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咏叹调《再见,我的小桌子》演唱版本分析

2019-10-23 12:40张艺芬
艺术大观 2019年10期
关键词:咏叹调

张艺芬

摘要:19世纪的欧洲音乐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在当时的音乐之都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深刻影响了歌剧艺术的发展。作曲家J·马斯内于1884年创作的歌剧《玛侬》,将法国歌剧中的传统创作手法同法国抒情歌剧的时尚创作技巧结合起来,整部歌剧的音乐高雅庄重,旋律优美线条流畅。笔者选择马斯内的歌剧《玛侬》中女主人公玛侬的一首女高音咏叹调《再见,我们的小桌子》为研究对象,通过两位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演唱版本,对这首咏叹调的演唱技术难点进行研究。

关键词:马斯内;玛侬;咏叹调;高音歌唱

一、作曲家马斯内的歌剧创作

作曲家马斯内(Jules mile Frédéric Massenet)1842年5月12日出生于法国蒙托德,1912年8月13日死于巴黎。在神剧、歌剧、舞剧、宗教音乐、管弦乐、钢琴曲与艺术歌曲等体裁,他皆有涉猎,并被誉为“法兰西的骄傲”。

在马斯内的歌剧中出现了一系列女性的形象。她们大多娇媚脆弱,是忏悔的沉沦者、上流社会的交际花、渴望拥有幸福家庭的人,她们在与资产阶级的伪善斗争中,被逼迫着放弃了希望、爱人、生命,皆以悲剧结局。马斯内深刻而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并将她们变化的内心世界用动听的旋律描绘出来,他善于刻画女性角色,所以人们赋予了他“洞察女子心灵的诗人”之美称。

二、《再见,我们的小桌子》剧情介绍

《玛侬》是一部五幕歌剧,自1884年首演至1952年止,共上演了2000余场,由此可见这部歌剧的受欢迎的程度。《再见,我们的小桌子》(Adieu,notre petite table),是女主人公玛侬在第二幕中演唱的咏叹调。在她和爱人格里欧居住的公寓里,面对他们共餐时使用的小饭桌,玛侬思绪万分。小桌子成了她倾诉的对象,她叹息自己就要告别那虽清贫,但却充满甜蜜的爱情生活。为了描述主人公伤感苦涩的情感世界,伴奏音乐色彩简单,更多地需要人声在较弱的中声区独立完成音乐的表现力,因此对女高音的中声区声音的表现力提出了挑战。

咏叹调《再见,我们的小桌子》不同的演唱版本不少,如,美国女高音歌唱家贝克佛蕾·西尔斯、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雷娜塔·苔巴尔迪、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奈瑞贝科以及美国女高音歌唱家蕾妮·弗雷明等等。笔者从这些版本中,选取了美国女高音歌唱家蕾妮·弗雷明、俄羅斯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奈瑞贝科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演唱版本,来对歌曲的呼吸、语言、速度、力度等方面进行演唱研究。

三、两个演唱版本的演唱分析

(一)蕾妮·弗莱明(Renée Fleming)演唱版本

笔者选用的是蕾妮·弗莱明在2009年圣彼得堡音乐会上的演唱片段。弗莱明在演唱时,将玛侬对感情的纠结以及内心的痛苦表现得较为含蓄。弗莱明作为抒情女高音,声音亦刚亦柔,能极好的把握声音的力度,结合着她高贵的自身气质和丰富的情感表现,使她塑造的玛侬人物形象立体而丰满。

在此版本中,有着强烈鲜明的弗莱明个性,旋律线条流畅自如,速度节奏遵照语言韵律,感情强烈、真实,强弱力度对比鲜明,气息通畅饱满,吐字清晰圆润。由于是音乐会,她并没有过多的肢体动作,更多的是用丰富的表情——痛苦、爱恋、期望、怀恋、绝望,把玛侬的内心活动展现得自然而真实。

此曲的前半段宣叙部分表现了玛侬对自己背叛爱情感到痛苦又对美好明天满心期待。弗莱明伴随紧张的弦乐演奏进入旋律,演唱时语气十分坚定,力度经历了f—mf—f—ff的变化过程,“Allons!Il le faut!”奠定了绝望的感情基调,犹如一声无奈的叹息,力度为f。随后的一句推出一个小高潮音——小字二组的g2,紧接着跳到小字一组的g1。演唱这两句话时,弗莱明在力度上做出较强的对比:在f的力度上唱出最高音g2 后声音立即收回,用p的力度发出“Oh!oui(噢!是的)”。虽然谱面上“Oh!oui”前有十六分休止符,但弗莱明此处并没有换气,而是在“cest(就是)”前换气,这种处理使悲伤之情更显浓烈。(谱例1-1)

在第二段,12/8的拍子中,旋律更富抒情性。弗莱明此处并未按谱面规整的演唱,反而像朗诵一样,单词的轻重音音节十分明显。第13~14、15小节的两个句子,皆一气呵成,即使作曲家给出八分休止符。(谱例1-2)

弗莱明在演唱时情绪层层推进,在跨度大的音程中声音仍然很统一,她很多时候采用软起音,让情感更为内敛。

咏叹调部分,由于这一部分旋律较为平缓,应用音域一直处于较低音区。弗莱明在演唱时加强气息支持来表现持续的弱音,将玛侬轻声的呢喃完美展现出来,让听众注意力更为集中。前三句“Adieu ,notre petite table(再见了,我们的小桌子)”,弗莱明在演唱它们时,时而悲伤时而微笑,将玛侬回忆往事的甜蜜以及即将离去的悲伤自然地流露出来,令人动容。到达尾声,同样的一句“Adieu ,notre petite table(再见了,我们的小桌子)”弗莱明情绪转变,此时力度由弱到强,语调低沉、语气增强,特别强调的“Adieu”暗示了玛侬的去意已决。

(二)安娜·奈瑞贝科(Anna Netrebko)演唱版本

笔者选用的是安娜·奈瑞贝科于2012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同Piotr Beczala共演歌剧《玛侬》的片段。因为是歌剧演出,相比弗莱明音乐会版本首先最大的不同是奈瑞贝科的表演更为夸张,较多的肢体动作使人物形象更为饱满,情感的表达更为生动。相较于弗莱明端庄形象,奈瑞贝科塑造的人物形象则多了一丝年轻女孩的活泼大方感。

在宣叙调部分,奈瑞贝科演唱稍快一些,在力度处理上与弗莱明相同,并且奈瑞贝科自身偏暗的抒情音色使音乐听上去更为失落、低沉。在节奏以及换气的处理上,奈瑞贝科完全遵照谱面,如在第5~6小节之间、13~14小节之间(见谱例3-1、3-2)。第10小节2个non的处理也不同于弗莱明,弗莱明并没有换气,而且是慢慢将音高滑到f 2 ,感情上更多地表现出无奈之情;而奈瑞贝科选择了换气,并直接达到f 2 ,力度作渐强,带有深深的自责。(谱例1-3)

在第15~17小节,歌词为“Manon!Manon,tu seras reine,Reine par la beauté!(玛侬!你将成为皇后,美丽的皇后!)”此处稍微加快了速度,力度也逐渐加强,在达到全曲的最高潮降b 2时,奈瑞贝科的演唱更为奔放和自信。紧接着第18~19小节的低喃“Je ne suis que faiblesse(我很懦弱)”突然放慢速度,并采用pp的力度,一下从幻想拉回现实。(见谱例1-4)

咏叹调部分,奈瑞贝科的演唱更像是在诉说,虽然没有像弗莱明那样使用哭腔,强弱的对比也不强,但是她结合语言特点的断句、充足的气息支持和精彩生动的表演,感情的表达同样牵动着观众的心,让人们不自主地跟着剧情所表达的情感线索走。所以说,两人都成功的塑造了人物形象和表达了人物情感。

四、结语

通过分析,笔者总结了演唱咏叹调《再见,我们的小桌子》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一)整首詠叹调主基调是悲伤的,力度对比明显,转变较多,因此演唱时一定要注意情绪的把握,要求演唱者音色统一、连贯。

(二)宣叙调部分的激昂与咏叹调部分的低沉应在音量与情感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声区的转换应自然统一。

(三)由于歌曲旋律的应用音域一直处于较低音区,演唱者必须合理的使用中声区,从色彩、速度、音色对比等多方面入手来丰富声音的表现力。

(四)宣叙调演唱时节奏虽然带有一定随意性,但演唱者还是得严格遵照乐谱谱面,同时根据录音用心去体会各个歌唱家的表现方式,切忌按照个人主观意图去随意地进行二度创作,进而改变作曲家的意图。

总而言之,我们要想唱好一部作品,不能仅仅靠歌唱家的演唱来模仿学习,更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作品,了解作曲家,通过不同的歌唱家的演唱汲取不同的艺术营养,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术、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肖云涛.美丽的并蒂莲——《玛侬》与《玛侬·莱斯科》[J].歌剧,2007(03):37-39.

[2]周洁.最柔弱的女性,最悲伤的呐喊——歌剧《维特》中女主角夏绿蒂的角色分析[J].大众文艺,2011(19):150.

[3]王景彬.《西洋歌剧咏叹调大全:抒情女高音》(一)[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4]《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

[5]史君良.《唱片里的声乐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猜你喜欢
咏叹调
浅析歌剧《曼侬·莱斯科》中咏叹调的艺术特点及演唱风格
简述施光南生平及歌剧《伤逝》
亨德尔《弥赛亚》中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研究
浅析夏之咏叹——《一抹夕阳》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歌剧《木兰诗篇》之咏叹调《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演唱处理
何长秀:唱响淮剧“咏叹调”
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叶甫盖尼·奥涅金音乐形象分析
简谈咏叹调《啊!人们都叫我咪咪》的人物形象与艺术处理
清唱剧《以利亚》中两首男高音咏叹调演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