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补天》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因素

2019-10-25 01:51李延佳
关键词:补天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李延佳

摘 要: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发端于西方、弥漫于世界的文化思潮。作为西方文艺思潮的早期译介者,鲁迅在创作中成功地汲取了现代主义艺术的精粹,同样也具备了一种与后现代主义带有相通性的文化实感和体验。本文从“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间的历史接续性”的观点出发,尝试对鲁迅小说《补天》中的“荒诞性”“消解”因素做出阐释,进而印证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鲁迅思想及其作品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提供一种以此关联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路径。

关键词:鲁迅;《补天》;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8-0022-03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艺批评方法的热潮在引发当代作家创作盛况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领域。随着日渐丰富的西方文艺理论的引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鲁迅研究的关联性逐渐被探寻与确立。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作为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化思潮,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较为复杂。学界的两种主要主张表现为,一是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断裂与对立,大肆鼓吹后现代就是现代的终结。另一种则认为不能将两者简单割裂开来,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承续关系。本文偏重认可第二种观点,试图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置于具有接续性的关系中,把握其系统内部某一种或多种思想特征或精神实质与鲁迅作品的契合度,并以此为参照对鲁迅的小说《补天》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因素进行了提取与解读。

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鲁迅对接的可行性

现代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五四”时期,现代主义因受到众多文艺创作者的推崇而被引进中国。作为一种内蕴丰富的总括性思潮,现代主义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鲁迅于1918年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拉开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序幕。现代主义中的存在主义、象征主义以及弗洛伊德学说等作为鲁迅思想和创作的重要来源,为其审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的生存意义以及生命体验提供了新的艺术视角。20世纪初,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开始传入日本,使此时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得以接触到克尔恺郭尔、尼采等人的思想。此后,苦闷、焦虑的人生体验深化了鲁迅对于存在主义哲学观点的思考与认同,摆出一种绝望地、孤独地抗战姿态。鲁迅通过对祥林嫂、阿Q等人的悲剧命运的书写,表现出人之生存的惶惑与迷茫,他在“死亡”主题与传统观念的联结中,继续着自身生命哲学的思考。鲁迅作品内蕴的深邃性同样离不开他对象征主义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狂人日记》中有“陈年流水簿”等意象对于封建统治的象征表达,《长明灯》里有象征中国封建历史传统的长明灯;《药》中所谓的“药”竟是用革命烈士的血做成的馒头……诸多简单的意象却构成对黑暗现实社会的强有力的揭露与批判。此外,鲁迅在创作中同样融入对于弗洛伊德学说的借鉴与运用,但他对弗洛伊德的观点并非全然接受,而是在理性思考中注入自己的判断。在《肥皂》《离婚》等小说中,鲁迅即通过对人物的心理痼疾的展示,对其潜意识的深入发掘,在细腻精准的心理剖析中,将嘲讽和鞭挞的锋芒直指封建伦理道德。

在现代主义视野下对鲁迅思想及其作品的解读,成为21世纪初鲁迅研究领域的重要生长点,那么与现代主义有着复杂关联的后现代主义,是否存在与鲁迅对接的可能呢?笔者以为,后现代主义与鲁迅对接的可行性是在现代主义与鲁迅具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生发的。且“后现代主义绝非是一个时间概念,它作为一种思维态势,在每个时代极具挑战性和叛逆性的文艺作品中都有存在的可能。”①作为一个具有叛逆意识和超前意识的作家,鲁迅在其文学创作的实践中,在其思想体系的建构中,早已具备一种与后现代主义带有相通性的文化实感和体验,这种实感与体验体现了他对民族命运与个人生命意识等问题本质的追问,同样也体现了他对某些现代主义因素的透视与超越。

二、以“荒诞性”显现现代主义因素

在创作小说《补天》时,鲁迅第一次尝试从古代和现代两方面都取材,他称自己这样的创作“从认真陷入了油滑”,这种“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之所应憎恨与应爱”②的油滑,是在古代与现代交错杂糅的时空塑造中实现的,同时,也是在具有现代主义意蕴的荒诞中实现的。

在《补天》中,故事的主体是力量悬殊的人与神两者,但鲁迅却建立了一种有违常规认识的关系。女娲作为力量的象征,她向天打一个欠伸,天空便会突然失色,当天地几近毁灭之时,只有她才有办法补救。但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神,并没有得到人的惯有的依赖和敬畏的态度。当被赋予生命时,人们先是簇拥着女娲,但随后就走远了。当人们感到生存危机时,又转而高呼“上真救命”,乞求女娲赐予他们仙药。当人们见到女娲一丝不挂的曲线身姿时,搬出“裸裎淫佚,失德蔑礼败度,禽兽行”③的规范指责她。在女娲死后,人们却又立刻改了说辞,在他们自认为最膏腴的女娲尸体的肚皮上安营扎寨,仿佛对于女娲的控诉全然没有发生过。女娲身形的巨大,力量的强大并没有对人构成一种震慑力。自人诞生之时,女娲便滑向一种被动境地,其存在价值并非由她自身决定,而是由被她创造的这些“小东西”决定。高高在上的救世之神没能长存于世,而卑劣的古衣冠人却生命力绵延不绝,在小说中,人与神地位错置的关系暗含一种对民族传统观念中人神关系的拒斥,充满标榜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意味的“荒诞性”。《补天》中的第二层荒诞则关乎一种以女娲为参照对象的主体感受。鲁迅在塑造女娲的形象时,并没有将其置于永久性的高不可攀的地位,反而赋予其诸多人的丰富情感。在没能成功询问出世间一片混乱的原因时,女娲会气到脸红;当看到天上的大裂纹时,女娲也会认真思索。面对人的表情,女娲也可以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她先是看到一个“神情似乎很失望而害怕”的人,接著又“看见一个高兴而且骄傲的脸”,而腰间围着布片的人则是神色平淡的。女娲的这些特点使其带有更多的人性而非神性,女娲被拉回到与人具有共同性、可对接的境地。然而,此时作为“人”的女娲表现出与周围人的明显分离与脱节,她与自己创造的人之间存在一种隔膜,两者之间不能形成一种可以对话的关系。女娲造人之初,与“小东西”是有着“互动”倾向的,但之后人发出的越来越复杂的言语,在女娲看来却是足以令她头昏的噪音。当女娲被天崩地塌的声音吵醒后,她急于想要打探原因,但她询问的三个人中,没有一个可以提供给她满意的答案。语言是交流的基础,但人的艰涩的语言却成为女娲了解真相的障碍,成为双方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障碍。尽管我们不能比照西方哲学理论中的观点,将女娲的主观感受判断为主体理性的丧失,但女娲与周围环境的疏离却显现出一种有关人存在于世的状态,这种状态不是平和亲密的,不是互助互爱的,反映了一种对于传统人文关系的颠覆,带有人与人之间彼此对抗、冲突的倾向,表现出具有现代主义意蕴的“荒诞性”。

三、以“消解”突显后现代主义因素

谈及《补天》的创作,鲁迅在1933年写到“例如我做的《不周山》,原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作,以至衰亡的”;④1935年,他在《故事新编》的序言中又补充到《不周山》是“取了茀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⑤通过鲁迅的“解密”,学界多从“欲望”说来解读《补天》中的“人之缘起”问题,但关于“文学之缘起”的问题却没能达成较为统一的观点。在由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编者是这样理解的:作者借女娲“创造人”的遭遇,写出自身在“创造”“文学”过程中既有欢乐也有烦恼的类似的体验。⑥赵光亚则认为,《补天》中由人的声音片段到简单话语,再到小丈夫拿着写有文字的青竹片对女娲进行指责,恰恰是与鲁迅有关汉语文学起源方面的学术成果的呼应,呈现由“声音繁变”到“寝成言辞”再到“言辞谐美”的口头文学阶段,终向“箸于竹帛”的书面文学飞跃的阶段性特征。笔者以为,小说中的“文学创造”问题与鲁迅的神话观有着密切的联系。1908年,鲁迅在《破恶声论》一文中对神话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后来又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归纳道: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⑦将神话推向了中国文学源头的重要地位。鲁迅由文学之缘起谈文学之创造,他以怀疑的姿态将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构成具有重要作用的神话故事进行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改编,这种改编透出鲁迅“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⑧同样也暗含着鲁迅对于过往神话故事中女娲献身精神的质疑。鲁迅笔下的女娲是伟大的,她用自己的死换回世间的太平,然而,女娲之死的无私与崇高又随即被后人安营扎寨的荒唐举动所消解,因而使得整个“女娲补天”神话的传承意味也被严重消解。

从现代主义内在冲突的逻辑来看,后现代主义在相当程度上是现代主义的延伸和发展,同时强化了现代主义的一些倾向,现代主义思想中对传统秩序的对抗性,发展到后现代主义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解构性和消解的特征。鲁迅对“补天”神话的消解处理还体现在对进化论思想的质疑方面。进化论是对鲁迅影响较大的西方近代思想之一,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期,就深为严复翻译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所吸引,他曾深刻地指出:“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⑨然而,现实的残酷动摇了鲁迅曾经坚定的信念,1927年3月1日,他在中山大学的开学典礼上讲道:“本来青年原应该都是革命的。因为在科学上已经证明:人类是进步的。……但(青年)后来变做不革命了,这是反乎本性的堕落。”⑩《补天》的创作则可以视为鲁迅对于进化論由相信到质疑的重要一环。《补天》最开始表现了人对语言的创造力,他们依照自己情绪的不同而发出带有差异性的声音,呈现一种进化的趋势,但随后外在形体渺小的他们但却由人性之恶生发出巨大的破坏力,以致万物几近被毁灭,甚至在女娲补天时,他们不但没有主动提供给女娲所需的青石头,反而对女娲冷笑、痛骂,抢走她已经找到的零碎石头……人性由善退为恶,鲁迅借由女娲对自己造人行为的悔恨,表现出对人类、人性进化论的怀疑态度,进而再次消解了“女娲补天”神话的传承意味。

四、结语

1923年,鲁迅在介绍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时写道:“他的复述古事并不专是好奇,还有他的更深的依据:他想从含在这些材料里的古人的生活中,寻出与自己的心情能够贴切触著的或物,因此那些古代的故事经他改作之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11在创作《补天》时,鲁迅同样“以一种现代艺术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的中国神话”,12为流传已久的故事注进了新的生命。鲁迅对某些文化现象发展趋势的敏感把握,使《补天》具备了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领域被解码的可能,同样也深刻诠释了他对文学应有之意的见解——“把文学看作一个民族精神本质的集中体现”,13促使其达成了对国民性的又一次严肃的考察与批判。

注 释:

①赵小琪.《野草》中的后现代主义显征[J].天津社会科学,2004,(01).

②山东大学中文系.鲁迅《故事新稿》供内部学习参考[D].山东:山东大学中文系,1976.307.

③鲁迅.补天.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64.

④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27.

⑤⑧鲁迅.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53,354.

⑥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3.

⑦鲁迅.神话与传说.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

⑨鲁迅.三闲集·序.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

⑩中山大学中文系编.鲁迅在广州资料专辑[M].深圳: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18.

11北京鲁迅博物馆编.鲁迅译文全集(第2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00.

1213[美]李欧梵,尹慧珉译.铁屋中的呐喊[J].成都:岳麓书社,1999.249,23.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补天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女娲造人与补天
补天谜语
感悟人生 再拍《补天》
袁小楼艺术作品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