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教育在中小学开展情况的实践研究

2019-10-23 13:01安树
艺术大观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小学实践研究

安树

摘要: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脉同源同流的一支。国画教育对青少年的学习成长来说必不可少,作为文化财富的继承者,应了解国画的宝贵之处,懂得如何去欣赏它们。然而现阶段公立学校美术教育在国画这一领域所做的工作还非常少,学生的国画素养未能得到修习,严重阻碍文化自信地树立。一些兴趣课程和教育机构在国画教育方面也有尝试,方法值得借鉴,但无法普及到多数学生,情况仍令人担忧。我国的美术教育始于近代教育界先辈们“美育救国”的呼声,重建社会信仰,养成健全人格。在国力日盛的今天,我们仍应秉承这一初心,力求使社会主义接班人,能以强大的文化自信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国画教育;中小学;实践;研究

百年前,在中国深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际,一批著名爱国学者为挽救民族,唤醒国民,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念,希望通过美育的方法来重建社会信仰,养成健全人格,[1]从此中小学生的课表中有了美术和音乐。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摸索前行,这一优良传统至今未变。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仍应不减情怀,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应时提高教育水平。

一、中小学常规美术课的国画教学现状

中小学美术课程是面向学龄段青少年而设置的普及性美术教育,课程设计默认为零基础起步,风格派别上不做侧重,各艺术门类力求面面俱到,旨在提升国民艺术修养,而不以培养特长为目的。课本中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涵盖了色彩、点线面、拼贴、设计、雕塑、建筑欣赏、电脑美术等各方面的内容。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进行分析,小学美术课本的课程设置,以儿童画为基本形式,抽象藝术、工艺美术、油画、国画、中国民间美术等无所不包。然而经数据统计发现,整体的课程设置中,在国画教学上所给的比例十分有限,只有三年级下册“水墨游戏”、四年级上册“彩墨世界”六年级上册“彩墨家园”这3课时内容。在总103课时的体量中,仅占到个零头。初中课本以单元划分,有“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这四大类型内容,具体内容有结合生活的主题设计、表达情感的视觉传达、侧重理论的艺术赏析等,但在国画方面,除一些单元中偶尔会引用一些经典国画作为图片资料外,只有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专门讲授中国美术史,可以算是国画教学的内容。高中美术选修教材共九本,分别为美术鉴赏,绘画,雕塑,书法,篆刻,设计,工艺,摄影摄像,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完全是建立在西方美术视角下的分类方式,象征性地加入了书法和篆刻,根本没有专门的国画这一选项。其余版本的美术教材在课程设置上与人教版略有出入,但总体上相去不远,这里就不另做赘述。

国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它不仅仅是一项绘画技术,其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与传统文化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理解中国历史、认识儒释道思想、了解传统文人世界观都有着极大的辅助作用。而国画教育教学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所占比例之少,着实令人担忧。这里并不是说中小学美术课本编得不好,只是长期以来存在着对国画教育严重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在小学课后330课程中的国画教学实践

自2018年起,北京开始全面推行“课后330”工作,为解决下午三点半放学后,孩子去哪的问题,在学校开设课外兴趣课程,使学生可以在这一时间段内,学习一些额外的知识或技能,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开设了《一花一世界》课程,以花为主题,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插花艺术,赏析关于花卉的诗词歌赋,了解花类植物药用价值,并实践绘制工笔花鸟小品画。绘画实践环节,考虑到学生基础水平,从工笔花鸟最盛的宋代,挑选12副传世花卉小品,提取轮廓线,生成白描线稿,给学生作为参考,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情况,可拓可临,亦可模仿。

在第一课时,课程简要讲述了工笔花鸟画科的产生历史,折枝画法的意义,介绍白描画稿单勾与复勾的画法,强调中锋用笔,作为基础的理论铺垫。后边的课程中,按照所选花种盛开季节的大体顺序进行排列,每节课完成一幅白描线稿。第14-16课时统一着色,并将12幅作品粘贴在一本空白的台历上,形成全学期课程的结课作品。

为了方便学校班级课程的开展,在教具材料上尽量精简,方便教师组织教学。前13节课提供软头勾线笔和裁好的宣纸,后三节课提供国画颜料、小提斗和调色盘。此外每节课还给学生准备了任务单,正面为知识题卡和扩展阅读材料,背面印刷宋画底稿。

从两个学期的教学成果来看,学生接触到了许多语文、历史课本没有提到的传统文化知识,一定程度上体验到了工笔花鸟的绘画过程。有的学生渐渐习惯了中锋用笔,有的学生笔下线条从颤抖慢慢变得流畅,有的学生从来不爱画画,但在完成台历的一瞬间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反而觉得工笔画挺好玩儿的。

近二十年来我们不断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反复重申树立文化自信,但这些口号落实到个人身上,还是需要实实在在的感性认识。在美术教育中,教师给学生讲“宋徽宗赵佶画翎毛,多以生漆点睛,活灵活现……”可是学生没见过生漆,想象不出来那有多好。给学生看《采薇图》上伯夷叔齐身上的衣褶,可是学生没动过笔,没有感觉。倒不如跟学生聊聊传统文人除了读书、做官、忙工作,还能干些什么,把文化拉回生活情景之下,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再给学生一支笔,让他们亲手画一画,不要多高的水平,就要笔杆在手中的触感,笔下有自己的创造。亲身画过画了,再看传世作品,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好。

三、在中小学普及国画教育的意义

在生活中时常可以发现,人与人之间能达成共识,深深认可的东西,未必是什么世间最高真理,而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熟稔于心的点滴片段。聊天说笑爱用网络流行的“梗”,景区里乱涂乱画的过半是“到此一游”,都是这个道理。恰是这些你知我知的东西,能够在内心产生强烈共鸣。

以现阶段的教育情况来看,虽然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逐年增高,对广大民众影响最深的还是中小学的教育。去名胜古迹里偶感风雅,想起的诗句都是中小学必背篇目,即为实证。

做美术教育,从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个说法以来,就是要塑造品格更加完全的中国人,而不是尽善尽美的世界人,并专门地指出了“美育的基础,立在学校。”[2] 基础教育阶段,毫无侧重的安排古今中外各种美术门类的课程,本身就容易使学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在整体架构上更是以西方美术视角进行分科或分册,试问中华文化的主心骨从何生长,让学生拿什么去自信?

从美术教育现状上看,找来身边非美术专业背景的朋友,讲一讲美术的分类,有能说出绘画、雕塑、摄影的,有能说出抽象派、印象派、古典主义的,却鲜有人能说出山水、花鸟、人物的,也鲜有说出大写意、小写意、工笔的。从思维惯性上就已经暴露了现阶段美术教育的问题。艺术无国界,艺术门类不分高下,并不是说传统的中国画就鹤立鸡群盖世无双了,只是我們应该承认国画“也好”,承认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而承认的前提,是了解,官方强调它好,百姓随声附和,也不太在意,唯有童叟皆知,人们才真的认为它好。看山水分得清三远,看花鸟看得出笔法,看人物能从装束知道时代,更深一步看得出作品背后的情绪,能分析画外之意,能对比画家之间的风格,看画才有味道。如若这些基本的东西从来没有人教过,故宫展出《千里江山图》的时候,各大小媒体也吵嚷着作品如何如何空前绝后,数万人蜂拥着前去围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排队,跟风看了个热闹,回来却摸不着头脑。

我们国家的确是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美术教育做得好,应该是让大家了解自己的家底,说得出我们有什么样的好书好画,知道这些宝藏究竟好在哪儿。同时这些宝藏要能为我们当代人所享用,使普通民众也能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它。

四、对基础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的展望

我们的国画教育有一个比较现实的困难,就是经典的传世名作动辄已经几百上千年了,纸绢材料的陈旧、颜料笔痕的褪色等因素,都给作品欣赏增加了难度。将这样的作品缩小几十倍,印在教材上,笔触的变化,提按的动势,墨色的层次,一切微妙的滋味全都消失殆尽,剩下的暗暗的一个方框,不是土黄就是棕黄,老师实在没法给学生解释这些千古名作到底好看在哪儿了。

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在信息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并不难解决。历代画作稍有名气的,几乎都有一比一原大的高清扫描图,细到绢的经纬线都清晰可见。大城市的学校里都有多媒体设备,中小城市学校也在不断完善设施。让学生看到原画真实的细节,才算真的见过了画作。倘或能更进一步,对这些画作进行电子复原,除去上边的污迹霉斑,展现出作品原有的色泽,那种气象必然震撼学生的心灵。

每一位美术老师在教育中做出的微末努力,都是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的步伐,国画教育也终将成为民族自信的一股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清聚著.《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117.

[2]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229.

猜你喜欢
中小学实践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