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现状与培养研究

2019-10-24 09:39字成庭沈晓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8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能力培养

字成庭 沈晓静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是国家人力资源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各高校现阶段的重点目标。文中主要是对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概述,对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的研究,指出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及建议,从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8-0108-05

一、引言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知识和人才已经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1]。”面对未来的挑战主要在于增强知识创新的竞争能力,关键在于能够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本文旨在分析总结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二、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意义

创新是指敢于冲破旧思想、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具有解决新问题、获得新成果、开拓新局面的思想[2]。创新能力是指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3]。

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創新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应对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的需要,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需要,是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需要。

1.国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现状。国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始于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遗传与天才》。20世纪80年代后自主创新的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大致可以分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角度[4]。

从研究内容的角度,2006年Jeffrey等[5]认为教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有效引导有重要作用。2010年Van等[6]研究表明在外部环境的支持平台下,教师的个人性格和教学法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正相关。2011年Bramwell等[7]认为学校环境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教师的知识水平、动机和价值观对校园创新土壤的形成有关键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2006年Cremin等[8]研究教学方法与大学生创新能力之间的投入和产出关系。2010年Andiliou等[9]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领域的研究方法主要偏向于实证研究。2014年Mark等[10]通过分析个人、团队和组织层次的创造力水平与美国高校创造性课程的相关程度,提出集成组织与学校的培育创新能力的方法。2014年Dan等[11]提出多驱动因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是混合作用的。近年来,逐渐强调利用统计方法和理论模型法分析揭示创新能力培养系统与主要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

2.国内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现状。国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学者们大多关注的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概念、途径等方面,而对创新能力系统性的研究相对国外比较晚。1997年,中国科学院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包括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及知识创新工程等。本文对国内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角度进行总结分析。

从研究内容的角度上,主要体现在关于创新能力内涵的理论研究和关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研究两个方面:(1)创新能力内涵的理论研究:2008年王秀梅[12]等强调创新能力不仅是智力活动更是一种主动创新的意识、一种积极探索问题的心理取向和精神状态;2011年林文伟等[13]认为创新是通过创业者的创业精神体现出来的;2014年陈林海等[14]提出“创新能力”是指具有创新潜能的个体在自身意识的作用下,通过不懈努力而产生某种被社会高度认可的高价值的作品的能力;2016年钱昭楚等[15]认为,创新能力不是某种单一能力,而是创造者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创造主体主观上的创新意识与客观上的行为能力相一致的反映;2017年宗毅舒等[16]提出创新能力是由多种创新型因素以及外部条件相互协调而成。国内学界普遍基于国家创新创业战略框架研究创新能力的概念,国外学者主要从校园、教师及个性化授课方式等研究创新能力的定义。(2)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研究:在研究深度上逐层拓展(即创新能力的外在养成条件、动力机制的研究到内在人格特征和成就特征等潜在因素),2002年李越等[17]研究人才培养多样化和创新环境构建两个因素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研究;2003年赵铭锡等[18]分析指出,大学的教学评价方式、授课方法、课程内容、教师素质、校园文化等方面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要素;2007年朱帆等[19]认为,社会就业压力、学校考试、过级考试、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学校的创新氛围、创新基金资助等影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2010年胡效亚等[20]认为,中小学阶段薄弱的创新基础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间接原因;2012年刘强等[21]从大学生成就动机(在校期间设定的目标、毕业发展意愿、课余生活、学习行为、辅导员及同学的沟通和家庭背景等)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2014年卢艳军等[22]从个人因素(知识、智力、心理、兴趣等)和环境因素(社会氛围、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校园人文精神、教师素质等)两大因素详细阐述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因素;2018年郭涛等[23]从分析市场需求、创建创新平台、奖励机制、导师引领等阐述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因素。在研究范围上由宏观到微观(即由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研究细化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2006年王晓梅等[24]构建了“22541”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两个讲座、两项训练、五项赛事、四项活动和一个中心;2008年王秀梅等[25]构建了一种基于“合格+拓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牧振伟等[26]提出基于科研课题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2013年郑峰等[27]以构建实验室开放平台为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2014年郑裕东等[28]构建以低年级课堂教学为引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为平台、科研实践活性为载体的“三位一体”大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2017年吕斌等[29]通过整合校内外各种优质资源,建立学科交叉形成学习、实践、竞赛、研究、创新创业的“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国内学者相对国外的研究较少涉及实证研究,而主要集于如何用数学模型评价学生群体的创新能力,包括以下几种:(1)模糊评价方法:2007年易茜等[30]探讨如何通过建立模糊评价模型来综合考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2008年徐红等[31]建立多级指标体系,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理论的评价模型;2010年朱伟民等[32]对创新能力评估指标的设计和构建动态评估模型进行深入分析;2014年宋之帅等[33]对运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2)样本数据分析:2011年陆静丹等[34]在基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问卷调查再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来验证大学生创新能力测量模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2012年肖钰士等[35]通过问卷调查法试图分析我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2013年高丽等[36]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3)调查分析方法:2009年潘轶山等[37]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对策研究;2014年李是良等[38]通过调查分析在校大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识与了解,从学习分析、批判创造、综合实践等三个方面构建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的指标体系,更加客观地认识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2017年包海鹰等[39]调查分析影响大学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等院校一直在不遗余力地采取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成立科技创新组织机构、建立科技孵化园、出台创新成果奖励办法、开展科技创新专题讲座、组织科技竞赛活动等。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仍然存在以下的不足:

1.思想认识不够充分。某些大学生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提倡认识和解决问题要采取“中庸之道”的思想,而這与创新思维中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及逻辑分析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矛盾的。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基础研究薄弱。科研水平是体现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在国际大奖榜上国人获奖者很少,这证明了我国的科学研究与世界相比缺乏原始创新力。另外,在技术产业方面,我国大部分的关键技术还需从国外引进,对外国技术的依存度达到50%,相比较美国、日本才5%左右,我国缺乏核心的竞争力。原始创新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想要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需要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3.教育体制的限制。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国家只有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才能发展,才能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而目前的中国教育,大多还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注重考试成绩,忽略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业的标准,以“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导学生。这些都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4.创新体制不够健全。我国已处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而科技教育部门的管理层的指导思想还是有局限性,并没有极大地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宏观上,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充分,调控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导致我国的科学技术没有竞争力,不利于科技创新;微观上,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环境与条件不够完善,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创新条件不足,致使我国的创新体制不够完善。

5.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当代的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一代,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兴趣,充满好奇心,但是在实际创新实践中,缺乏好奇心、缺乏耐心、虎头蛇尾。另外处在网络信息时代,学生缺乏整合、利用知识的能力,大多的知识很难落实到创新的想法中。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是各种意志迅速发展成熟的阶段,然而当代的大学生在意志品质上却存在很多问题:缺乏行动目标、缺乏做事毅力、做事不果断。

五、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国务院强调“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40],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加强创新教育体制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营,要想发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在教育改革中更多地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由传授知识向强调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方向转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需要成为知识的主体,更需要具有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另外,将创新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在做好现有专业学科教育的前提下,进一步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中的各个环节。要求高校教师具备主动探索和挖掘创新要素的能力,启发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并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2.开展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高校教师的引导;其次是学生的参与意识,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如何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更好地把传授知识与创新实践有机结合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而目前的教学状况是教师更多关注自身知识的丰富与积累,对学生的培养关注较少;授课内容仅限于课本知识,对于当前的科技前沿关注甚少;授课方式倾向于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缺少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单一、乏味,是不能适应当前迅速发展的信息科技时代的。高校需要重视发挥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作用,教师应该从单一的传授知识转移到教学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行启发式教学,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校加强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如多媒体、实验室、电子图书等,通过这些媒介获得更多的信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一旦脱离了实践,就很难获得创造性的成果,正确处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两者的关系,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意识,使其更好地理解与运用知识。

3.改進创新人才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衡量教育质量、教育发展的指挥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评价也应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转向素质教育评价。科学的评价标准能够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发展,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局限于分数层面。想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性,需要新型的评价标准具有多样性;其次,为应对科技信息的迅速发展带来的挑战,我国急需大量的创新人才,对学生的考核要结合知识、能力等多个方面展开;最后,鼓励教师主动参与教学评价,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得到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长远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调整创新人才的评价标准。创新人才的评价标准要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作为学校培养的重点方向,科学地调整适合学生发展及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评价标准。具体可以包括以下的内容:主体互动性、方式多样性、内容丰富性、过程动态性、结果相对性和指标社会性等。想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就得改革传统的评价机制,构建科学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

4.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校应当建立相应的奖励评价机制,一方面激励学生实践与创新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调动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责任心。另外,学校可以将学生的自主创新与学分相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还可以根据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向社会筹集经费,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为大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

5.鼓励自主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要想发展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需要努力创造促进创新的优良环境。首先,倡导高校民主。只有在民主的环境中才能挖掘出每个人内心的创新潜能,调动其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推动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对待学生多一些关心,少一些批评,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再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利用校园广播、图书馆、报刊以及实验室等信息传播方式对学生产生文化熏陶,向学生介绍前沿的科技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创新进行启发。最后,创造宽裕的氛围。

六、结束语

在当今全球化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国际社会的竞争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创新,高校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想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需要转变教育体制、促进教学改革、改进创新人才的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和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在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环境中结合学生自身条件,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8.

[2]赵欣,李美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0):19-21.

[3]张体敏,杨玲,杜彬,彭吉萍,熊雁斌.农科类大学新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探析[J].创新教育,2012,(18):155-155.

[4]陈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82-85.

[5]Jeffrey,B.Cre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towards a common discourse and practice[J].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2006,36(3):399-414.

[6]Van Den Eede,Y.In between us:on the transparency and opacity of technological mediation[J].Foundations of Science,2010,16(3):139-159.

[7]Bramwell,G.Reilly,R.C.Lilly,F.R.Kronish,N.Chennabathni,R.Creative teachers[J].Roeper Review,2011,(33):228-238.

[8]Cremin,T.Creativity,uncertainty and discomfort:teachers as writers[J].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2006,36(3):415-433.

[9]Andiliou,A.Murphy,P.K.Examining variations among researchers' and teachers' conceptualizations of creativity: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J].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2010,5 (3):201-219.

[10]Mark,O.Lewis,R.E.Managing and fostering creativity:An integrated approach[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14,(12):235-247.

[11]Dan,D.Divya,J.S.Rebecca,D.Alan,H.Christopher,C.Penny,H.The roles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teachers to promote creativity:A systematic review of literatur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4,41(8):34-41.

[12]王秀梅.工科高校創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3]林文伟.大学创业教育价值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4]陈林海,陈永忠,董志昕.创新能力本质和大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14,(3):39-42.

[15]钱昭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价值内涵及培养路径[J].应用研究,2016,(01):83-85.

[16]宗毅舒.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7]李越,孙枕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35-40.

[18]赵铭锡,薛彦华.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因素的调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63-67.

[19]朱帆,刘滢.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培养对策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6):80-83.

[20]胡效亚.从教育文化源头审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13-15.

[21]刘强.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9-32.

[22]卢艳军,季英鹏.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3):14-17.

[23]郭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9):12-13.

[24]王晓梅.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当代经理人,2006,(21):1092-1092.

[25]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6]牧振伟,赵涛,李琳.基于科研课题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外资,2012,(9):222-224.

[27]郑峰,李晨.农业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探索与实践,2013,(10):247-249.

[28]郑裕东.“三位一体”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4,(2):40-43.

[29]吕斌,刘薇,卢琦.大学生创新能力“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123-125.

[30]易茜.财务会计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模糊评价模型研究[J].财会通讯,2007,(4):92-94.

[31]徐红.基于模糊理论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14):90-94.

[32]朱伟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信息化动态评估模型[J].电子商务,2010,(3):74-76.

[33]宋之帅.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硏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34]陆静丹,陈培玲.基于SEM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测量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1,(3):71-73.

[35]肖钰士.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实证研究——基于五所高校的调查[J].怀化学院学报,2012,(12):100-104.

[36]高丽.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模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12):19-24.

[37]潘轶山.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8]李是良,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研究——基于云模型的评价方法[J].软件导刊,2014,(8):83-86.

[39]包海鹰,赵岩,何忠梅,李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12):242-245.

[40]郑永廷,高国希.大学生自主创新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8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I Cheng-ting,SHEN Xiao-jing

(College of Science,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201,China)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a nation's progress and an inexhaustible driving force for a nation's prosperity.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human resource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improving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s the main place of talent cultivation,are the key targe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the present stage.This article mainly on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development of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as well a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points ou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college and university;university student;innovation ability;cultivation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创新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