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2019-10-21 08:37王芳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15期
关键词: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王芳

【摘 要】 目的:分析厄洛替尼、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效果。方法:本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共收治32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入院尾号奇数)、B组(入院尾号偶数),两组患者人数均为16例。A组接受吉非替尼治疗,B组接受厄洛替尼治疗,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治疗安全性。结果:与B组近期疗效比较,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治疗安全性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治疗中,采用厄洛替尼治疗、吉非替尼治疗,均可达到非常理想的临床效果,但是采用后者治疗还可确保患者治疗的安全,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建议采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病例。

【关键词】 厄洛替尼;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非小细胞肺癌属于恶性肿瘤,主要包括:鳞状细胞癌、肺癌,以及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等。非小细胞癌、小细胞癌进行比较,癌细胞生长分裂比较慢,并且扩散转移比较晚[1]。吸烟、环境接触、電离辐射、遗传、大气污染等因素,均为引发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因素,早期易于出现胸部胀痛、低热、咳嗽等表现,晚期会出现疲乏、食欲减退、咯血等症状[2]。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次研究分别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治疗中,采用厄洛替尼、吉非替尼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照患者入院尾号奇偶数分组,将本院近3年收治的32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分为A组16例、B组16例。A组中男性和女性各10例、6例;年龄为45~70岁,平均年龄为(57.5±5.6)岁。包括腺癌者、鳞癌者各12例、4例。B组男性和女性各11例、5例;年龄为42~69岁,平均年龄为(55.5±5.4)岁。包括腺癌者、鳞癌者各13例、3例。A组和B组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性均不存在(P>0.05),可比较。

入选标准:接受组织学检查/病理学检查证实存在脑转移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通过MRI检查、CT检查确诊[3]为非小细胞肺癌者。排除标准:凝血障碍者、心血管疾病者、对本次使用药物禁忌者。

1.2 方法

B组通过厄洛替尼口服治疗,150mg/d。A组给予吉非替尼口服治疗,250mg/d。两组治疗时间直至患者不可耐受毒性/疾病进展。针对颅内病灶无进展者,需要继续进行观察,反之则需要实行脑放射疗法治疗(治疗时间为28d,2Gy/次,实行平行照射。针对单个转移病灶,可通过减小放疗范围方式处理,将剂量调整为15Gy,总剂量控制在60Gy以内)。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近期疗效参照WHO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评判,治疗后,肿瘤全部消除,时间≥28d,即为完全缓解。治疗后,肿瘤体积减小50%或以上,维持时间≥28d,并且没有观察到新的病灶,即为部分缓解。治疗后,病灶2个最大垂直直径乘积降低不足50%,未见新的病灶,即为稳定。治疗后,没有达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的标准,即为进展。前3者的总和/100%=近期疗效。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A组和B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相关数据,均经统计学软件SPSS 20.0分析。计数资料、两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均使用%代表,运用χ2检验处理。如果两组间的数据对比为P>0.05,则说明差异性不显著;反之,两组间的数据对比为P<0.05,则表示差异性存在。

2 结果

2.1 A组、B组近期疗效对比

两组近期疗效情况相比较,不具有对比差异,P>0.05。如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如表2。

3 讨论

当前,因大部分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确诊时均为晚期,所以预后效果并不理想。临床方面通过化疗、全脑放疗方法治疗,由于受到血脑屏障因素影响,因此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相关研究人员表示,肿瘤的发生、发展,均和血管生成因子型号通路活化因素有直接的关联性,建议经阻断信号通路和血管生成的方式,对肿瘤生长情况实行抑制处理。针对于此,临床方面通过厄洛替尼、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前者属于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后,很好的抑制细胞内络氨酸激酶磷酸化、下游信号传递,以及肿瘤细胞侵袭、肿瘤细胞转移、肿瘤细胞增殖等情况[4]。与此同时,该药为喹唑啉类衍生物,口服给药机体吸收可达到62%左右。吉非替尼,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口服后药物能进到患者的脑部,保证治疗的效果和安全。该药分子量较小,细胞的渗透性较佳,和常规化疗药物进行比较,吉非替尼细胞渗透性较佳,并经动物实验显示这一药物能经小鼠脑组织,对脑部肿瘤构成损伤、抑制,有效控制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病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在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前者比较未见统计学的意义,而后者比较差异性突出,P<0.05。这和龚星[5]的报道基本一致,可见采用上述两种药物,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加以治疗,虽然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应用吉非替尼治疗方案处理,还可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总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治疗中,运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的效果较好,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邱燕军,吕定量,郭劝民.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06):441-442.

[2] 龙鹏.非小细胞肺腺癌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04(24):4705.

[3] 董娅,赵钰玲,范亚莉,等.吉非替尼与厄洛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Meta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17):2732-2737.

[4] 呙晓梅.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8):3882-3883.

[5] 龚星.对比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效果[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05):779-782.

猜你喜欢
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靶向治疗”结合中医调整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靶向治疗对复发性耐药性卵巢癌的治疗价值分析
转移性结直肠癌二线治疗的研究进展
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治疗复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DCRT联合同步化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护理分析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抗肿瘤靶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