现代城市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拓展方式

2019-10-21 23:44肖梦雅
锦绣·上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智慧科技

肖梦雅

摘要:城市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作为城市历史展现与见证的窗口平台,对城市居民,尤其是未成年人而言,无疑是重要的精神文化来源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百姓普遍文化水平的提高,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发展,使得21世纪的现代博物馆面临着很多新的课题,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压力和挑战。博物馆如何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如何更大地发挥博物馆的作用、社会影响,如何“走出”小小的博物馆展区,“让文物活起来”,成为众多博物馆面临的共同问题,博物馆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

关键词:城市博物馆;文化传播;科技;智慧

传统的博物馆文化传播主要围绕着展览的宣传工作展开,制定展前、开幕式、展后三个阶段的宣传计划。组织宣教人员撰写各种文物介绍、展览活动类稿件,出版展览图录、书籍,制作宣传片,利用主流报刊、电视、电台、网络媒体和新闻发布会,展开宣传推广活动,使展览的内容、精品文物、展陈特点为更多的受众知晓,以达到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展厅、观看展览的目的。而观众到达展厅之后,则主要依靠一线讲解员,或语音导览设备,以达到解读展览、宣传教育的目的。而现代社会的大众显然不满足于这些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人们需要的是立体的,广泛的,深入的,形式多样化的,甚至于有趣的,新奇的资讯。越来越多的现代博物馆显然关注到了这一点,博物馆“传播”文化的职能日益凸显,如何更有效地传播,怎样方式传播,成为全新且富有挑战的课题。

笔者作为一名在城市博物馆从事宣传教育工作的工作人员,试图在本文中,从传播学的角度,借鉴传播学的理论,以广州博物馆为例,对现代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新方式,做传播学意义上的解读与探讨。

一、好的内容是传播的基础,构建合理科学的展陈体系

国内外大多数博物馆的展陈体系都是“以基本陈列为主,辅以主题丰富的临时展览”。展览内容的品质是传播的基础,更多的独特,更多的亮点,更多的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基本陈列往往立足本馆的文化定位,汇聚馆藏特色藏品,是精心打造的品牌展览,规模较大,内容丰富,往往几年甚至上十年不更换,当然,如今基本陈列的改造也日趋频繁,这主要源于科技的提升,在文物不变、主体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崭新的展陈格局、面貌,更前沿的设计感受才能更加的吸引人。广州博物馆是一家以古建筑镇海楼为馆址的博物馆,展线随古建筑格局分布,展览设计局限性也较大,故基本陈列《广州历史陈列》己展示多年未做改动,但是观众的需求、科技展陈手段的提升与丰富,推动了基本陈列的改造项目,在最大限度保护古建筑的前提下,广州博物馆对基本陈列做出了全方位的改造。改造过后的展览,视觉上更加统一,观展体验和效果更好,比如说,对重点文物制作了全息投影,360度全方位展示,先进的科技感与文物的历史感碰撞,为主动的大众传播提供了更多的话题;展览传递的信息更丰富,为不同群体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信息,比如在展览的简介上,公众号的文章中,提供了不同角度、不同风格的信息,未成年人,普通观众、专家学者,都可以在平台上寻找到适合自己阅读浏览的信息,扩大了传播受众群体,也让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更深入。

配合常设基本展览,举办常换常新的临时展览,已是大多数博物馆的共识。在举办临时展览方面,坚持办高水平、观众喜爱、符合社会发展主旋律的展览的方针,坚持以自办原创性展览为主,同时积极开展馆际展览交流,积极探索馆际合作办展的新模式。近几年来,广州博物馆在场馆有限的情况下,平均每年举办临展4-5个,有精心打造的原创展览,更多的是与其他博物馆合作举办的联合展览,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馆藏文物,走出广州博物馆,走出广州,到国内外各大城市展览。展览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打开思路、打破常规的过程。两个博物馆、两场展览,经过交流得到的是无数个全新的展览,在思路与视野的不断拓展下,有限的文物通过排列组合,通过不同的切入点,通过不同策展人的解读,通过不同的设计展陈,最终给市民带来的不仅仅是丰富多样的展览,更重要的是,在博物馆宣传教育的过程当中,不断被巩固和深化的文化知识,不断被提高的大众观展、审美水平,而这又终将反作用于博物馆,推动博物馆向更好更强发展,成为一个良性发展循环。

除了基本陈列与临时展览外,流动博物馆在近几年也受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组建流动博物馆进校园、社区,改变理念,拓展文化传播与服务的渠道,变被动为主动,创建“流动博物馆”,组建宣讲团,携带文物复制品、展板和宣传材料,深入各个大、中院校与社区,进行展览展示、专家讲解、视频播放,开展现场问答、问卷调查等互动体验活动。广州博物馆的流动展览就深入广州市各大社区,驻军部队,大中院校进行巡回展览,流动展览内容也逐步丰富,能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受众群体,深受广大学生、公众的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流动博物馆无疑成为了博物馆展厅向外的延伸,使更多的群体能在家附近感受博物馆的文化力量,形成社会新话题,使大众更加了解博物馆,更愿意主动走进博物馆,也让博物馆更加了解大众,获取更多一手的、有效的大众反馈。

二、打破固有思维,强化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傳播功能

博物馆对于文物进行收藏、保管和研究是应尽之责,国内各大博物馆在这些领域都非常重视,却似乎往往轻视了博物馆的教育职责。博物馆变成了文物保管所,变成了小圈子的资源,又或者被认为是一个旅游景点,显然,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的景点,也不仅仅是文物保管所,它更肩负着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使命,是社会主义公益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就必须打破固有思维,重新定位博物馆,发挥其应有的科普教育职能,将博物馆变成更多市民的精神家园。

传统博物馆各部门往往按职能将业务部门划分为陈列研究部、保管部、宣传教育部等等,这种将业务割裂的划分方式,能让各部门各司其职,专业性更强,但是对博物馆的科普宣传教育职能而言却是不利的。科普宣传教育,不是简单的科普+宣传+教育,专家不教育,教育不专业,专业不宣传,这样的博物馆将成为“自娱自乐”的场所。现代的博物馆呼吁全方位综合性人才,呼吁通力合作,呼吁资源共享。广州博物馆在今年来,尝试推出“策展人”团队,旨在打破传统策展思路,建立起更高效、更有活力的策展方式。同时,在每一个展览的过程中,开展前,大纲各部门充分讨论,策展人讲解展陈思路,策展人协助撰写导览词,宣传文章、教育活动提前整体策划;开展后,展览策展人、专家团队加入宣传队伍,撰写专业稿件,配合大众媒体接受采访,深度解读展览,深挖展览信息资源。

打破固有思维,同时还体现在传播方式和手段上。讲解是博物馆宣传以及大众获取信息最直接、最传统的方式,专业讲解员应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素养,以及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观众从文物中读懂历史、感悟文化,从而进行更广泛、有效的自主传播。但是,文化教育传播的形式应不局限于展览的讲解,更不应局限于小小的展区面积之内,应开展更多的延伸教育活动,开展教育讲座、拍摄教育主题专题片、举办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组织学生专场参观、配合展览主题举办“博物馆之夜”等延伸教育活动,都是很好的方式,近年来,在国内的各大城市博物馆我们都可以看到,推出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值得注意,比如说活動流于形式,不成体系,没有博物馆特色,没有收集群众反馈。广州博物馆近年来在教育活动方面,敢于创新形式,同时针对广受大众好评的活动,进行更深入的开发,创立起广州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品牌。例如配合花鸟画展览,利用馆址所在地为城市公园的优势,结合春天的主题,开展了“到博物馆找春天”主题教育活动;针对馆藏特色一一通草画,联合市内各中小学校及青少年宫,开展了“通草学堂”第二课堂的教育活动;每年暑假,与国外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合作,开展了“小广的奇趣假期”的暑假文化夏令营活动,将中国广州的传统民俗文化传播给来自海外各国的志愿者……诸如此类的活动,让博物馆变得更加贴近大众,形式更加生动、有趣,成为市民闲时文化生活的一个选项,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新方式。

广州博物馆品牌活动一一“小广的奇趣假期”(国际志愿者)

三、触摸科技前沿,加强信息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随着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各行各业,当然博物馆也在此列。但是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甚至可以说是传统博物馆向现代博物馆转型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智慧博物馆”的提出正是大势所趋。都知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给博物馆的观众带来更好的互动体验,能整合资源,建立数据库,让博物馆工作效率提升,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用得恰到好处,与文物和展览更好的结合,确实是个难度很大的课题。

例如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博物馆中多媒体资源的应用主要是采取将博物馆中的藏品进行多媒体的展示,使人们更加直观的,全方位地参观,了解文物以及文物周边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将或许枯燥的历史文字,转化成视觉的、听觉的沉浸式体验,从而对藏品和历史时期进行更好的诠释。博物馆的藏品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直观的历史,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它饱含着丰富的外延背景,是历史文化的自然沉淀。那么,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就可以将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藏品有机的结合并展示出来,从而更好地加强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然而所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历史文化本就不是那么容易地简单呈现,一万个人可以有一万种解读,而博物馆人能做的更多的是抛砖引玉,与此同时,科技更新换代之频繁,科技手段之丰富,作为博物馆如何选择,如何让选择更科学,也值得更多的探讨和学习。

较之多媒体的应用,博物馆资源网络的建立更加迫在眉睫。迄今为止,大多数国内外博物馆采取的仍旧是独立运作的模式。各个博物馆之间的收藏、研究和教育方式都有所不同,藏品资源,教育资源,研究成果仅内部流通,这对于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的加强来说是不利的。而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资源的充分共享,博物馆内各部门的资源共享,同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甚至于博物馆与广大受众的资源共享。针对博物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大概只是联合展览时的局部共享,有或者是在各自的网站下方增加的友情链接,更加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少之又少。业务资源上相互联系,馆藏研究上分享资源,取长补短,达到馆馆之间互相促进,馆校之间互相促进,馆民之间互相促进,才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实际执行的困难也不容忽视,版权的保护、文物信息的保护,底线在哪里,共享标准在哪里,这些都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博物馆的层级管理、博物馆的联盟平台,国内各大博物馆都已经陆续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只有博物馆自身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做大做强,在受众中得到充分认可,才能使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广州博物馆虽是一家基于古建筑的城市博物馆,这几年却在新科技领域的应用中却大胆尝试,引入扁平化设计理念,改造官方网站;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展场外与受众的密切联系,与今日头条合作,将宣传大数据做的更加精准到位;打造线上“智慧广博“,将展厅延伸到网络,走向千家万户;建立广州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平台,使工作人员能便捷地应用更详细、更丰富的藏品信息……尝试是迈向科技未来的第一步,大胆尝试,潜心了解,才能用好“科技”的“新工具”。

加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是社会和历史所赋予给博物馆的责任,如何加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话题。跟上时代的步伐,实时更新宣传理念、服务理念,不断扩展、延伸对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理解,在方式方法上敢于创新,让博物馆不被历史封存,不被大众遗忘,让历史文化的智慧凝聚成博物馆的“智慧”,成为真正城市精神的引领者。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智慧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科技在线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
科技在线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