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故居:人去楼空 书香如故

2019-10-28 06:47肖婷婷
华声 2019年9期
关键词:正房魏源木结构

肖婷婷

魏源故居系魏源的祖父孝立公遗留下的产业。相传魏氏九世祖元瑛公至魏源祖父孝立公居所称“垭塘湾公馆”,民国初年改建为宗祠,孝立公另给十个儿子建了十座大体一致的宅院。

魏源的父亲魏邦鲁,字春煦,排行老五,魏源故居就是他及家人所分住的其中一座。魏源在这里诞生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至他27岁那年(1820年)全家迁往江苏定居才很少回家。1951年土地改革时,这所房子被分给魏源之房族后裔魏华柏等几户贫下中农居住。1994年,隆回县人民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将故居内住户全部迁出,收归国有。1994年、2000年和2006年国家文物局先后三次拨款进行了维修。

现存的魏源故居是一座有两栋正房与两栋厢房的木结构四合院,坐西南,朝东北,院前有木结构槽门,四周有土围墙。通面阔约43米,通进深约54米,总占地面积约2300平主米。槽门位于正房的左前方,朝向北偏东20 0,系过亭式木结构房子,曾毁圮多年,1994年按原貌修复。从槽门进入院内,是个晒坪,面阔约22米,进深约16米。

过了晒坪,就是故居的主体建筑,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坐西朝东,院前有木结构槽门,四周有千打垒土围墙。平行排列的两栋正房均为平房,单檐悬山顶、盖小青瓦,面阔五间,进深二间。

前正屋的一边是魏源父母的居室,另一边是一家人的起居之所。后面正屋是用作祭祀和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左侧厢房亦为平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曾被故居内住户改建得面目全非,2000年维修时恢复原貌,现辟为魏源生平业迹展览室。右侧厢房为二层楼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底五间正房为谷仓,两端为楼梯间。二楼为读书楼,魏源就是在这里启蒙读书的,当年读书用的条案、条凳仍保留陈列在此。

故居右边横着一座小楼,上下各三间,门窗格局古朴,楼上镶着一副对联: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间。魏源小时候就在这楼上读书,很少下楼。“偶尔下楼,家犬追咬”和“读书入了迷,粽子蘸墨吃”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楼上。

如今,楼上的一切如旧。讲堂的桌凳仍擺得整整齐齐,只是人去楼空;塾师和魏源的卧室一字排开,遗物尚存,魏源学习时用过的那个背面镌有“墨有宝,书有香,一亩田,足稻粱”的砚池和一块刻有“文生于情有春气,兴之所至无古人”的压书竹片已被收藏;卧室陈列着墨砚和刻着“学而习时之”的镇纸。里面最引入注目的是那张古式书桌和桌上那盏桐油灯,无不露出历经沧桑的痕迹和色彩。许是“墨有宝书有香”的缘故,诱得老鼠把桌子的抽屉啃出两个拳头大的洞。

魏源一向“寡言笑,鲜嗜欲,虽严寒酷暑,手不释卷;至友晤谈,不过数刻,即伏案吟哦”。因此,他积累了渊博的知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终于在学术上别开生面,好友龚自珍曾赠他一副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故居内的匾额和对联也都是当年魏源亲手撰写的。故居的遗物不多,看上去简单朴拙,可走进去,就像走进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宝库。

故居门口厅柱上悬挂着一副副古色古香的牌匾对联,无不透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爱国襟怀。“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不禁使人勾起对魏源一生许多回忆和联想。

听说在魏源祖辈手里,建有一座“望烟阁”,每天早炊去阁楼一望,发现哪家不冒烟了,马上送粮去救济。因而,周围百姓又叫它“观音阁”、魏源受其祖辈乐施好善的影响,十分关心民众疾苦,为官每到一处,都要贴些对联表达自己的态度。

据说在江苏兴化任县令时,其正堂联日:“安得民情常达,唯恐己过不闻。”厅柱联日:“民不可欺,常忧获戾于百姓;官非易做,唯愿推恩到万家。”魏源在兴化抗洪、筑堤、立碑启坝等许多动人的故事,至今还在百姓中流传。

1983年,魏源故居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定为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1月,魏源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猜你喜欢
正房魏源木结构
吉林省满汉融合区域乡村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探析
萨格勒布木结构观景塔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王家烈故居
记 述
漫画
藏式古建筑木结构损伤识别的数值模拟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木结构可靠度的一种改进算法研究
林则徐、魏源的海防战略思想是消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