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常赞春书法实践及其书学观念

2019-10-23 13:01冯强荣
艺术大观 2019年10期
关键词:书法

冯强荣

摘要:常家书院被后世称为中国最大的家族书院 ,培育了数代优秀的常家人。常赞春自幼在书院内学习四书五经,书院内法帖对他后来在书法方面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常赞春书法尤擅篆隶,以秦汉为宗;篆书取法石鼓文、秦相李斯《峄山碑》,并结合邓石如自成一派;隶书学习汉碑《张迁碑》与《礼器碑》;楷书学习唐楷大家褚遂良。常赞春学识渊博,著有许多关于文学、书法巨著,同时他对山西省及榆次县的历史研究也做出很大的贡献。常赞春关于书法碑帖的评述大多记录在其作品《金石谈》中。

关键词:常赞春;常家书院;书法

在中国近代史上,晋商和徽商共同建筑起了中国的商业经济网,然而晋商以票号称雄明清商界500年之久,常家作为晋商一个特殊的存在,也是儒商的最大代表,它以“学而优则贾”为治家祖训,是儒商教育文化的大家族。现在常家庄园所保留下来的各类文物史料和实物史料都为后世对常家家乘、传记、著述、图片、墓志、碑刻等方面的研习提供了很多的史实资料;而其常家后代也大多学富五车,其中第十四氏常赞春不仅编著了多本书籍,其自身学识也使他成为民国时期三晋名士。

常家作为晋商名家,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更多的是研究常家辉煌的200多年商业贸易,然而常家的“石芸轩书院”是众多书法学习者容易忽略的一个节点,笔者选此题主要是想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可以一览常家书院的书法碑帖之精华,不仅能够领略到常家书院墓志、碑刻、法帖等的风采,而且也可以通过常赞春让我们了解到常家后人在书画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

一、常家书院与常赞春书法启蒙

常家庄园坐落于山西省晋中地区榆次市车辋村,如同其他的园林建筑一般:常家庄园亭台楼阁交相辉映,院墙雄伟,堪称一流;但其规模之大实属国内其他园林所不能企及,这座闻名遐迩的常家庄园亦称“常家大院”。古人云:“富不过三代”,常家佳承六代,从其第六世常威发家开始,常家愈渐昌盛,到其家道中落,前后绵延近二百年之久。常家是晋商文化中最独特的存在,常氏一族在家业兴旺之时没有一味地追求财富,而是在扩大事业版图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后代的儒学教育上。因此常氏各家不仅修建私塾,而且一同出资铸就了驰名中外的常家书院。像常氏一族这样不惜成本宣扬儒学的商家在历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并且常家以“学而优则贾”作为家传祖训,与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让常家后人在各行各业中都成为翘楚。

常家是晋商大族中最重视教育的家族,其私家书院“石芸轩”是庄园内最具特色的建筑,是学习文章修身养性的上佳之处。 “听雨轩法帖”除了賀知章的《千字文》、郭子仪的《后出师表》、张照的《康熙帝南巡诗抄》等称得上是绝版外,还有融汇了唐朝至清中叶我国50多位名书法家的名品佳作。正面“石芸轩法帖”的御笔亭内镌刻着我国历代帝王的书法,它们上迄周文王下至慈禧太后,无一不散发着皇族的威严气势,这是常家不惜重金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

常赞春自幼在书院内长大,由于常家的“儒学”教育,他从小通读四书五经。常家书院的书法刻帖种类繁多,既有帝王御笔又有名家名作,常家庄园现存的法帖有八种,即:听雨楼法帖、杏林清代名人名联帖、可园唐诗笔意帖、石芸轩法帖、敦艮吉门宋代二亭双绝帖、常氏遗墨帖、四十四帝后帖和雍和恽寿平画跋帖,耳濡目染间常赞春对书法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院内收藏的四部大型碑帖分别是正廊的《石芸轩法帖》、东廊的《听雨楼法帖》、西廊的《常氏遗墨帖》和后院南廊的《四十四帝后御笔帖》。如此多的名家名帖,以及书院内的文学艺术气息对常赞春的书法具有很大的启蒙作用,常赞春年少时期在常家书院所受的熏陶,为他之后对金石碑刻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常赞春的书法简述

常赞春(1872——1941),字子襄,别号柞閈吟盦,常氏家族第十四世,堂名常敬一堂,是为清山西省榆次县(在今晋中市榆次区)车辋村人。是三晋著名的书法家、教育家和文学家。除此之外,他对国学诸门也有所研究,从蒙童在常家书院接受儒学开始,及至不惑在外求学,前后30余年,求遍名师,又受知于林琴南等国学大师,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对知识的渴求及认真研究学问的态度,故也成就了一位博通经史与金石考据学的国学名家;他不仅主持编著了常家家谱《常家家乘》,同时也对山西省和榆次县的地理特征、民风民俗以及人文历史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在《山西献徵》《榆次县志》这两部宏伟巨著中一一展现出来。常赞春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受邀在山西大学担任文学教授,在校期间兢兢业业,谆谆善导,他一生致力于家族教育与社会教育,桃李满三晋。

1902年常赞春与其胞弟常旭春在陕西同榜中举,兄弟二人被并称为“车辋二常”,常赞春也是一位集书法绘画于一身的文人才子,二者兼得,其画属于“指画”一派。据记载常赞春常对傅山颇为推赏,并藏有数量可观的傅山真迹。有史为证“真山自有真,字画皆余技。即以字画论,亦足起萎靡。浅见笑屺瞻,钩摩苦伯紫。吾友长髯翁,颇能领斯旨。零缣重若球,片羽得之喜。傅公作画时,偶见鸭在水。鸭如烹作馐,定灿明堂簋。馨香报众生,岂但歆神鬼。不幸作伏雌,俎豆当蒙耻。傅画髯翁藏,贞光浮寸纸。”[1],由此也证实了常赞春与在晋书家赵炳麟之间的艺术交流。常赞春还经常与贾煜如、赵炳麟、鲍冬甫等晋阳诸君子参加韬园诗社的诗词集会。

三、常赞春书法作品赏析

图1这件作品是常赞春《篆书王轩诗》,为清代纸本,纵129.7厘米,横82.5厘米,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全文为:“城昏水气闭,隐见楼台迥。偶逐萍开时,柳荫见系艇。超然耳目外,睥睨层云顶。坐豁轩楹风,披衿受清冷。 秀峰世兄姻大人属篆,弟常赞春录槈经庐诗 。”常赞春书法尤擅长篆书、隶书,其篆书宗秦相李斯,又受明清篆书风格的影响,自成一派。此件《篆书王轩诗》的篆书结字修长,重心偏上犹如清篆一般,但此作品用笔来源于秦小篆风格。常赞春崇尚古法,《篆书王轩诗》这一作品将传统秦小篆的线条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纵向立形、长方体态、端庄安稳,用笔讲究藏头护尾、圆起圆收;常赞春篆书笔画线条保持粗细均匀,运笔慢书稳行,端稳方整、圆润雅洁、篆法规范自然;字形也讲究对称性,例如“闭”“开”等字都是可以对称折叠的;左右结构的字相互穿插,保持整个字结构的协调一致。图2为邓石如篆书对联,将图2和图3两幅篆书作品进行对比,我们也可看出常赞春篆书也受清代邓氏一脉诸家影响极大;笔法多变,刚柔并济,字形修长,浑厚质朴。

有史料记载常赞春篆刻技艺更为高超:“至若篆刻印章,壮年常与连襟太谷赵铁山互刻相赠,在二三分见方石印面翻写篆文,无论朱文白文,一笔即成,观者惊为绝技。惜身逢动乱年代,作品难于流传,今日散存者,寥寥无几 ,常赞春在书法上的造诣,尤高于丹青印刻。古籀缪篆尤为精湛,时人谓:‘郭象升撰文,常赞春篆盖,赵铁山书丹;或常(赞春)之文,弟(旭春)书丹,赵(铁山)篆盖。为近代三晋之最。”[2]从图1、图3我们可以看出常赞春篆书中规中矩,法度严谨,因而我们可以猜测出他的印章篆法也应该具有此特点;但据记载常赞春没有刻边款的习惯,因而后世对其印章无法完全辨识,实属遗憾。

常赞春的隶书学习汉碑名帖端正遒逸的《张迁碑》和疏荡峻拔的《礼器碑》。图4是上海中福拍卖有限公司2016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常赞春的一件隶书七言对联,纸本,纵138厘米,每联横33厘米;“释文:颇有文章窥贾谊,苦烦搜索秘昌黎。款识:如冰二兄大雅属书,子襄常赞春集吴莲洋傅青主诗句;钤印:柞闬学人、常赞春印、子襄。”图4隶书对联虽然内容较少,但我们对常赞春的隶书风格却是一览无余,这副对联取法《张迁碑》,运笔多为方笔,起笔方整坚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初看其作品难免有稚拙之气,细细品味才发现行气、章法的灵动,方劲雄浑、沉着有力的笔力将《礼器碑》的飘逸灵活和《张迁碑》古拙合二为一,并展现出新的隶书风貌,该隶书对联也将常赞春端正朴茂的书风显露无遗。

每个时代的艺术都会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因此一个时代的艺术需要同一个时代的人去表达,作为文化艺术形态之一的书法,它的发展依托于整个时代的文化进程,文化发展为它提供了基础和环境,反过来,它又是文化进程的具体展现,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常家这种儒商结合教育的方式正证实了“学而优则贾”治家祖训的重要性。常赞春,不仅擅长书画篆刻及金石考据,同时是三晋著名的教育家、国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书法篆刻堪称三晋一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学习。

參考文献:

[1]常子襄得傅真山画鸭索题赋此,此诗无纪年,见赵炳麟著.《赵柏岩集》下[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09:243.

[2]高增德主编,晋商巨擘.《晋商·常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12:361.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篇
书法等
图说书法(158)
图说书法
书法一
书法三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