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临大学籍档案见证柳青的文学创作之路

2019-10-21 13:23伍小东姚远
兰台世界 2019年10期
关键词:俄文西北大学柳青

伍小东 姚远

摘 要

柳青的文学创作体现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这不仅与其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在西安临时大学短暂的求学生涯更使得这一思想进一步深化,并最终成为走向革命文学创作的重要转折。通过对新发现档案史料的分析,从其家庭背景、学习课程和授课教师等方面探讨了柳青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从而帮助大众对其文学作品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

柳青 西安临时大学 档案 文学创作

Abstract Liu Qing's literary creation reflects his profou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Marxism. Thi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his own growth experience. The short-term study in Xi'an Temporary University further deepens this idea and eventually become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towards the creation of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newly discovered historical archives materials, the mentality of Liu Qing's engaging in Marxist literary creation is discussed from his family background, study courses and teachers, thus helping the public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his literary works.

Keyword  Liu Qing; Xi'an Temporary University; archives; literary creation

俄文先修班肄业的著名作家柳青扎根皇甫,千钧莫弯;方寸未死,永在长安。这是长安人民写给这位作家的挽词。他本是陕北人,但却在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叫皇甫的村子里住了14年;他本是功高位显的大作家,却情愿深入最基层,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结果成就了一部永垂青史的《创业史》。他就是著名作家柳青。他于1937年进入西安临时大学(由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西迁合组成立,后更名为西北联合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并列成为战时两个重要的大学联合体)法商学院俄文先修班学习一事,向无任何文字证明,而这一段学习经历不仅是其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且是柳青开始专职文学创作的重要转折。然而在当前的一些介绍中,对这段历史模糊不清,而且将学校名称误写为西北临时大学,基于此,对这段历史进行阐述和挖掘是必要且重要的。

近日,笔者在整理编撰国家档案局资助项目《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档案史料选编》(46100120160013)期间,在陕西省档案馆保存的西安临时大学后继院校国立西北大学的档案中,发现了学校未收到柳青预交的第二学期学费而致函陕西省教育厅和陕西省银行查询的文档,以及学习期间相关课程和教师的档案。这些档案的发现,不仅证实了柳青简短的大学学习经历,更是从其入学动机和当时的师生关系中,可以再次清晰地展现其步入革命文学创作之路的心路历程。以此出发,反观柳青《创业史》表现出的对于合作化运动的肯定,是否可以说柳青的大学生涯对《创业史》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理论或思想上的先期准备的意义。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人,当代著名小说家。笔名柳青是他于1935年在上海《中学生》文艺季刊第2卷第2号上发表散文《待车》时开始使用。柳青兄弟7人,姊妹2人,大哥刘绍华是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革命家和教育家,也是吴堡县历史上的第一位大学生,每次外出活动,他都把柳青带在身边,这对于柳青走上革命道路和从事革命文艺工作起到了很大啟蒙作用。1928年,12岁的柳青就参加了因济南惨案而引发的在陕北米脂举行的示威游行,从而踏上了革命运动的道路,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1937年考入西安临时大学法商学院商学系俄文先修班学习,1938年西安临大南迁时未往,而选择奔赴延安,从而开始了专职的文学创作之路。1952年起在长安县皇甫村扎根14年,深入农村,体验农民,靠着丰厚的生活积累最终创作出巅峰之作——《创业史》。

一、柳青就读西安临大法商学院商学系俄文先修班的档案及大学学习经历

西北大学致函陕西省教育厅催查刘蕴华二十六年度第二学期救济费36元的公函:

函复陕籍生刘蕴华二十六年度第二学期救济金三十六元本校迄未收到,请查照为复由。

(中国民国二十八年陕一〇九字第2170号)

贵厅本年三月二十六日会字第三九〇三号函令开:“以陕籍生刘蕴华二十六年度第二学期救济金三十六元係由陕西省银行汇出。迭经询,据该行人称,此款已经汇校。”等由。准经查,该款本校迄未收到,勿请就近问陕省银行查照见复,已清手续为荷。

此致 陕西省教育厅。

西大二十九、陕三四

1934年柳青考入西安高中后,由于视野的开阔和阅读内容的丰富,进一步激发了文学创作的兴趣,特别是自幼比较向往的进步文学,为此便开始自学俄文并不断向国内介绍和翻译苏联文学作品。高中毕业后柳青考入由平津等地高校内迁至陕西合组而成的西安临时大学法商学院法商系俄文先修班继续学习。

据柳青女儿刘可风编审介绍:“临大的考试很全面,(柳青)上高中时,由于学习偏科严重,第一次未被录取。经过短期补习,很快又参加了第二次考试,被录取了。1937年11月间,他进入了西安临大俄文先修班学习。”[1]38

关于其在校学习的具体时间,柳青自己在其《自传》中说:“七七事变后,大学未考成,与流亡学生一同跑回西安。十天后,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辑(当时还是杨虎城的报,李子健任社长兼主笔)。两月后,考上搬到西安的临时大学(师大、平大、北洋工学院联合),入原平大俄文先修班,编辑位子让给刚从上海逃难来的叶以群。1938年四月,学校南迁,省委组织部要我随校去,第一学好俄文,第二做学校支部工作;我不愿意。我要求去延安,从事文学工作。”[2]4

柳青在西安临时大学学习时间前后大约五个月时间,他一边学习俄文,一边继续从事苏联文学翻译。上学期间,柳青住在西安开明书店的后院,上课地点在“临大三院”,即今西安市北大街通济坊,包括西安临大法商学院三系、农学院三系、医学院和教育系、生物系、地理系等。柳青所听三门课程,分别是临大文理学院国文系副教授曹靖华(曹联亚,后调任法商学院商学系俄文教授)教授的《俄文》课程、临大法商学院政治系季陶达副教授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和沈志远教授的《思想方法论》课程,学校的其他活动从不参加。据“俄文先修班”的负责人李毓珍助教回忆说:“我除过陪先修班每晚上自习外,还给先修班开了一门课,叫做‘俄文文法实习的课。”[3]80西安临大俄文先修班源于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商学系举办的“俄文先修班”,其1936年的《课程指导书》表明:其学期为一年,主旨是为“储备相当程度之学生升入商学系;养成确实之俄文基础,以资深造”[4]263,故具有预科性质。所开课程包括社会科学概论、哲学概论、论理学三大方面,要求学生“全力注重俄文之修习,以期养成足资深造之俄文基础”。俄文课程每周18小时,有《俄文文选》《俄文讲读》《俄文文法》占8小时;《俄文文法实习》《俄文会话》《俄文默写》占10小时。以上四位教师带给柳青的,也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包括马列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前苏联的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等。1938年4月,西安临大再次被迫迁往汉中,中共陕西省委让柳青随迁并继续学习业务,但他坚持要求去延安从事文学创作,最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介绍并办理护照奔赴延安。

二、西安临大法商学院商学系俄文先修班教师的相关档案及马列主义文化背景

西安临时大学法商学院俄文先修班前身是原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俄文专修班,而在北平时期,就因院长白鹏飞“肯于容纳信仰马克思主义者”而使得法商学院成为进步学者众多、活动频繁的聚集地。北平大学西迁后,沈志远、曹联亚、章友江等进步学者亦随之而来。

柳青在法商學院俄文先修班就读期间的班主任为李毓珍(1909—1996),其时为西安临大“俄文先修班”的负责人。1926年,在上学期间由刘葆粹和冯汉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与张灵轩、李三楼等合译列宁的《论民族问题》一书,这是中国第一本介绍列宁论民族问题的书[5]766。1937年进入西安临大后工作九年,后因不愿在校方组织的反苏宣言上签字并引发一月之久的学潮而被迫离开西北大学。他对苏联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和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柳青在西安临大其他三位任课老师分别是:沈志远教授的思想方法论、曹靖华教授的俄文和季陶达副教授的政治经济学。

沈志远(1902—1965),原名沈会春,1925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2月至1931年12月在苏联学习工作五年,这一时期不仅树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他打下了坚实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之后,担任过政府职员、杂志社编辑、大学教员、独自闭门译书著书。1934年出版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经济学大纲》而奠定了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权威地位。1936年8月,应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主任李达邀请而成为该系经济系教授,西迁之后在法商学院院长许寿裳免职而引发的学潮中被解聘,同时解聘的还有柳青的另一位教师曹靖华。

曹靖华(1897—1988),原名曹联亚,苏俄文学作品的翻译权威,1921年中学毕业后就被派到苏联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回国。1923年起,开始翻译俄国进步作品和苏联革命作品。1927年4月再赴苏联至1933年秋回国在大学任教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北平大学西迁后曹靖华任西北联大文学院教授,在法商学院兼授俄语。在被1939年解聘时,曹靖华还作为被迫害教授代表前往本部抗议。

在柳青的三位教师中,唯一被解聘幸免的是季陶达。季陶达(1904—1989),原名流泉,经济学家、翻译家。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前线的宣传工作。1927年冬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秋回国,1935年起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38年秋始在西北联大、西北大学任教。他不顾国民党当局的歧视与迫害,坚持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收到革命师生的热烈欢迎。

从柳青所选择的三门课程来看,除俄语课程外都与自己所从事的文学道路相去甚远,从而可知,其是慕着三位老师的大名而来,也是为其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所吸引。沈志远、曹联亚、季陶达都有作为中国共产党员在苏联学习深造的经历,因而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入的了解,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领军人物和忠诚卫士。柳青选择这三位老师的课程,不仅只为知识,更多的是对这些革命先辈的崇拜和敬仰,因而对于其之后赴陕北从事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西安临大法商学院的学习对柳青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

柳青自幼在农村遭受各种压迫,在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绥德师范学校接触《共产党宣言》和政治经济学等进步书籍以后,对苏联的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了向往。为了能够熟练阅读俄文名著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先进的思想理论,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西安临大的俄文先修班。而北平大学及其后继者西安临大法商学院作为进步学者的聚居地,一直以来都是国民党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在北平期间,国民政府就多次试图对其瓦解,但在校长徐诵明的维护下都不了了之,也因此,通过这些学者的宣扬和传播,得以将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不断发扬壮大。西迁到西安后,由于延安近在咫尺以及所在地的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许多师生在西迁后立即奔赴延安参加革命,这使得国民政府大为恐慌,更加加紧了对西安临大法商学院的控制。而在此时,柳青选择西安临大的俄文先修班,并选择沈志远、曹靖华和季陶达三位在学界赫赫有名的进步学者的课程,既是一种对文学创作的渴望,更多的体现了其不畏强权的人生态度,虽然时间短暂,但正是经过这种氛围和环境的熏陶,进一步激发了革命热情,坚定了革命斗志,才也使得柳青能够不顾党组织的劝阻更加毅然决然地随即奔赴延安,成为其文学创作和革命道路上十分重要的转折。

参考文献

[1]刘可风.柳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2]蒙万夫.柳青写作生涯[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

[3]李毓珍.我和西北大学//西北大学校史资料汇编[M].西安:西北大学校史编写组,1987.

[4]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处.国立北平大学一览(民国二十五年度)[Z],1936.

[5]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第四十八卷人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西迁与陕西科教文化发展研究”(2018H09)。

作者简介:伍小东,西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史与科学教育史;姚远,西北大学西北联大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教育史。

猜你喜欢
俄文西北大学柳青
点·线·面·体:初中数学复习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西北大学求捐“一杯奶茶钱”上热搜
The Analysis of The Bluest Ey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ntz Fanon’s Post-colonialism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三亚将替换错译俄文路牌
俄文网站新闻的篇章及句法特征
西北大学:偏安一隅的王者
柳青:呈现真实的自己
柳青“找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