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课业良性作用 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2019-10-22 19:25王宇航
民主 2019年9期
关键词:课业负担育人家长

王宇航

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使用了“课业负担”这一词,纲要明确提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也出现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这样的说法。

华东师范大学胡惠闵老师采用文献研究法,针对500篇代表性文献进行文本分析,得出“课业负担”的定义如下:学生在为了完成或者更好地完成课业所实际承受到的负担就是课业负担。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能是过重的,也可能是过轻的;可能是应该承担的,也可能是不应该承担的。

但在通俗语境中, “课业负担”却成为了一个贬义词。实际上,课业对于未成年人來说,是促进成长的重要手段,也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主要方式,更是让未成年人从个体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从育人角度来说,良性课业负担能促进未成年人培养明确职责、端正态度、深入思考的意志品质,能促使未成年人培养专心致志、勤奋努力的学习习惯,促使未成年人体会“跳一跳,摘桃子”的成长快乐。

以笔者的学生曾某为例,他2013年保送至清华大学物理系。笔者担任他班主任时,目睹他初一、初二时自学高中物理的过程,也目睹了他勤奋学习和考试“不理想”时的郁闷。对他来说,这些良性课业负担是他超越自我、不懈成长的动力。2019年高考后,海淀教科院针对海淀区的高分学生做了一个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这些孩子们普遍认为课业负担不重。

对很多成绩不是很高的孩子来说,良性课业负担也能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业成绩,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公众所说的课业负担应该是指不良课业负担,不良课业负担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学生的时间被大肆侵占,学生生活在看不到尽头和希望的机械忙碌之中,学生享受不到学习本身的快乐,体会不到感受高阶思维和学习进阶的幸福。不良课业负担还导致家长长期生活在精神恐慌之中,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培养孩子,逐渐成为校外辅导机构的忠实粉丝。

分析不良课业负担的形成原因,可以从资源配置、家长、学校、辅导机构等不同角度寻找。

从教育资源配置来看,优质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现实中出现“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的学生单一成长链条。在这个链条中,考试成绩是重要的参照。

从孩子成长方面来看,面对各种升学和考试压力,家长最大的感受就是焦虑之中的“等不及也输不起”。虽然说现在社会的选择更多了,但多数家长却更加坚信学业成绩的重要性。家长大多希望孩子借助优秀的学业成绩来获取优质教育,于是自然成为加强孩子课业负担的生力军。

从义务教育的特点来看,义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滞后时代发展的特点。虽然我国的中高考改革一直在推进,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额外的时间投入、反复的习题训练确实能帮助学生尽快取得好成绩。在现实中,经常见到一些老师大量布置作业,让学生们陷入作业的包围之中。但这样的做法对学生来说,无异于被剥夺自我思考、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社会辅导机构来看,作为企业,他们天然具有逐利的性质。借助各级公办学校(尤其是优质学校)透明或者不透明的招生政策,他们推波助澜,通过各种学业辅导增加学生不良课业负担,同时获取巨大利润。

汇总上述四个角度的原因,可以归为两个核心问题:第一,哪一方能对学生的成长、成功、成才负主要责任?第二,学生离开学校后的时间属于谁?该怎样支配这些时间?

为此,笔者针对破解不良课业负担提出一些建议:

一、真正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

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二、落实“五育并举”,走出单一的智育评价,拓宽学生成才渠道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五育并举”,拓宽育人渠道,让社会、学校、家长走出单一的智育评价误区,为学生寻找更多的成才渠道。

三、区域层面,实现优质资源均衡配置

优质资源不仅包括场地、设施、电教等硬件资源,更应该包括学校校长领导力、师资力量、校园文化建设等软实力。校长领导力、师资力量的高位建设还任重道远。

四、学校层面,强化育人意识,进行课程供给侧改革

从学生终身成长和发展的角度审视义务教育的作用,强化全面育人意识,进行课程整合,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学科学习的热爱。关注“课后服务”这片课程自留地,创设条件,开阔学生眼界,发掘学生兴趣。

五、探索针对个体的成长路径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点。在义务教育阶段,良性课业负担能促进学生成长。但针对每一个个体来说,他所能承受的负担边界或者极限并不相同,随着年龄增长,这个边界也会逐渐扩充。

从教师来说,布置作业避免出现“一刀切”,要结合每一个孩子的实际布置适合孩子最近发展的作业,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从家长来说,转变思想观念,与孩子一起成长,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积极培育并探索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路径。

(作者系民进育英学校支部会员)

猜你喜欢
课业负担育人家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减负背景下学困生课业负担问题反思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过重课业负担”是概念,还是判断?——针对“过负”概念及其直接目的的探讨
构建和谐课堂减轻课业负担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