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生观赏植物的景观生态学作用

2019-10-23 15:44杨新姿刘俊
艺术大观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生态学

杨新姿??刘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美好景观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水生观赏植物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应用也不断增多。本文主要介绍了水生观赏植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生态调节中的作用,并对水生观赏植物的利用以及发展前景做出了一定的分析和判断。

关键词:水生观赏植物;造景艺术;生态学;水体净化

水景作为景观中一种重要的生态廊道,其功能的正常实现与否关系到整个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水生观赏植物作为水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体,美化景观面貌,提升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一、水生观赏植物的景观生态学作用

(一)景观营造

对不同水生观赏植物进行科学规划,能够让水域景观更加优美,同时组成观赏群落,进一步促进园林观赏性的提升,有效促进景观效果的提高,丰富园林生态景观的内涵。过去一直以来,水生植物都是组成园林生态景观的重要内容,类似于月照荷塘这类景观,往往令人心旷神怡[1]。

(二)水体净化

诸多水生植物自身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吸收附近环境内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氧气,在这一基础上,一些水生植物还能够对水体内的有害元素予以吸收,控制其他藻类的恶性繁殖,有效保持水体生态平台,优化区域水体质量。

(三)经济价值

水生植物表现出显著的经济价值,例如说芦苇能够用于造纸和纺织;而荷花的地下茎以及菱的果实能够被当作是蔬菜来食用,还有部分水生植物拥有十分高的药用价值。

(四)保存生物多样性

水生植物能够为很多水鸟、昆虫以及野生动物带来栖息地以及食物。水生植物和非生物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能够让区域内的水体变得更加具有生命活力,进而有效维护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

二、水生观赏植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一)基本概念

水生植物,指的是其身体结构的一部分或全部能够长期在水体中生长的植物,在园林中常见的水生观赏植物都是水生植物的一种类型。本文将水生观赏植物给出了如下的解释:即是植株部分或整体处于水体之中,可以和水环境相适应且表现出一定观赏性的植物。

(二)分类

水生观赏植物的根、茎、叶内包含了非常丰富的通气组织,从而能够让其可以在水下生存。根据其生活方式,通常可分为以下四类:

1、挺水型

根茎扎入泥土中生长,上部茎秆、叶片挺出水面。其往往存在浅水或水陆过渡环境下,一般来说具备和陆生植物较为类似的生物特性。挺水植物种类繁多,在工程上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水生植物种类。对于水体景观而言,它的水面立体造景功能是其主要特点。

2、沼生型

生于水深一般在 0.5厘米以内的沼泽等浅水地带。如天南星科的菖蒲具地下横生的根状茎和直立的剑形叶;初夏开黄色花,常丛植池沼滩边,或与荷花、睡莲配置观赏,全株还可作香料或入药。莎草科的旱伞草叶秀丽潇洒,宜盆栽,或入盆后置池中岩石之上供观赏。鸢尾科的黄菖蒲春夏开黄花,宜临水或在溪流石隙间种植。千屈菜科的千屈菜(水柳)夏秋开紫色花,宜水边或于花境配植,也可盆栽。十字花科的豆瓣菜(西洋菜、水蔊菜)夏季开白色小花,可作蔬菜用,并为良好的园林水畔植物。

3、浮叶型

根茎扎入泥土中生长,不存在地上茎或无法直立,叶片与花直接漂浮于水面。叶片能够沉水生长,随后逐渐浮出水面,其花一般会伸出水面。浮叶植物在水体景观上,与挺水植物互补,可凸显水面平面效果,也可作为弥补,深入挺水植物所不能到达的深水区域。

4、漂浮型

根不扎入泥土,全株漂浮于水面生长,随风浪和水流四处漂浮。大多数这一类型的水生观赏植物能够在浅水亦或是潮湿环境下生长。通常看到的为凤眼莲、大薸等。因其漂浮移动、繁殖迅速,在实践应用上既难以定位,也易造成泛滥成灾,应慎重使用[2]。

三、水生观赏植物的应用前景

(一)水生观赏植物在水族箱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让现代人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很多人开始在家中安置水族箱。而水生观赏植物能够让水族箱的景色更为美丽,让整个居家环境变得充满绿色气息,也让人感受到清新和幽雅。

(二)水生观赏植物在景观园林中的应用

现代化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各类园林景观、湿地公园等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因此水生观赏性植物在这些园林景观中也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其生态价值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三)水生观赏植物在湿地建设中的应用

水生观赏植物的利用是湿地恢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湿地的观赏性。对于湿地的水畔、岩石缝隙以及水面环境来说,水生观赏植物的应用可以有效增强其美感。

四、结语

水生观赏植物是水体绿化、美化和净化不可缺少的元素。对于水生观赏植物的栽培而言,必须要坚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发挥地方特色。另外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其在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

參考文献:

[1]陈利顶,李秀珍,傅伯杰,肖笃宁,赵文武.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J].生态学报,2014,34(12):3129-3141.

[2]赵文武.景观可持续性与景观可持续性科学[J].生态学报,2014,34(10):2453-2459.

作者简介:杨新姿,吉首大学美术学院;刘俊,指导老师,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生态学
生态学语境中的“中国梦”及其当代意义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习语研究
生态学视野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