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息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9-10-21 09:16向高飞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5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讯息意图

摘 要:讯息转移是战略研究与组织研究的重要主题。本文基于讯息转移的内涵分析了影响讯息转移的因素,从讯息特点、组织特点及网络特点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影响讯息转移的因素。

关键词:讯息转移;影响因素

1.影响讯息转移的因素

1.1 讯息转移的内涵

Teece(1977) 从成本转移的角度首次提出了讯息转移的概念,认为技术的国际转移能积累大量的跨国界的应用型讯息。此后讯息转移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企业发展的重要主题。

在此基础上,后续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讯息转移的内涵进行了一些深入分析。Inkpen等(2005)在分析网络中社会资本对组织间的讯息转移时,认为讯息转移是一个网络成员受其他网络成员经验影响的过程;Bou-Liusar等(2006) 在分析战略性讯息资产转移问题时,认为讯息转移是指公司的单元间(内部转移)或不同公司间(外部转移)的讯息交换;Easterby-Smith等 (2008)将讯息转移定义为一个组织学习其他组织经验的实践(event)。

1.2 影响讯息转移的因素

组织的讯息是嵌入在组织的个体、组织、群体和网络中的,以往研究得出了许多影响组织讯息转移的因素,包括所转移的讯息特点、特定的组织特点、社会关系以及网络特征。在此,我们将影响组织讯息转移的因素划分为:讯息本身的特点、组织的特点及其网络特点三类。

(1)讯息特点。讯息本身的特点是讯息转移的一个重要前因,主要包括:

第一:隐性讯息。它通常难以清晰的表达,是扎根于特定情景的行动、参与和使命,一般只能通过观察理解其涵义并通过实践获得。隐性讯息很难模仿,对组织会产生很大的潜在收益,Simonin(1999) 认为,复杂和隐性的讯息更难转移。

第二:复杂性讯息。它影响了讯息转移的能力和所吸收的速度。讯息越是复杂,组织越是难以理解它的全部内涵,其完整的转移就愈加困难,也难以被接收方理解。

第三:因果模糊性。它使得竞争对手很难理解公司是如何创造竞争优势的,缺少理解造成了难以模仿。虽然因果模糊性不能保证公司保持竞争优势,但它至少创造了模仿的障碍。Simonin(2004)的实证研究表明,讯息的模糊性与讯息转移是直接负相关的。

(2)组织特点。主要包括组织的吸收能力、转移动机、学习意图或动机等。

第一: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它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是识别新讯息的价值并吸收和应用这种讯息的能力。Lane等(2001)的研究表明吸收能力有利于公司间的讯息转移;而Gupta 等(2000)的实证研究说明吸收能力对讯息转移的数量 (amount) 有很大贡献,它对组织间和组织内的讯息转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学习动机或意图。来源方的转移动机和接受方的学习意图决定了讯息转移的程度,Pérez-Nordtvedt等(2008)的跨边界的讯息转移实证研究表明,来源公司的转移动机和接受公司的学习意图对讯息转移有正的影响;Gupta等(2000) 的研究表明了学习动机(意图)对转移的讯息量有正的影响;缺少获取讯息的动机导致转移过程中的“粘性”或困难。

(3)网络特点。Nahapiet等(1998)在分析网络中的社会情景作用时,区分了组织网络层面的三个主要维度:结构的、关系的和认知的维度。从网络视角看,企业处于一个与外部相关组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网络组织环境中,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仅仅表现为竞争,同时也存在很多的合作,表现出企业之间的竞合的动态性关系,这比组织内的讯息转移涉及更多的因素,也更复杂。

1.3 影响组织内与组织间讯息转移因素的对比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组织内与组织间的讯息转移存在一些不同,组织间的讯息转移比组织内的讯息转移更加困难、复杂,但两者之间也存在潜在的关联。Wijk等(2008) 的研究表明,组织内和组织间的讯息转移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关系量(如表现的社会联结)和公司在网络中地位的中心性(如同时表明了权力关系、结构及机制的属性),这些因素对组织间的讯息转移更重要。

2.结论与总结

根据以上的分析,组织内和组织间的讯息转移存在异同点。它们共同的理论基础是讯息理论,都涉及讯息的特性、来源方、接收方和具体的情景方面;两者也存在差异。比如,组织内的讯息流动主要是垂直的,而组织间的讯息流动主要是水平的。而且,公司的层级结构既影响了组织内的,也影响了组织间的讯息流动。

组织内的讯息转移,是基于组织内部联系而发生在讯息的各个主体之间的转移;而组织间的讯息转移,涉及不同的企业文化、民族文化,权力分配、信任等问题,因而更加复杂和困难。一般而言,组织内与组织间的讯息转移是不同的,影响讯息转移的主要因素也有所区别。组织间的讯息转移,企业会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讯息搜索,接收方的主观意愿比较强。

参考文献:

[1] Van Wijk, R., Jansen, J. P. and Lyles, M. A. (2008). Inter- and intra-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a meta-analytic review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45, 815–38

[2] Pérez-Nordtvedt, L., Kedia, B. L., Datta, D. K. and Rasheed, A. A. (2008).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cross-border knowledge transfer: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45, 699–729

[3] Gupta, A. K. and Govindarajan, V. (2000). ‘Knowledge flow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 473–96.

作者簡介:

向高飞(1977-),男,土家族,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讯息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生命的讯息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口腔医学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