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中口腔器官的练习

2019-10-23 12:40段继敏
艺术大观 2019年10期
关键词:吐字咬字字音

段继敏

摘要:口腔器官是语言发声的重要部位,也是歌唱中与身体其他部位共同参与演出的共鸣器官。在演唱中,为了使声音稳定、明晰、细腻,满足大众对声音的审美,针对口腔器官的唇、齿、舌、颚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有利于为歌唱者创作好的条件。

关键词:歌唱;口腔器官

口腔器官是语言发声的重要部位,也是歌唱中与身体其他部位共同协作的共鸣器官。口腔的肌肉具有极大的可控性,通过调整口腔的开合度以及松弛度,可以有效发出高低强弱不同的声音。具体来说,口腔器官的组成由唇、齿、舌、颚共同组成,在演唱的时候,字音、音质是否能准确契合音律表达清楚,关键就在于口腔、舌位、牙关、软腭的多方配合。因此,有意识地针对口腔器官进行训练,可以加强自身对口腔肌肉的控制力,掌握唇、齿、舌、颚的变化组合,从而为歌唱者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口腔器官与歌曲演唱的关系

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韵律的技巧是每个人必修课,同时,在真正演唱时,配合旋律唱出的字词是否表达到位,也是提高歌唱技巧的关键环节。比如,中文歌曲的演唱要注意字音声母、韵母的控制,英文歌曲的演唱要关注歌词元音与辅音的搭配。也就是说,要想在演唱时鲜活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必须将对字词的吐字咬字的研究,与声乐练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口咽腔是自己比较容易控制的共鸣腔体,口咽腔的共鸣能够运用自如了,中声区的声音比较稳定自如了,然后再向两端扩展,训练低声区、高声区,特别是重点练习头腔共鸣。许多音乐初学者常见的一个问题,不注重字音的声母、韵母的正确发声方法,进而导致歌曲的表达一些字音含混不清。所以,要正确看待歌曲演唱中吐字咬字的控制方式,即,如何更好地控制口腔。从汉字的发音特点来看,咬字时的主要发力点在唇与舌上,唇部有力、舌位灵活,才可以在字音转换之间过渡自然,例如,在歌曲演唱时,韵母“b”“p”“f”是双唇音,如果唇部的力量不够集中,导致字音的喷弹力度不足,就会让韵母的发音松散,比如“百”就成了“ai”,出现“吃字”的情况。因此,在对口腔器官进行训练的同时,要关注字音的发声走向和明确的发声点,才能使口腔器官真正能够帮助歌唱更好地进行下去。

除此以外,在歌曲演唱中还要注意口腔的开合。许多人提到如何更好地演唱,总是说“张开嘴”,这固然只是歌唱技巧很片面的一部分,但不失为真意,打个比方,可以将口腔内部看作是一个立体的空间,一共有六个面,彼此互相影响,独立的一面又可以单独控制变化。在演唱时,强调口腔的开合,一是为了通过打开口腔放松下颚,让喉部放松;二是为了使口腔内部成为一个“喇叭”的形状,让声音传达更为清晰;三是为了满足咬字吐字的发音需求。总的来说,口腔器官的控制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可以起到使声音稳定、明晰、细腻的作用,对此,应该加强相关部位的训练,满足对声音的审美需求。

歌唱时往往因为开启变化的幅度大并且速度快,而引起相关肌肉的紧张、僵硬,影响共鸣的获得。练声目的是寻找多个腔体共振,只有充分利用腔体,使声音获得最大共振,才能使歌唱具有好的共鸣,共鸣可使基音扩大美化,并对音色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所有共鸣腔体都起作用。所以共鸣腔体都起作用,口腔内部打开的程度,决定口腔共鸣的大小,共鸣决定音色,歌唱时口腔上部口腔后部要積极抬起,吸开,是声音贴咽壁吸着唱,使舌根处放松,低喉位,喉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具有向下的对抗力。

声道,即以口腔、鼻腔、咽腔、喉腔等主要器官共同组成的声波通过的通道。由此可见,歌唱时以复习为基础的,也就是呼吸是唱歌发生的主要动力。有了良好的歌唱呼吸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歌唱声道,口咽腔是自己比较容易控制的共鸣腔体,口咽腔的共鸣能够运用自如了,中声区的声音比较稳定自如了,然后再向两端扩展,训练低声区、高声区,特别是重点练习头腔共鸣。口咽腔是可变腔体,平时说话也在不断地变化调节,但幅度较小。因此,古今中外的歌唱艺术都把良好的呼吸当成歌唱技法的精髓。衡量一个人声乐演唱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气息和声音和流畅性和通常性来判断,而气息和声音的流畅性和通常性则是由口腔运作的协调直接决定的。可是,如何才能做到口腔的协调运作呢?怎样作用口腔运作才能达到声乐演唱的要求呢?虽然日常生活中的口腔运作方式各不相同,有三种日常的呼吸方式中的口腔运作是常用于声乐演唱中的:一是嘴巴闭合的鼻式呼吸,即睡眠或者静坐时的呼吸方式;二是口鼻并用的口鼻式联合呼吸;三是不用鼻腔只用嘴巴和口式呼吸,即极度疲劳和感冒时的呼吸要注意。

二、有效的口腔器官训练

(一)唇部练习

唇部是控制歌唱发声气流的关键部位,也是咬字吐字的关键发力点,因此,要加强唇部的力量训练,灵活运用唇部肌肉。具体如下:

1、打嘟噜,也叫双唇打响。将双唇合住,重要发力点放在唇部中间的位置,然后不闭紧唇,阻住气流外出,从口腔内部连续喷气,由唇部发出嘟噜的声音。

2、撅唇、绕唇。首先,将嘴唇闭紧用力撅向前方,四个八拍上下左右来摆动。接着将撅唇的动作连成一个整体,按上下左右的方位做6次360°绕圈动作。

(二)舌头练习

舌头的状态会直接决定歌唱过程中音准、音质、字音的表达,并且舌部在发声时是否处在正确的位置,也会对喉部产生影响,从而对气息的流畅度造成干扰。所以,对舌部的练习,不仅是要注意元音、辅音、声母、韵母的发声位置,主要对其进行控制的舌根,是舌部训练的关键。另外,牙齿在其中起到辅助作用。

1、顶刮舌、立舌练习,总共四个八拍。即,(1)将舌尖抵住下齿背,舌位中部纵向用力,用上部的门齿轻刮舌面,让舌面向上隆起;(2)把舌面先向后移,然后贴住上颚前端,用力感受舌面向头顶上部“百会”穴的位置立起来;(3)把舌尖后移,贴住左边的后槽牙侧齿面,然后逐渐贴着齿背向外移动到门齿中缝,在这一过程中尽力使舌尖向着右侧翻转;(4)与第三个步骤大致相同,换到右侧的后槽牙侧齿面进行。

2、顶舌训练。将舌尖分别顶在口腔四壁上,共计四个八拍。

3、绕舌训练。将顶舌的动作进行串联,每边各八次。

4、弹舌训练,即打响舌。连续舌尖轻弹上颚,帮助舌部放松。

(三)颚部练习

颚部练习包括面部颧肌、上下颌骨,以及口腔内部的软腭的练习,牙齿是训练中的辅助。总的来说就是“提、打、挺、松”。

1、提颧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笑肌及其周围。具体来说,是将脸部前面的肌肉用力向上提,这一过程中口腔上前部会随着延展,鼻孔微微张大,同时带动嘴角向上扬起。

2、打牙关,指上下颌骨之间的关节。具体的动作就像是吃最大口一苹果的姿势,使上下槽牙保持一定距离,利于口腔共鸣和咬字发音。

3、挺软腭。软腭的位置在口腔上壁硬腭的后方。挺软腭的方法,可以参考半打哈欠的状态,要注意力的方向。

4、松下巴。有利于打开口腔,放松舌根。采取左右晃动下巴的方式,在演唱前可以松弛口腔,在演唱中,使下巴微微向后且保持放松,同样可以起到放松的作用,让吐字的字音饱满。

三、教学应用

新生在刚开始进行声乐学习时,对吐字发音,呼吸自如运用等都不是很熟悉,在音乐素养上思想也不成熟。因为艺术歌曲结构短小,音域适中适合各个声部演唱,对于这些较为专业的知识领域,新生并不能很好的掌握。新入校生还不甚了解呼吸发声技巧,教师教学时就可以选用一些简单练声曲和短小的歌曲来交替教学。艺术歌曲可以帮助初学者解决发声障碍问题,稳定喉头位置、稳定气息和调节各部位发声器官及共鸣器官的协调运作。在开始过程中,需要选用合适的歌曲对学生进行教学,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选用较为适合他们发声状态的歌曲。

高校普遍对中国艺术歌曲不重视,对于中国特有的艺术展示方式,声乐技巧等都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导致高校中的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高校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艺术歌曲经过历史的沉淀,具有浓烈的艺术特色。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忽略那些并不出名的教学资源,没有加强对艺术歌曲的研究,对非遗中的艺术歌曲了解不到位,对学生的教学停留在传统的方式当中,最终形成了艺术资源短缺的现象。

四、口腔对于音色把握的重要性

对于音色来说,并不是越明亮越好,也不是说越厚、越圆的音色越好,理想的音色是历代美声学派的大师们所提倡的“明亮具有穿透力、丰满圆润”。在多年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我得到结论:音色是可以通过调节口腔的状态来改变的。明亮些的音色是声音的着力点在硬愕时产生的,同样的稍暗些的音色是声音的着力点在软愕时所产生的。想要使声音更加宽厚圆润,使之避免由于过分明亮靠前而變得尖锐、刺激、刚硬,使它不失明亮又具有“天鹅绒般地柔和”的感觉,实际上就可以通过口腔的协调运作使母音变暗的演唱方式来实现。总之,音色应根据作品的风格和歌曲的内容来进行调整,这种音色变化必须依靠口腔来协调运作。

五、咬字吐字与口腔控制

歌曲演唱中不能孤立的研究咬字吐字问题,想要准确、鲜明、生动地传情达意,必须重视与口腔控制相结合这一重要环节。控制口腔的技术就是控制辅音与元音的歌唱发音技术,歌唱者正确掌握口腔控制就是咬字吐字的方法。

咬字吐字与口腔控制的关系是用不同的角度认知同一个问题。口腔控制是从生理基础角度研究歌唱的,主要侧重研究各种咬字器官的功能对歌唱发生的功能作用,口腔使歌曲演唱的咬字吐字达到字正腔圆。咬字吐字则是从汉字的音系特征角度与音节的结构进行思考,咬字是发声时气流在口腔内受到的节制,歌唱的咬字器官力量集中主要表现在唇和舌上。唇舌灵活集中是语言流畅自如的前提,在这方面达不到一定的标准就会出现吃字(音节部分或全部含混)、滚字(音节之间粘连)、走音和语言的僵滞。

例如:《我爱你中国》的第一句:“百灵鸟从蓝天飞过过”“百”声母(辅音)“b”是双唇音,在歌唱咬字时唇的力量不够集中双唇无力,喷弹力量不够,唱出来的字就成了“ai”字了。“灵”的声母“1”是舌尖音,在咬字时候,舌尖不能松软,舌尖表现无力度,无弹性,使整个字音松散,失去准确性,“百灵”就成了“ai , ing”了,造成有声而无字(吃字现象),如果出现此情况应加强唇舌力量使声音成点不成面。在提供了良好的发音环境后还应该把握声音的走向和明确的冲击,才能达到口腔控制的最终目的。歌唱者能够正确预先讲出自己的声音在每一个不同的音高上应停的地方,这样就不用自己去把元音放在某个位置,而是让元音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发音时保持清晰的口腔控制意识,加强声音的穿透力。

六、结束语

总之,歌曲的演唱是旋律与语言的完美互补,探究歌曲演唱中口腔器官的控制方式,有利于了解语言的规律与处理方式,让歌曲的情感表达能够更为顺畅,字音饱满、细腻。

参考文献:

[1]郑茂平.声乐语音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吐字咬字字音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绕口令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多说一遍”字音字义大不相同!
沈括识音
美声唱法的特点研究
浅谈语言在歌唱中的作用
歌唱语言中的咬字吐字探讨
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
明晰字形字义 防范错字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