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的人文精神

2019-10-21 04:47容晓晨
装饰装修天地 2019年9期
关键词:院落人文精神

容晓晨

摘    要:殡仪馆是民用建筑中较为特殊的类型之一,特殊而稀少,又出于种种“忌讳”,常被人有意或无意忽视,由于忽视故而缺少重视。在极度缺少相关资料和参考的情况下,我希望用自己的重视,给予建筑使用者以最大的尊重。

关键词:人文精神;分解体量;院落

1   引言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辞海》。人文代表着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其集中体现的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文”一词被越来越频繁地提及,在基本满足物质生活需求后,个人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无关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希望咋社会生活中得到尊重和理解。而建筑,作为承载人类社会生活的容器,其内涵的人文精神也愈加成为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2  项目背景

钟山县殡仪馆位于钟山县燕塘村委月小村筛基谷。基地远离市区,属于峰丛谷地地貌区,东、南、西三面环山,通过现状小道与北面2公里323国道连接,小道两旁为旱地,主要种植玉米等农作物。基地地处偏远,周边无任何现状建筑,配套更无从谈起。对于殡仪馆设计,这样的现状环境和风水条件倒是十分“应景”。

项目总用地面积为47721.61㎡,而建设规模仅有5000㎡左右。如何将“大场地”与“小建筑”关联起来,形成建筑的领域感,并在其中注入人文精神成为设计的解题关键。

3  設计立意

设计从一开始就没有采取集中大体量集成布置的方式,而是将其分解为办公配套区、仪式区、守灵区、工作区、火化区、祭拜区等6个大小、高度和尺度各不相同的独立体量,沿基地主轴由北往南错落分布;在北侧与国道连接入口处留出大片空地作为入口广场,并利用场地最南侧靠山处不宜建设的地段设置室外祭拜区,形成“由北到南——由外到内——由世俗到祭拜”的功能层次。

“庭院”作为核心理念建立起全新的建筑次序,功能及各项设计也依次展开,庭院空间极好地解决了场地对建筑体量的挑战。各个单体之间拉开距离,建筑体块被分散布置在用地中,在保证建筑功能流线的完整性前提下,部分交通空间外化成廊道,建筑体块与廊道之间的空隙形成多个院落,形成了人们对空间边界的限定,区分内外,明确领域。各个院落或静态独立封闭,或动态渗透层叠,在与建筑体块的虚实共生中,整个建筑群体与用地的尺度得到优化和协调,从而解决“大场地,小建筑”的问题。这样的布局方式既减小了建筑的外部尺度,构建了一个相互对话的群体,让它们更好地在如孤岛般的环境关系下建立起一种内部的关联性;又能把内部公共空间压缩到最小,使单体之间的外部空间融入建筑群体的空间语境中来,以实现最大的开放性。

因单体分散而加长的交通流线没有成为负担,它与坐落其间的庭院一起,为殡仪馆这个闻者生畏的建筑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宽大的入口广场给祭奠者提供了足够的仪式感,进入建筑群体后,进行各项祭祀活动,心理经过层层洗礼和冲击,再走过长廊,穿行在各具风景的内院中,让原本沉重的气氛和心理情绪在与自然融合的建筑环境中得到充分的缓解。这种对建筑使用者内心的尊重和关怀,正契合“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4  延续人文精神的建筑表达

办公配套区作为整个地块的临路展示面,将办公和宿舍两个功能分离,中间插入门厅对人流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分流,三个体块横向展开,扩大建筑展示面宽,为项目在323国道一侧提供了水平延展的视野,提升项目的领域感。门厅后方利用游廊围合出一个四方形庭院,为访客进入仪式区提供一个缓冲空间。其中部设置照壁,避免气冲,也提示访客前方将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场所,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祭祀人群私密性。办公楼和宿舍楼南侧的景观水体则将生活工作场所与仪式祭奠场所最大程度地分隔开,照壁后的凉亭则承担了办公配套区与仪式区空间连接的节点。

守灵区在主庭院西侧偏居一隅,功能上与后勤流线有便捷的联系,配备专有庭院,使用上更具私密性,避免受到与其他区域过度的干扰。

做到不同使用功能的分离,是建筑设计中对人最基本的尊重。

仪式区分为室外和室内两部分。室内部分三个告别厅一字排开,一大两小布置,中部留出内庭,提供采光和通风条件,也避免了三者在使用时的互相干扰。每个告别厅前方都根据配置广场作为使用功能上的延续。室内室外部分通过告别厅前方的走廊灰空间连接,形成空间上的连续。品字形广场组合,周边绿植水体环绕,配合告别厅中轴对称的体量,空间清晰明确,易于识别,强调了项目特殊建筑的礼仪性,使这一庭院成为整个空间序列的高潮。建筑空间、使用功能与使用者情绪高度融合,让建筑得到人们的情感认同。

工作区在仪式区和守灵区南侧,通过封闭连廊与前两者联系,形成“后台处理”格局,西侧有专用的后勤通道联系外部,东侧通过庭院水体与房客经行区域进行隔离。“庭院式布局”的设计理念同样没有忽视这一相对冷门的区域。通过建筑体量和连廊的变化形成两进内院,阳光空气取代阴冷潮湿,亲近自然,还工作以其本来面目,让劳动者得到应有的尊重。

火化区根据工作区的操作流程延续布置,家属在告别仪式后沿长廊来到这里与逝者做最后的告别。作为院落空间的终点,水面系统将各个院落串联起来,一方面给人行的路径提供了边界和指向性,一方面建立了院落之间的视觉联系和想象空间。水体边界的处理也被赋予了更多折线而非直线,以体现水的流动和连续性,使水体与建筑和人的互动有了更多可能性。如果把水面定义为一种建筑材料的话,在这个庭院中,建筑在水面上形成连续的倒影画面,这些画面随着自然中阴晴云雨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似乎在倒影的世界中,建筑真的被溶解了,而人世间的生死别离也会逐渐消融在永恒的自然之中。

坐落于场地最南面的祭拜区,考虑到其使用人群和使用时间,与其他分区的联系相对较弱。类似中国传统寺庙院落的布局形式,建立起人与自然和传统的某种带有归属感的关系。逝者在这里找到归属,生者仍需回归理性,回归生活世间万物终归尘土,好好生活才是对逝去亲友最大的尊重。

5  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显然已不仅仅是“坚固、美观、实用”,未来建筑设计所要承载的“精神属性”会越来越高。建筑为人所用,反过来也应该给人以精神上的归属感。建筑师在如今不断加快的设计周期中,还是要“不忘初心”,静下心来潜心设计,赋予建筑以“人文”的灵魂。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经济复兴”后的“人文复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崔木扬,文佳.徽州建筑中的人文精神[J].山西建筑,2010(5):25~27.

[2] 罗通.办公建筑的人文关怀[D].天津大学,2004.

猜你喜欢
院落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院落春秋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思品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分析
院落春秋
院落春秋
院落春秋
院落·中国
寻思的寻思——立法者·解释者·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