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种族记忆:邓光华教授谈民族音乐的审美

2019-10-23 12:40莫太极
艺术大观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

莫太极

摘要:本文通过解读恩师邓光华教授《试论弘扬民族音乐与审美教育之关系》和《民族音乐审美功能片言》的民族音乐的审美功能、审美作用、审美培养等,来丰富自己对民族音乐审美能力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民族音乐;价值功能;审美作用;审美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因而加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今后的发展目标。2019年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2]由此可见,审美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的种族记忆:邓老师谈民族音乐的审美,探寻民族音乐审美理论及内涵的规律,对于审美领域的研究和民族音乐审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功能

斯托洛维奇说:“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3]从艺术的本质上看,各种艺术活动都要用美来审视,民族音乐亦如此。邓老师语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功能有:

(一)民族音乐的审美感应功能

“审美感应功能是指通过民族特有的演唱(奏)形式,具有本民族的特点和思想,满足审美表现和审美经验,从而达到民族情感体验的过程。它具有独特的民族规律性,能唤醒本民族的人们,使人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价值功能不可限量。”[4]从审美感应功能看出,民族音乐的感应功能是通过本民族的音乐调式、音阶、节奏、节拍、演唱(奏)等方式来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其音乐的力量既生动又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事实证明民族音乐具有强大的感应力量。如:我国七十周年华诞,海外华人华侨,只要听到音乐就不由自主地唱起《我和我的祖国》,通过审美感应功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在国内,各地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以快闪方式深受观众喜爱,它不受地点限制,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众听到音乐便随着音乐的旋律表达出心中的爱意。民族音乐感应力量如此强大,说明审美文化在审美实践中得到体现,如果我们能充分了解审美感应功能,了解审美规律,就能利用审美感应功能来为我们服务。

(二)民族音乐的道德规范功能

“道德规范功能是指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规律的反映和概括。它是社会规范的—种形式,是从一定社会或阶级利益出发,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判断、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们的主观认识相统一的产物。[5]《乐记》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者其教焉。可见“乐”的道德规范功能在一占代就己引起人们的注意。”[6]民族音乐是民族的典范,是千百年来历史的产物,体现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感、行为规范。少数民族的部分音乐就用来规范行为,如:苗族的《栽秧歌》,歌词提到何时打田、播种、除草等,总结一年四季应遵循规范,如不遵守,就无好丰收。此外,部分歌曲还用来约束人们,如:彝族的《婚嫁歌》,男女双方必须要达到法定年龄,禁止同姓通婚,最后通过提亲、定亲、议亲、结婚等环节,礼节不能少,否则被视为不道德,严重者被驱逐本家族,体现了审美道德。显而易见民族音乐具有道德规范功能。

(三)民族音乐的社会凝聚功能

“社会凝聚功能通常指把人们紧密聚合在一起的某种社会吸引力。从社会整体意义上说,相通于社会整合力,即指调整或协调社会不同因素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纠纷,使之成为统一整体的某种社会力。它既是社会公众趋同的精神心理过程又是社会建制进行社会动员与社会整合的一项基本功能。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克姆认为,社会凝聚力是群体、组织和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一种对行为产生影响的、广泛的、多样性的事物。”[7]民族音乐是民族精神的纽带,是民族的象征,是一种精神符号。如:苗族的《芦笙》,芦笙曲调多样,表达亦不同。每当人们听到欢快、悠扬的曲调时,便四面八方闻讯赶来庆祝。每当听到悲伤、缓慢的曲调时,便询问发生何事。少数民族通过民族音乐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这种凝聚力千百年亦如此,如今已变成民族符号,很久以前便是战争的信号。从而看出民族音乐的社会凝聚功能为民族音乐提供了审美依据,其教育意义更为深远。

二、弘扬民族优秀音乐对促进美育的重要作用

我国各民族中有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作为审美教育一个部分,教育范围广,具有重要的意义。邓老师总结即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一)家庭美育中的作用

家庭是美育的启蒙地,具有重要地位。家庭美育途径繁多,如今特别流行“胎教”,婴儿还在母亲肚子里就开始听民族轻音乐、唱民族儿歌,通过音乐的旋律音高和节奏刺激胎儿的反应来培养孩子的美育。其中一部分音乐就继承了我国历代传承的民族优秀音乐。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民族优秀音乐的感受会越来越强烈,主要原因是家中的亲人和环境对孩子的美育注入了新的血液。鄧老师指出:“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文人士大夫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深受启发写出很多优秀的作品。如:《高山流水》《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另外还有很多家庭受家庭美育的影响而走上音乐道路的人大有人在,如:格林卡、柴可夫斯基、格里格、小约翰斯特劳斯、聂耳、冼星海等”。因此,民族音乐在家庭美育的地位越来越高。

(二)学校美育中的作用

纵观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创办学校的国家,音乐一直深受到历代教育家重视,孔子曾把“六艺”纳入学校课程,即礼乐射御书数,音乐作为必学科目。由此民族音乐从民间进入课堂,其中诗经《风》作为教学内容登上了讲台。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目标的变化,我国一直在探寻音乐教育改革,把西方音乐同我国民族音乐结合起来。如:赵元任、刘天华等,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反对,如肖友梅、黄自等。新中国建设以来,教育部专门为民族音乐教育颁布了相关文件,成立了专业的艺术院校和民族音乐专业,为民族音乐在学校美育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美育中作用

社会美育是人间的大课堂,与人类生存发展,民族兴旺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美育有民族感应、道德规范、社会凝聚功能,上述已描述,在此不多述。民族音乐在社会美育中的作用较多,如:抗日战争很多救亡歌曲诞生,冼星海《黄河大合唱》,聂耳《义勇军进行曲》等,大家听了都热血沸腾,它对振奋人心,增强民族信心,增强爱国热情有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民族音乐的内容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等等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变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成一种风气,形成一种精气神,在老百姓的心中起到安神作用,这体现了民族音乐强大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民族音乐在社会美育中形成了战斗力,它就像一颗民族音乐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人们的心里。

三、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培养

邓老师倡导,要提高和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必须培养民族音乐教育的审美感知、理解、创造能力,它是形成审美意识重要组成部分。

(一)审美感知能力培养

1、民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审美感知能力是审美的认知的初级阶段,民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风格和意境对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表现手段,没有有节奏就等于没有音乐。我国的民族音乐节奏颇具特色,如:锣、鼓、号子等,在民族音乐欣赏过程中感受音乐的节奏、体会民族音乐节奏的魅力。例如二胡曲子《赛马》、琵琶曲《十面埋伏》,运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音乐的艺术。优美旋律可以让民族音乐成为经典作品,成为佳瑶,歌曲的旋律千姿百态,主要有欢快活泼的、优美抒情的、热情洋溢的、如歌如泣的、精美典雅的、跌宕起伏的、幽柔婉转的等。不同的旋律构成了民族音乐的旋律之美,从音乐的情绪中感受民族音乐的不同情感。综上所述,体验和感受节奏、旋律之美可以培养民族音乐的审美情趣。

2、民族音乐的风格和意境

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多姿多彩。如:维吾尔族的民歌《达坂城的姑娘》表现的是热情、奔放的风格,蒙古族的民歌《牧歌》表现豪放、粗犷的风格,苗族的民歌《苗乡好》表现的是秀美、悠扬的风格。不同的音乐风格,为培养民族音乐审美能力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资源和欣赏空间,开拓音乐视野,丰富了民族音乐审美的深度和广度。俗话说得好“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民族音乐是意境的载体,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与之共鸣。每一首民族乐曲都是作曲家为其知音所作,不同的人、同一人在不同的情况,听同样乐曲时感受的意境也不同,唯有乐曲的知音能解出曲中的含义。在民族音乐审美培养上,要多营造音乐审美意境和感染力,通过听觉来感受、辨认出音乐不同的情绪类型,进入不同的意境,从而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对音乐听觉能力审美的培养和提高审美感知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审美理解能力培养

1、对内容美的理解能力

民族音乐的内容理解能力是一种情感的理解,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情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是主旋律,是民族音乐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体现,是民族情感的理性升华。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铸就了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其歌词内容表达了人民反抗侵略、爱好和平、艰苦朴素,这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所包含的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对培养和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民的心灵,对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审美理解,对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具有崇高的意义。

2、对形式美的理解能力

艺术的美主要通过形式来表现,不同的民族形式美不一。如:民族舞蹈的形式美,需要借助肢体语言及舞台道具等来表达感情的。京剧的形式美,主要把角色、服饰、脸谱融入到唱、念、做、打的表演中去,运用不同脸谱,让人们了解脸谱背后的人物故事,明白不同脸谱代表不同的意义,从脸谱可识别忠奸,从手臂、手腕、手指的刚柔相并的动作,把京剧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展现神态各异的京剧人物,激起人们去探索人物角色的欲望,体现京剧表演的精髓。通过对不同民族音乐形式美的理解,对主题刻画,结构的理解,以及对于形象和节奏的理解,从提高审美情趣,丰富审美情感,加深人们对深层次寓意的理解,从而达到审美理解能力的培养。

(三)审美创造能力培养

1、创造性思维形成

民族音乐审美不仅培养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还能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创造力。对欣赏者来说,能感受民族音乐作品的情绪,了解音乐作品,能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方法来表达感受,在审美者的心里种下创造的种子,为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音乐与诗歌、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密不可分,对音乐的领悟,可以借助诗歌、文学、绘画等艺术载体来诠释。民族音乐审美,正是一个充满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例如:在欣赏古筝弹奏时,欣赏者可将音乐与古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一边播放乐曲音乐,一边朗诵古诗,并感受乐句的段落,体验音乐舒缓、悠扬的意境,为审美插上想象的翅膀,更好的理解音乐所描绘的景象,从而提高欣赏者的审美能力。最终,形成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创造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的表达

在审美创造能力培养活动中,对民族音乐的歌词、歌曲、动作进行编创是培养审美创造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例如:给熟悉的民族歌曲创作歌词,既能激发创作者的兴趣,也能提高创作者的唱歌能力,也有利于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创作歌词以外,还可以自编歌曲,体会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这种自发性的“创造”活动,激发了创作者的想象、创造热情,对音乐创造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有了歌词、歌曲,创作者可为歌词、歌曲进行律动、舞蹈等编排动作,从而提高律动、音乐欣赏、民族舞蹈等审美能力的培养,创作者可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编创不同的动作,表达和表现乐曲的情绪和音乐内容。例如儿童歌曲《金孔雀轻轻地跳》的演出中,作曲家可以编出各种小动物跳舞的动作,用小动物模仿小孔雀跳舞的情境来表达对乐曲情绪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演唱者的能力,编曲者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还能培养创造性思维以及审美创造能力。

四、结论

民族音乐是历史发展遗留传承下来的真实写照。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学校课程缺少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在教学活动中虽有涉及一些民族艺术的内容,但未受到普遍的重视。因此,笔者选取邓老师《试论弘扬民族音乐与审美教育之关系》和《民族音乐审美功能片言》进行解读,通过邓老师谈的民族审美要素以及審美活动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梳理出民族音乐的审美知识,期望能给笔者在民族音乐研究提供帮助,也希望能引起更多教师及社会关注,从而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本研究涉及到民族音乐教育与审美能力培养两个领域,由于笔者学术研究水平和能力有限,论文中还存在着理论深度不够,实践调查、调研不足等问题,还恳请专家给予批评、指正,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

[2]《2019年教育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1月18日.

[3]斯托洛维奇.生活·创作·人—艺术活动的功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4.

[4]邓光华.试论弘扬民族音乐与审美教育之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3):87-89.

[5]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6]邓光华.试论弘扬民族音乐与审美教育之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3):87-89.

[7]邓伟志.社会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9月:26.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研究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民族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深化策略分析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
论中国民族音乐在初中课堂的地位
音乐教育下的民族音乐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