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十六国时期上洛郡之隶属与政区

2019-10-28 07:07薛璞喆贺淑红
商洛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隶属于刘汉荆州

薛璞喆,贺淑红

(1.商洛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2.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魏晋以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而迫使部分久居中原的汉人迁徙至长江以南,逐渐形成了南、北相对峙的局面。二百余年间,长江以北先后有十六个政权交相更迭,其中汉人所建立的政权仅前凉、西凉和北燕等三个。而深处秦岭腹地的上洛郡(今陕西商洛),北接关中,东临河南湖北,西连汉中,南与安康接壤,是古秦楚文化交流融合之地;在政权变迭频仍的十六国,其隶属和政区经过几经更调,似乎已超出了主要以地理作为区划的标准。目前,关于十六国时期上洛郡的研究,散见于魏俊杰《十六国疆域与政区研究》、周振鹤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等专著中。笔者以为,秦岭作中国分为南、北的重要的地理分界,处于其腹地的上洛郡有其独特的地理和军事作用,值得深入探究。故笔者以现有研究为基础,拟系统梳析这一时期上洛郡的隶属与政区,试图揭示其历史地位,以期有裨益于商洛地域文化研究。

一、上洛郡之隶属

西汉时,少数匈奴人逐渐向内地迁徙并定居,至东汉后期,匈奴分为南、北二部。西晋初,南匈奴大多定居于山西境内。《晋书·匈奴传》载:“平阳、太原、新兴、上党、乐平诸郡靡不有焉。”[1]529平阳(今临汾)、太原、新兴(今忻州)、上党(今临汾)、乐平(今晋中)都属今山西的中北部。其后,南匈奴继续南下迁徙定居,并逐渐扩散至汾水、涧水之间。《晋书·刘元海载记》云:“左部居太原兹氏,右部居祁,南部居蒲子,北部居新兴,中部居大陵。刘氏虽分居五部,然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1]37内迁的匈奴主要居于并州汾水流域,形成了以匈奴五部为核心的地域集团[2]。是时,晋室正值多事之秋,刘渊籍此联合五部匈奴,起兵反晋。304年建国称汉,择离石(今吕梁)为都城。其疆域则以山西为据点,不断开疆扩土。

河瑞二年(310年)七月,刘渊病死,刘和即位,后被刘聪所杀,聪自立为王,改元光兴。刘聪即位后,刘汉之疆域逐渐扩张至洛阳、长安,并据有河南、关中等地。是时,其疆域还未延展至上洛郡,仍隶属于晋。汉嘉平元年(311年),刘聪先攻占洛阳,后攻占弘农郡,进而向上洛、顺阳等地进军。据《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一》记载:“邓州,秦昭襄王取韩地置南阳郡……汉因之……永嘉五年为刘聪所没,成帝咸康四年复归于晋。”[3]上洛郡地处于南阳郡之东南,为汉之“析县”,属弘农郡,东汉后期析县属南乡郡。嘉平元年,刘聪占取上洛后,继续向东南进军,攻取顺阳。其建都长安后,仍旧如故。

汉昌元年(318年)七月,刘聪因病逝世,刘粲登基。八月,靳准借机斩杀刘粲,遂大乱亡国。十月,刘曜在赤壁(今湖北)称帝,并屯兵于冯翎郡(今大荔)栗邑,试图恢复刘汉疆域。光初二年(319年)四月,刘曜定都长安,更国号为赵。定都后,其地平阳(今临汾)以东都归入石勒,临汾以北之地则为鲜卑拓跋氏所占据,余则属赵。上洛郡应隶属于前赵。对此,《晋书·台产传》有如下记载:

台产字国儁,上洛人……隐居商洛南山,兼善经学,泛情教授,不交当世。刘曜时,灾异特甚,命公卿各举博识直言之士一人。其大司空刘均举产。曜亲临东堂,遣中黄门策问之,产极言其故。[1]65

按《晋书》所载,刘曜令公卿为前赵举荐“博识直言”之能士,大司空刘均推荐了上洛人台产,并“遣中黄门策问之”。这正是上洛郡隶属于前赵的显例。又《太平御览·礼仪部三十八》引《汉赵记》云:“上洛男子张卢,死二十七日,人有盗发其家,卢得苏起。”[4]尽管该条史料记载之内容有些荒诞不经,但将上洛男子张卢载记于前赵,很显然是承认上洛是汉赵之辖区。在汉赵更替之际,原刘汉疆域为前赵刘曜、后赵石勒和鲜卑拓跋氏三家分割,上洛郡则为前赵刘曜之辖区。

在三家瓜分刘汉疆域中,后赵石勒为上党羯人。羯族是西域康居部迁徙并定居于上党(今长治)的。而石勒本人则是晋末投靠刘渊,后盘踞在河朔、江汉之间。汉嘉平二年(312年),石勒定都襄国(今邢台),并开疆拓土。《晋书·石勒载记》云:“勒徙洛阳铜马、翁仲二于襄国,列之于永丰门。”[1]529石勒占据洛阳后,太和元年(328年)刘曜亲自率兵征洛阳,兵败被擒;明年,前赵遂亡。原前赵之上洛郡也顺理成章地隶属于后赵。故太和二年(329年)以后,上洛郡则隶属后赵之石勒。

后赵太宁元年(349年),石虎因病去世,随后爆发国乱,此时冉闵趁机夺权,350年,先杀石鉴,后称帝于邺,国号魏。冉闵称帝后,后赵原有疆域除部分割据外,司隶部、洛州、荆州等地归属于冉魏。是时,上洛郡隶属于荆州,亦在冉魏的疆域版图中。《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七年(351年)八月载:“荆州刺史乐弘来降。”[5]2568显见,上洛郡归属冉魏不足一年,后又隶属于晋。

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3年),尤其是永嘉乱后,宗人推选略阳临渭氐蒲洪为盟主,后为应谶言而改姓苻。石勒灭前赵之后,苻洪曾归降石勒。后赵石虎也曾任苻洪为流民都督。苻洪卒后,其子苻健统领其部。前秦疆域自苻健始开疆扩土。

东晋永和六年(350年),苻健逐渐向关中进军,击溃杜洪,并选择以长安为都城。351年,苻健称自己为大秦天王,明年称帝。建国伊始,苻健在关中统治并不稳固,直至皇始四年(354年),桓温攻伐前秦,苻健派兵平叛,其后前秦在关中的统治方才稳定。前秦立足关中以后,逐渐向外扩展疆域。首先攻取的就是上洛郡。据《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九月载:“秦丞相雄帅众二万还长安,遣平昌王菁略定上洛,置荆州于丰阳(胡注:上洛县,汉西都属弘农郡,东汉属京兆;武帝泰始二年,分置上洛郡,丰阳川在郡界)。”[5]2571前秦皇始四年(354年),桓温再次北伐前秦,并攻取了上洛郡,后桓温因兵力不足而战败,上洛郡又复归前秦。因此,上洛郡为前秦所有,桓温北伐前秦后,曾短暂归属于东晋,桓温战败后,又再次归属于前秦。

383年,淝水之战中,前秦溃败并大乱。此时,姚苌在渭北起兵,384年,姚苌称王。386年,姚苌在长安称帝建国,之后将长安改为常安。皇初元年(394年),姚苌逝世,其子姚兴即位。后姚兴灭前秦,其疆域逐渐向关东地区扩展。苻秦之乱时,东晋借机大举北伐,攻占上洛郡。《资治通鉴》载: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九月,“秦主兴入寇湖城,弘农太守陶仲山、华山太守董迈皆降之;遂至陕城,进寇上洛,拔之。”[5]2579姚兴攻入湖城,弘农太守和华山太守归降后,姚兴又继续向陕城进军,攻取了上洛郡。故397年,上洛郡方属后秦。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可以知道,商洛在西汉时为上洛县,隶属于弘农郡;东汉沿承西汉,但隶属于京兆;西晋武帝太始二年,始置上洛郡。266—311年其隶属于西晋;311—318年其隶属于刘汉政权;319—329年其隶属于前赵;329—350年其隶属于后赵;350—351年其隶属于冉魏;351—354年其隶属于东晋;353—354年其隶属于桓温政权;353—394年其隶属于前秦;394—397年其隶属于东晋;397—417年其隶属于后秦。

二、上洛郡之政区

十六国时期,诸国政权的行政区划多以州、郡、县三级为主。对于上洛郡而言,上述政权都设置了上洛郡,但所隶属之州和所领之县都有差别。笔者现将其政区沿革作如下梳理,见表1。

表1 上洛郡政区沿革表

汉嘉平元年(311年),刘聪置荆州,治所在洛阳,领辖河南郡、弘农郡、上洛郡。至汉昌元年(318年),荆州所领诸郡没有变化。上洛郡领上洛、商、卢氏三县。

前赵光初元年(318年),刘曜承袭汉制,置荆州,治所在洛阳,领辖河南郡、弘农郡、上洛郡。光初三年(320年),前赵丢洛阳,明年,刘曜改荆州而置豫州,治陕城,领辖弘农郡、河南郡、上洛郡。光初八年(325年),前赵失河南郡。光初九年(326年),东晋顺阳郡归降于前赵。自光初九年至光初十二年(329年),豫州领辖弘农郡、上洛郡、顺阳郡。上洛郡领上洛、商、卢氏三县。

后赵赵王二年(320年),置司州,治所在洛阳,领辖河南郡。后赵太和元年(328年),置荆州,领南阳郡。后赵太和二年(329年),原属前赵的河东郡、弘农郡、上洛郡归属于司州。建武元年(335年),后赵又置洛州,治所在洛阳。建武元年(335年),原属司州的上洛郡复归属于荆州。建武四年(338年),南阳郡、顺阳郡归附于东晋;荆州之领地仅上洛郡,故而改治所为上洛。对于上洛郡的领县,后赵承前赵置上洛郡,领上洛、商、卢氏三县;明年又将商县一分为二,即商县、丰阳县。

冉魏永兴元年(350年),承袭后赵置荆州,治所在上洛,领辖上洛郡。冉魏之上洛郡的治所、领县全都承袭后赵。

前秦皇始元年(351年),苻健置洛州,治所在宜阳,领辖弘农郡。前秦皇始三年(353年),苻健置荆州,治所在丰阳,领辖上洛郡。前秦寿光二年(356年),将荆州一分为二,即荆州、青州。青州之治所在卢氏,仅领卢氏县。前秦建元六年(370年),灭前燕以青州治所更至广固,卢氏复归上洛。前秦建元十五年(379年),荆州改治所为襄阳。前秦建元十六年(380年)至建元二十年,洛州改治所为丰阳,领辖上洛郡、弘农郡。自前秦皇始三年(353年),上洛郡属荆州,领上洛、丰阳、商、卢氏四县。前秦寿光二年(356年),划卢氏县归青州。前秦建元六年(370年),卢氏县复归上洛郡。至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上洛郡领上洛、丰阳、商、卢氏等四县。

后秦皇初四年(397年),设置豫州,治所在陕城,领辖弘农郡、华山郡、上洛郡。后秦弘始元年(399年),豫州改治所为洛阳。后秦永和二年(416年),河南郡、荥阳郡复归东晋,豫州治所在陕城,领弘农郡,华山郡,上洛郡。后秦皇初四年(397年)至后秦永和二年(417年),上洛郡领上洛、商、丰阳三县。

由表1 可知,从上洛郡所归属的州来看,先属荆州,次属豫州,再属洛州,复属荆州,又复洛州,后又属豫州;从治所来看,十六国时期仅冉魏之时为治所,时间仅不足一年;从上洛郡所领县来看,较为稳定,大致领有上洛、商、卢氏三县,后赵时期将商县一分为二,独立出了丰阳县,至后秦时期将卢氏划出上洛郡的区划,仅上洛、商、卢氏三县。

三、上洛郡之地位

就上洛郡之隶属而言,其七度更迭,在战乱时期虽不及司隶部、秦州等地,但其作用还是比较显见的。通过对上洛郡之隶属和政区沿革的梳理,笔者认为,十六国诸国政权的更迭,一方面是政权实力之间的转变,另一方面是以生存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诚如魏俊杰所言:“十六国时期的战争大多是以攻略城地、争夺人口和物资为目的的,若一个政权在战争中能够取胜,不仅疆土会有所扩展,而且也会趁机掠取对方大量人口、物资以补充战争的消耗,增强综合实力;反之,一旦某一次重要战争失利,军力、物资大量消耗,疆土也可能遭到侵占,实力就自然会有下降。因此,久征而不胜,对于实力消耗将会很大,而一旦实力削弱,相邻政权将会‘乘其弊’而攻略其地,随之而来的便是疆域的内缩。”[6]从上洛郡的隶属与政区沿革来看,战争环境下的上洛郡,其地位首先是军事战略地位,次之则是政区变化和领县变化所展现的“综合实力的变迁”。

对于上洛郡而言,尽管直接体现其地位的文献较少,然其七度更迭即已表明其具有一定历史地位的。笔者愚见,上洛郡这一时期之地位,具体表现在各政权占据上洛后的军事行动或作法方面。

刘汉政权攻取上洛郡后,已是其疆域的最东南端,且临接东晋之西北边境。是时,刘汉还没有消灭东晋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故而选择向北进军攻取“蒲坂”。《资治通鉴》汉嘉平元年(311年)七月载:“南阳王模使牙门赵染戍蒲坂,染求冯翊太守不得而怒,率众降汉。”[1]2482蒲坂为兵家必争之地,进可攻退可守,而刘汉政权未废兵卒而轻取之。刘曜攻下蒲坂后,便开始对长安发起进攻。永嘉五年八月,刘聪派遣其子刘璨进攻长安,经过激烈的交战,镇守长安的太尉、征西将军、南阳王模遇害全都遇害[1]435。《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五年九月载:刘曜镇长安;晋军联合雍州太守,合力围攻长安;六年四月,晋军攻占长安,刘曜败走[5]2594。长安失守后,刘曜政权则将目标转向关中,即长安周边,遂企图重夺长安之地。据《晋书·憨帝纪》所载:“建兴三年十月,刘聪陷冯翊,太守梁肃奔万年……四年四月,刘曜寇上郡,太守籍韦率其众奔于南郑……七月,刘曜攻北地,麴允率步骑三万救之。王师不战而溃,北地太守麴昌奔于京师。刘曜进至泾阳,渭北诸城悉溃。”[1]196十一月,刘汉攻入长安,晋憨帝投降。由此观之,攻取上洛郡后,刘汉政权选择北进攻取了蒲坂,而当晋军攻陷长安后,其选择了先取关中东部后反攻长安。对于上洛而言,间接保障了反攻长安时东南边境的稳定。

前赵于319年攻取上洛郡后,进而南下攻取顺阳郡,后因其兵力不足而无力南下,将主要精力投放到关东和陇西。这里还有一个无法南下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关东陇右一带尚有司马氏的残余部队,若东进或南下必然危及长安。刘曜初入长安时,原秦州之地四分,南阳王司马保据秦州天水、略阳、南安三郡,陇西郡为前凉张轨控制,而仇池杨氏控有武都郡,成汉李雄得阴平郡。司马保败走桑城后,安定郡、新平郡及雍县以西扶风郡皆为前赵取有。故刘曜攻下了上洛郡后,担心长安不稳,而转向平定西北方,上洛郡则间接保障了其东南方的相对安稳。

329年,石勒攻取上洛郡后,直接东进攻取顺阳郡。从地缘上来说,上洛郡与顺阳郡相毗邻又同属一个水系。《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一》:“胡宝山,石勒时立黄攀神祠于此山,号胡宝山……丹水,汉因水名置丹水县,今废,城在县西南。《郡国记》云:‘丹水,楚之商密地。’在今内乡县西南一百三十里丹水故城是也。永嘉乱后废。”[7]1796上洛郡境内有丹水,今名曰丹江,顺丹水而下至顺阳。资料中,石勒立“黄攀神祠”,故名胡宝山,又同处商密之地。

353年,前秦立足关中后,同时攻取上洛和平阳,于同年攻上洛而失秦州,加之平阳于356年丢失。随后前秦与东晋反复争夺平阳和秦州,已无力再以上洛郡为支点,延展疆域。《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七年(351年)二月载:“赵并州刺史张平遣使降秦,秦王以平为大将军,冀州牧。”[5]2942而平阳郡地处并州和由前秦控制的河东郡之间,张平归降前秦后,平阳郡在次年也应该为前秦所有。《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四月载:“西域胡刘康诈称刘曜子,聚众于平阳,自称晋王;夏,四月,秦左卫将军苻飞讨擒之。”[5]2957刘康于平阳称王,为前秦所讨伐,平阳郡此时属于前秦。同年,前凉派遣将军张弘讨伐前秦,前秦将军王菁迎战,在龙黎大败前凉军队,俘虏了张弘,王擢弃秦州,秦州遂为前秦所占。五月,凉军又重新夺回了秦州。356年,姚襄率领众士兵,在匈奴堡进攻平阳太守苻产,苻柳本想前往营救,后还是败给了姚襄,于是退回了蒲坂。可见,姚襄攻入平阳后,前秦势力因抵抗失败而选择退出了平阳。故而前秦攻取上洛后在秦州和平阳之间反复争夺,已无力再向外扩展。

397年,后秦攻取上洛郡后,继续东进,向河南进军。隆安三年(399年)冬十月,姚兴陷洛阳。对此,《晋书·姚兴载记》记载:“洛阳既陷,自淮汉已北诸城,多请降送任。”[1]269由此可知,在后秦攻陷了洛阳之后,河南郡、荥阳郡、陈留郡都归降于后秦。《水经注·汳水注》云:“汳水东迳仓垣城南,即浚仪县之仓垣亭也。”[8]29浚仪县在当时被划分到了兖州陈留郡。故后秦攻取上洛郡后,致力于东进,战果也十分显著。

在政权更迭频繁的十六国时期,上洛郡起到的军事战略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上述六个政权,在攻下上洛郡之后,都以此为据点,做出了不同方向的战略进攻。刘汉夺下了上洛郡后选择了向北进军攻占了蒲坂,前赵攻下了上洛郡后选择了南下攻顺阳郡,后赵夺取了上洛郡后继续东进,前秦攻取了上洛郡后在平阳和秦州之间反复争夺,无力再扩展疆域。后秦攻取上洛郡后继续东进并攻下了河南郡。

四、结语

归纳全文,通过梳析十六国时期上洛郡之隶属与政区,我们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上洛原为上洛县,西汉时隶属于弘农郡;东汉时隶属于京兆;西晋武帝太始二年(266年),始置上洛郡,改郡为县。其后,266—311年隶属于西晋;311—318年隶属于刘汉;319—329年隶属于前赵;329—350年隶属于后赵;350—351年隶属于冉魏;351—353年隶属于东晋;353—354年隶属于桓温政权;353—394年隶属于前秦;394—397年隶属于东晋;397—417年隶属于后秦。二百余年间,上洛郡先归属于荆州,次归属于豫州,再次归属于洛州,又复归属于荆州,再复归属于洛州,后又复归属于豫州;期间仅冉魏政权时作为治所不足一年;上洛郡所领县有上洛县、商县、卢氏县、丰阳县等,其中后赵时将商县一分为二,将丰阳县独立,后秦时又将卢氏划出。在攻取上洛郡后,刘汉政权选择北进攻占蒲坂、前赵政权选择南下攻取顺阳、后赵政权选择东进并迂回攻取顺阳郡、前秦政权选择据守进而战西北之秦州、后秦政权亦选择东进攻取河南郡。故十六国时期的上洛郡之地位以军事目的为先,各政权大都以此为据点,继续开疆拓土。

猜你喜欢
隶属于刘汉荆州
亚组1. 密花翠雀花亚组 Subsect. Densiflora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美国两栖突击车在泰国湾巡逻
崛起的荆州诗歌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
好人
人物
英国伞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