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阅读与课堂情境创设的层次

2019-10-23 04:08张萍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汪曾祺葡萄情境

张萍

第一次读曹勇军老师的文章是《教育,我和你们的故事》。曹老师引用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仿造的这个句式:“所谓大校者,非为有大树之谓也,有师生故事之谓也。”是不是也应是我们应有的品质?又或者,“所谓名校者,非谓有故事之谓也,故事中有精神气质性格之谓也。”(苗勇军《教育,我和你们的故事》)其中“师生故事”引起我的兴趣。因为有故事,才想去聆听,因为去聆听,才会有故事。多么富有辩证的哲思。读曹勇军老师《葡萄月令》的课堂实录,对此中“师生故事”又有新的解意。

故事1 一张PPT

述故事的预设元素,有清简定位。一张PPT上汪曾祺先生三句话,自始至终显示在那儿,这俨然成了课堂故事预设的最基本元素。从另一角度看,这又成了本节课上学生不断品味语言的一个很实用的助手,又恰到好处地提醒学生什么是课堂的不蔓不枝,什么是课堂的灵动优美。这种述故事的预设元素,清简定位在曹老师诸多执教的课例上都一如既往。如执教的《赤壁赋》一课中,整个课堂就是使用三张PPT,一张问题呈现;一张课堂板书;一张金圣叹评《赤壁赋》。“一”与“三”都是极简的数字!这是曹老师对课堂的定位!清简!“散文,名散,字文,号性情。”曹老师用这样稀疏平常的话来结课,我不禁拍案叫绝!像极了中国画的白描!清简!这种隐含着“顿悟”的教学方式,是洗净铅华,删剪枝蔓,呈现“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的美丽。福楼拜曾经对风格有个精辟的定义:“风格是思想的血液。”别林斯基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风格是“思想的浮雕”。由此想到,曹老师教学风格的背后应是思想的浮雕。因此,清简不仅是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大道之简”的思想的具体体现。0戎尚荣《苏派的教学风格》)因此,曹老师这种述故事的预设元素,对于教师,对于学生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教师与学生都是这个故事中的主角,是故事的主体,这就强调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平等地位与二元思想。

高中课程标准指出: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不应只是课程内容层面,还应涉及教与学模式方法的革新。[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曹勇军老师《葡萄月令》的课堂就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他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多角度创设任务情境,借助能让学生去“做”的真实情境,为学生展示学科核心素养提供“舞台”,以此为“杠杆”撬动学生的学习,提升其素养。

故事2 一本《蒲桥集》

带故事的宏观起课,有视界定位。“今天我带来一本书,汪曾祺先生的一本书,散文本《蒲桥集》。今天我和靖江中学高二(3)班的同学们一起来学习选自这本书的代表作《葡萄月令》。”这是曹老师的开场白。简洁明了!曹老师开课,就带着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本《蒲桥集》入课,这本散文集本身就预示着作家的故事,我以为这个故事是带着作者来到课堂。这其中的妙处一是,激起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故事中。二是,把学生的学习视界放在廣阔的作品集中去,给学生一个宏观的故事背景。《蒲桥集》是作家汪曾祺编写的实体散文,共60多篇。这些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凡人小事”之美。其中除《葡萄月令》外,还有(倮园杂记》《紫薇》等相类似的篇目(在结课部分,曹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了《果园杂记》)。在汪老的笔下,植物形象鲜明、生动有趣,其描述的动画效果,印象深刻。汪曾祺笔下的文字是亲历、亲见、亲闻的忠实记录。他强调美在身边,美在本分。这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葡萄月令》是汪老1958年下放劳动的两年的杰作。有生活,才有写作。汪曾祺写人间草木,落笔之处,无不亲切质朴,内涵丰富,甚至有点家常,琐碎,不挖掘什么意义和价值、不讲大道理,知识朴素的描述,刻画生活、仿佛信手拈来、行云流水,却细致入微、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让我们由衷喜欢。因此这样起课,可以带领学生从宏观上,总体把握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

高中课程标准不只在界定学习任务群时提出了“整合”的要求,其他部分也多次提到整合。在课程内容方面,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整合。[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说,曹勇军老师在《葡萄月令》的课堂上,准确把握课程目标,从单元出发,以素养的角度来审视篇目教学、知识教学的作用,引入有助于达成单元目标的各种类型的篇目文本,有机融入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大量阅读、深入阅读、自主阅读,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故事3 一个评价

引故事微观入课,有学情定位。“课前我请同学们每个人用一句话写出读过此文的感受,大家写得都很精彩,有一个同学的一句话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他说‘这是一个朴素到了极点的田园诗,我觉得这话讲得别致。”曹老师从学生众多的感受中选出“这是一个朴素到了极点的田园诗”这句话,而且评价为别致。看似简单的一句评价,却道出曹老师用心良苦的教学安排。我很欣赏曹老师这一入课,有目标,有观察,有引导。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和文本之间有了诉求的故事。引故事微观入课,有学情定位。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的独立个体,他们是主动求知与积极探索的主体。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曹老师的课堂设计,即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已经把自己的教学思路转向服务于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曹老师是借班上课,他关注学情,分析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这样的入课能从微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辅助、激发、促进学生走进文本的视界,因而也就有了课堂中学生与文本诉求故事的叙述。

如果课堂教学只停留在让情境去“共鸣”,还只是情境的最浅层的作用。在教学中将情境当成目的就容易舍本逐末,削落学习的价值。[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因此需要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即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自我成长、社会发展进行紧密关联。曹勇军老师站在课程的视角去理解“情境”,从教学环节走向整体性、综合化的学习任务设计。这种情境式的问题设计既提供了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关键点,也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故事4 一篇《礼记·月令》

牵故事维度拓展,有立体定位。“《葡萄月令》,课前我们也作了预习,下面我想请同学看‘月令,依据我们阅读以后的体会、认识、理解,说一说‘月令包括什么内容?”曹老师对问题的设置,目标清晰,贴近学生学情。对于“月令”的理解,曹老师从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月令”的理解,可以说是感性的触摸。

【课堂实录再现】

男生1:我觉得月令就应该是一种时令,是植物按照季节生长的标记。

师:旁边的同学有没有补充的?

其次从课文中让学生找找文本对“月令”的解答,可以说是理性的认知。

【课堂实录再现】

男生2:在本文中,我们可以认为是葡萄每个月生长发育的情况。

师:葡萄每个月生长的状况(板书葡萄),还有沒有了?

男生2:劳动者农事的劳作(板书农事),还有没有了?

最后教师从《礼记·月令》这本儒家经典中寻找到对“月令”最精确、最美丽的描写,可以说是知性的概述。

【课堂实录再现】

师:没有了?大家看一看1月份,1月份怎么啦?下大雪了(师生齐答)。2月份呢?刮春风(师生齐答)。文章里面虽然写天气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他又每每点到天气,以月份逐月地写到天气,附带着写天气,写出葡萄的生长以及葡萄种植的农事劳作。“月令”其实是古代的《礼记》里薄薄的一本书,汪先生对这本书非常喜欢,他觉得在这种特别时空框架里,特别能反映中国人在大自然里生命的过程和角色,像诗一样美丽无比,所以他的这篇文章就叫《葡萄月令》。

从感性触摸到理性认知再到知性概述,曹老师步步为营,从农事讲到辛劳人的喜悦,再谈到背后作者豁达的情怀,使得文章具有立体感、厚重感、主题感。这样既能层层扣住学生的质疑,又能和学生一起在课堂品味汉语的韵味。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品读此类散文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一种思维的方式。

语文学科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语文教学需要基于布卢姆线性认知体系的问题设计,逐渐向综合化、情境化任务解决转变。“问题思考”到“任务解决”的设计转变,正是教育目标、学习内容、方式方法整合起来,实现均等的教育内容的覆盖,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参与,收获作为“人”的成长。[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以上是笔者从曹勇军老师《葡萄月令》中摘取的几个故事。而这些故事既能传递出曹老师对教育的理解、信仰和爱,也能表达出学生与曹老师交往过程中的感受、想象和评价。我想,这一节课必将成为学生一生的精神底色和青春记忆。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的故事。(曹勇军《教育,我和你们的故事》)此时,我们可以正言道:“所谓大校者,非为有大树之谓也,有师生故事之谓也。”又或者,“所谓名校者,非谓有故事之谓也,故事中有精神气质性格之谓也。”

猜你喜欢
汪曾祺葡萄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葡萄熟了
当葡萄成熟时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爱逃课的汪曾祺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