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间差异视角下我国商贸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探讨

2019-10-28 11:49宋海鹤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

宋海鹤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2012-2017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区域间商贸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差异。实证结果发现,对地区就业人员总数而言,东部地区的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最强,西部地区略低,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相较之下就业吸纳能力则明显偏低,约比全国平均就业吸纳能力水平低四个百分点。基于此,在进一步考察中,本文发现,不同区域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尤其是中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偏离了近20%,进而导致不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增长。此外,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对流通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要比全行业(地区就业人员总数)的就业吸纳能力低4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对流通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要比全行业(地区就业人员总数)的就业吸纳能力分别约高3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这说明在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更多地促进了其他行业的经济增长,而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业主要带动了流通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对其他行业的就业增长不起明显作用或者起到负面作用,西部地区则处于比较均衡的水平,这也进而解释了中部地区为何总体就业吸纳能力明显偏低。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就业吸纳能力   区域差异

引言

商贸流通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性行业,自2008年的经济危机以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除经济发展、消费增长和收入差距等方面外,已有部分学者将关注的焦点转向商贸流通业促进就业增长的方向。谢莉娟和吴中宝于2009年就提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王晓东和謝莉娟(2010)利用偏最小二乘法测度了商贸流通业与就业水平之间的弹性水平,认为目前流通就业弹性水平较低,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刘鹏(2013)在对我国横截面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过程中则发现,流通就业弹性系数虽然较低但一直呈现递增趋势,且商贸流通业的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流通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为进一步全面研究我国商贸流通业对就业吸纳能力的影响,本文以区域间差异为视角,选取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对结果做出解释。

我国商贸流通业对扩大就业的意义

商贸流通业对扩大就业的潜力巨大。目前,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就业比重约在1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普遍已达到15%-20%,从这一方面看,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餐饮业、零售业等传统型服务行业,不仅具备就业容量更大的特点,而且对劳动人员的专业和技能要求不高,为下岗人群或者是困难群体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商贸流通业还有利于提高人员素质。虽然流通业总体就业人员素质偏低,但是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商贸流通业对了解现代管理、精通流通业务的经验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文化层次低的劳动力反而会有所缩减。尤其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支熟悉现代流通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有待建立。因此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扩大就业也就有了更深远的研究意义。

数据、变量和模型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为了探究不同区域间的地方就业吸纳能力,本文收集了2012-2017年所有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其中,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各个省份的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文中的商贸流通业指广义的流通业,涵盖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三大行业。此外,本文对数据还进行了以下处理:为了降低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将主要相关变量,包括地区从业人员总数、流通业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以及流通行业从业人员总数进行了对数处理;为了避免回归结果被异常值所驱动,本文还使用了缩尾法(winsorize)处理了本文所有的连续变量,将这些变量最高1%和最低1%的观测都附上在1%和99%的分位点的数值上。

(二)变量和模型

为研究商贸流通业在不同区域的就业吸纳能力,本文构建计量模型如下:

模型中,eit表示被解释变量地区就业总人数,进一步考察分析中,选取了流通行业就业总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lncgdpit表示地区流通业生产总值,为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分别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gdpit)、城镇化率(cityit)和年末人口总数(popit)。i和t则分别表示地区和时间。

被解释变量。从理论上来分析,商贸流通业对就业增长的吸纳作用并非仅仅局限于商贸流通业的就业人数增长,还可能带动其他相关联行业的就业人数增加,如由于收入效应带来了消费能力的提高和生产范围的扩大而带动其他行业的就业增长(张冠凤,2018)。因此,为充分考察我国商贸流通业对就业吸纳能力的影响,本文选取了总体的行业就业人数作为因变量。

解释变量。为了表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规模,本文选取了流通业生产总值作为代理变量,其中流通业生产总值为流通业三大行业的产业增加值之和。

控制变量。为最大限度地降低估计偏差,本文选取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数和城镇化率作为代理变量。经济发展是影响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经济发展越好,提供的就业机会越多,本文因而选取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表示经济发展的代理变量。人口规模则从人口数量上影响就业量,本文因而选取了年末人口数作为控制变量之一。城镇化率是反映我国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率。一般来说,城镇化率越高,就业增长也就越快。

表1 给出了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地区就业人员总数平均达到了416.964万人,在平均年末总人口数中占9.45%;流通业就业人员总数平均达到45.150万人,在地区就业人员总数中占10.828%,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人均生产总值为47572元,处于较高水平。城镇化率和年末人口数则平均分别达到了56.2%和4410万人。

实证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单位根是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中都需要警惕的问题,可能带来自回归系数估计值向左偏向于0、传统t检验失效或者出现伪回归等。表2给出了本文主要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LLC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统计量的p值均远远小于5%,也就是说,本文的主要变量都可以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可认为本文变量均不存在单位根,面板为平稳过程。

(二)不同区域商贸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

表3给出了我国不同区域商贸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回归结果,为了确保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分别用“稳健标准误+回归”与加权最小二乘法(WLS)进行回归分析,可以發现,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得出的回归系数要小于“稳健标准误+回归”得出的回归系数。其中,第一、二列为全国情况下的回归结果,商贸流通业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估计系数分别为0.758和0.665,说明商贸流通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来就业0.758或0.665个百分点的增长。

在不同区域下,商贸流通业在东部地区(见第三、四列)和西部地区(见第七、八列)都对就业增长在1%的水平上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估计系数的取值较大。在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来就业0.965或0.835个百分点的增长;在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来就业0.853或0.781个百分点的增长。商贸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均较强,且东部地区要略强于西部地区。然而,对于中部地区而言,商贸流通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则大幅降低。在“稳健标准误+回归”方法下,商贸流通业对就业增长在5%的显著水平下起到促进作用,商贸流通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带来就业0.289个百分点的增长,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差6.5个百分点左右。并且,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回归下,商贸流通业虽然对就业增长的作用依然为正,但不再显著,说明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对总体的就业人数吸纳能力并不明显。

在控制变量中,人均生产总值对就业增长的作用显著为负,这可能是由于虽然经济发展趋向良好,但是随着居民收入增加以及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也会趋于增加。城镇化率和年末总人口数的估计系数都处于预期之中,对就业增长起正面促进作用。

(三)对模型结果的进一步解释

根据以上计量结果,可以发现,对于地区就业总人数而言,商贸流通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从大到小分别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针对这一结果,本文从商贸流通行业产业结构和流通业就业人员总数两方面做了进一步探索。

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分析。商贸流通业除通过“量”的增长带动就业增长以外,内部的产业结构也可能影响不同地区间的就业吸纳能力。表4给出了不同区域的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可以发现,从整体上而言,三大产业的产值和就业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偏离,尤其是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分别偏离了17.7%、13.2%和12%,三个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都未被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则分别偏离了14%、20.1%和17%,说明该产业的就业承载能力压力过大,尤其是中部地区。由此可知,对比东、西部的偏离程度,中部地区交通的偏离程度已远远高于平均水平,这导致在中部地区流通业总产值的增加并不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增长。

流通行业就业人员总数分析。为了确保计量结果的稳健性,本文以流通行业就业人员总数作为因变量分别进行了“稳健标准误+回归”与加权最小二乘法(WLS)的回归分析(见表5)。结果发现,全国范围内,流通业产值的增长对流通行业就业增长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其估计系数与流通业产值的增长对地区就业总人数的估计系数非常接近。

在区域差异中,可以发现,对东部地区而言,商贸流通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来就业0.485或0.434个百分点的增长,估计系数与地区总就业人数估计系数相比约下降了5个百分点,这说明在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更多的是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增长;对中部地区来说,商贸流通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来就业0.601或0.550个百分点的增长,估计系数与地区总就业人数估计系数相比约上升了3个百分点,这说明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业主要带动了流通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对其他行业的就业增长不起明显作用或者起到负面作用;对于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来就业0.924或0.907个百分点的增长,估计系数与地区总就业人数估计系数相比约上升了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比较均衡。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12-2017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区域间商贸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差异。实证结果发现:

对地区就业人员总数而言,东部地区的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最强,西部地区略低,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相较之下就业吸纳能力则明显偏低,约比全国平均就业吸纳能力水平低四个百分点左右。

在进一步考察中,本文发现,不同区域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尤其是中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偏离了近20%,进而导致不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增长。

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对流通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要比全行业(地区就业人员总数)的就业吸纳能力低4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对流通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要比全行业(地区就业人员总数)的就业吸纳能力约分别高3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这说明在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更多地促进了其他行业的经济增长,而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业主要带动了流通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对其他行业的就业增长不起明显作用或者起到负面作用,西部地区则处于比较均衡的水平,这也进而解释了中部地区为何总体就业吸纳能力明显偏低。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优化商贸流通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各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创新发展业态,通过整合重组、规模控制等扩大中西部地区流通业的产业集中度,持续释放潜在的就业机会,带动相关联产业的就业增长;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致力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流通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王晓东,谢莉娟. 论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基于中部地区流通业对就业吸纳的贡献分析[J]. 财贸经济,2010(2)

2.谢莉娟,吴中宝.流通业发展对促进就业增长的贡献分析[J].价格月刊,2009(9)

3.张冠凤.我国流通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研究——基于投入产出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11)

4.刘鹏.流通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3(22)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