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实用宣传品指数和就业形势的关系

2019-10-22 13:17高铭徽
财经界·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就业

高铭徽

摘 要:虽然我国的宣传渠道已经进入网络化和数字化时代,但公共部门由于面对的受众更加广泛,以及审计部门对实物更有认同感等原因,公共部门在宣传工作中仍会使用大量的宣传品。作者在实践中发现,公共部门在实用宣传品发放过程中形成的公共实用宣传品指数,与其城市的就业形势有较强的关联性,本文尝试浅析这个关联性。

关键词:宣传品 指数 就业

公共实用宣传品指数(简称宣传品指数)是在公共实用宣传品发放过程中,领取人的人员构成和领取意愿等因素形成的参数。公共实用宣传品指的是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公共职能或服务部门,为推广优惠政策、扩大宣传影响,制作的实用性物品。这里的实用性物品,指的是日常生活中能够使用的物品,例如纸杯、购物袋、鼠标垫、台历和雨伞等,这是对比宣传单、宣传册和海报等非实用性物品而言的。

“主动意识差”则是群众普遍无法通过自行解读政策和文件,找到自己需要的“条款”。多数群众是通过道听途说某个“优惠政策”,然后找到公共部门进行“印证”,他们说不清楚具体业务,只能说一个政策目标或政策效果,在多数情况下,得到一个“前置条件不符合”或“适用年限不匹配”等类似结果后,就放弃了。

这样一来,公共部门想要实现政策的普惠目标,就只能在提高政策知晓度方面下功夫了。同时,审计部门对“实物”具有天然的认同感,这也迫使公共部门必须要采用“实物”的形式去扩大宣传的影响力。在传单、宣传册和海报由于商业领域运用太多而普遍受到“抵触”的状态下,公共部门尝试使用“实用宣传品”的方法,就应运而生了。应当说明的是,公共部门制作的实用宣传品,为了实现大数量、广覆盖的目标,物品质量是不高的,价值也是很低廉的。

作者在实践中发现,实用宣传品的发放和就业形势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在发放就业创业、惠农补贴和福利政策等方面,尤为明显。因此,作者拟定了“宣传品指数”的概念,主要由领取宣传品的人员构成和领取意愿两个参数构成。

当领取人员普遍年龄较大、知识技能偏低时,通常领取意愿较高,愿意长时间排队等待,此时宣传品指数判定为高。

当领取人员普遍年龄较低时,不论知识技能如何,领取意愿都不强,也不愿意长时间排队等待,此时宣传品指数判定为低。

宣传品指数高时,实用宣传品实际上是被一大群“不适合”政策的群体以“实用”的目标挤占了,虽然老人们有可能将宣传品拿给自己的家人看,但实际效果是很差的。同时,有意愿领取宣传品的年轻人很少,因为他们拿到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所以领取意愿也不强,他们不是不想了解政策,而是不想“失业”。因此,当宣传品指数高时,意味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佳,年轻人恐惧失业,大量老人以“实用”为目标挤占宣传品。同时,社会经济形势不佳时,商业部门的实用宣传品发放力度小,老人们更有意愿去领取公共部门的实用宣传品。

宣传品指数低时,年轻人会迅速判定实用宣传品的内容是否可以操作。不可操作的,年轻人不会长时间等待;可操作的,内容比物品更加重要,通过手机拍照或扫码就足够了。老人数量较少,则宣传品被挤占概率也低。因此,当宣传品指数低时。社会整体就业形势较好,年轻人勇于失业,去寻找待遇更好、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同时,社会经济形势较好,商业部门发放的实用宣传品已经充分满足了老人们的“实用”目标,老人们领取公共部门实用宣传品的意愿就差。

应该说明的是,老人们通常对免费的“实用”物品等待欲望都很强烈,因为他们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而且也有长时间排队领取物品的经历。年轻人除非有明确的目标,否则很难坚持长时间排队,他们获得商业部门的实用宣传品机会更多,成长过程中社会物资更加充沛,因此他们对内容的领取意愿大于对物品的领取意愿。

同时,“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在总体上方向是一致的”,客观上使商业部门的实用宣传品对宣传品指数起到了“逆向推动”的作用。也就是说,当商业部门经营良好、发放实用宣传品较多时,可以降低宣传品指数。此外,规模越大、人口越多的城市,经营良好商业部门也就越多,商业部门发放实用宣传品的意愿强烈,发放种类和数量也越多,从而对宣传品指数的影响也越大。因此,宣传品指数在规模小的城市,通常在五十万人口以下的县或县级市,能够比较明显地反映城市就业形势,随著城市的规模越大,反映程度将会降低。

参考文献:

[1]竺乾威.公共行政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58).

[2]张小建.中国就业的改革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317).

猜你喜欢
就业
阿勒泰市就业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浅析当下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高职院校班级企业化创新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