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之历史影响

2019-10-25 07:36李灏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7期
关键词:上山下乡政策历史

摘 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发端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持续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上山下乡运动虽已过去多年,但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仍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从政策的角度对其影响进行分析,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上山下乡;政策;历史;影响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的制订最初是为了解决城镇巨大的人口和就业压力,同时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后来在“文革”中,上山下乡运动被当成知识分子改造的途径,广大知识分子在“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经受了无数的磨难,同时也将他们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农村事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既包括有利的,也包括不利的,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制度,绝不会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实际利弊而判定。”[1]所以说,对上山下乡政策的历史影响应该客观的全面的来分析。

一、政策的积极影响

(一)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上山下乡政策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尽管决策者的指导思想在各个阶段有所不同,但是,如何发挥城镇知识青年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一直是党和政府所关注的问题,知识青年在农村中的作为和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这项政策给当时的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当时的国情看,大量的城镇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缓解了城镇巨大的人口、就业、住房、供应等方面的压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在当时政治形势下特别是在“文革”的动乱中,如果大批青年学生滞留在城市,而且整日无所事事,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将这些城镇闲散的劳动力发送到广阔的农村当中去,无疑有党中央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既可以分散青年学生的精力,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又能减少城镇的就业压力,精简城镇人口。所以说,在当时动荡不安的年代,上山下乡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的社会的稳定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二)促进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发展

知识青年为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的中国农村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农业发展也相当落后,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农村与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正如知青宋红岗在《锡林郭勒归去来》中所描述的:“告别了都城,跨过了大工业中心地区、农耕地区、半农半牧地区、定居牧区,最后到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区,那几天,真像是逆行了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轨迹。”[2]由此可以想象出中国当时农村的落后状态。知青队伍来到农村后,就像一台知识的播种机,将科学文化传播给了农村和边疆,为落后的农村文化注入了活力,广大知青以普通农民的姿态奋斗在农村的各条战线上,充斥在农业发展的各个角落,成为一支重要力量,为新中国农村面貌的改变和农业的发展、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倾注了他们的青春和汗水。[3]

(三)传播先进文化,加强城乡交流

知识青年在传播文化、加强城乡交流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成千上万的城镇知识青年,遍布于广大的农村农场,成了沟通城乡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纽带和桥梁。在上山下乡过程中,特别是大中城市结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农村进行了多方面的支援,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知识青年的安置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落后的农村,知青的到来,无疑给这些地区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既传播了先进的文化,又带来了城市先进的文明。[4]有相当一部分知青担任了人民教师的神圣职业,为孩子们以后的身心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是推动落后地区文明进步发展的原动力,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为农民带来了新的知识。

(四)锻炼知青意志,增长知青才干

上山下乡政策对知识青年本人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知识青年经受了多方面的考验,增长了自己的才干,特别是经受了政治风雨的锤炼,知青们成了有较强辨别是非能力的一代。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下,知青们的品格和毅力得到了锻炼,具有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能够从容地面对以后生活中的苦难。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陕北延安插队七年,他在回忆时说:“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地情结。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5] 如今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很多知青仍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努力着,这个特殊的阶层深深地融入了社会各行各业。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思想成熟,富有经验,敢于进取,这一切从艰辛的农村生涯中磨练出来的优势,在改革中充分体现出来,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二、政策的消极影响

(一)耗费巨大财物,造成國家经济负担

上山下乡政策所带来的不利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知青个人,上山下乡政策都让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家为解决知青问题耗费了绝大的精力、物力、财力,收效却不是很大,造成国家力量的浪费。[6] 虽然各级政府作了很大努力,但相对于改变农民贫困面貌的需要来说,无疑于杯水车薪,绝大多数知青的生活、住房困难仍得不到根本保障。

(二)知青学业中断,造成人才断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使他们的学业就此中断,造成了国家人才的断层,把千百万学生送到农村去锻炼,致使他们大部分人都放弃自己的学业,使一代人的文化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对我国本来就不发达的国民基础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据估计,国家在“文革”期间就少培养了100多万大专毕业生和200多万中专毕业生。[7] 同时,由于“文革”对知识、对知识分子的践踏,使“读书无用”、“读书吃亏”的思想一度泛滥,客观上也使许多青年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人才质量和数量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拉大了我国与正处于科学技术革命中的一些先进国家的差距,这是难以弥补的历史性的巨大缺陷。[8]

(三)改变知青命运,酿成众多悲剧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使广大知青在农村的天地中遭受了无数的磨难。尽管对很多人来说在农村的那段经历也许是他们人生的一笔财富,但在思想、文化、个人生活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幸。知青们撇开学业,过早进入社会并经受磨难,成为文化学识上准备不足的一代。在农村艰苦的条件下,知青们还要忍受着生活上的种种困难,据统计,至1972年,很多地区尚有约30%的下乡知青未建住房,生活难以为继,有的地区伤亡事故不断。 [9]很多知青还要遭受政治上的迫害,受到心灵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使得他们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甚至好多知青自杀身亡,酿成悲剧。知青在农村的生活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回城后的生活,大部分知青回城后,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而他们没有年龄优势,没有专业优势,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只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生活也是极度困苦,造成了他们一生的坎坷。

结束语:

历史不能忘却,特别是对我们这个在几十年风雨中经历无数挫折,走过不少弯路的民族来说,时时聆听历史的回响,从中汲取教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上山下乡是一面镜子,不仅影射着新中国青年蹉跎与奋进的身影,还集中反映了共和国曲折发展的足迹,通过这面镜子,让我们在以后的决策过程中少走弯路,多长智慧。当然,研究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只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初步探索,希望能对将来更深入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联书店,2005:02.

[2] 李广平.中国知青悲欢录[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396.

[3] 杨朝社.论知识青年上山下鄉运动[J].时代文学,2006(6):141-142.

[4] 高广景.“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

[5] 习近平.我是如何跨入政界的[J].载《中华儿女》2000(7):34-35.

[6] 刘小萌等.中国知青事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40.

[7] 关海庭.“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述论[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

(5):74.

[8] 张曙.不对称的社会实践-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D].北京:中央党校,2001.

[9] 张树军.中国共产党八十年重大事件纪实[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749-773.

作者简介:

李灏,性别:男,出生年月:1978年9月,籍贯:河南省郑州市,单位: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上山下乡政策历史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上山下乡
游蓟县梨木台
——纪念上山下乡48周年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