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遗产视角下的什刹海历史文脉传承研究

2019-10-29 07:52王克敏付志伟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9年10期
关键词:什刹海中轴线文脉

王克敏,付志伟,周 鑫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旅游与风景区规划研究所,北京 100085)

文脉起源于语言学研究中的“Context”一词,原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可理解为“文化背景”或“文化脉络”[1]。历史文脉是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代表文脉网络的演变,与社会生活和历史环境紧密联系,并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2]。

国外对历史文脉的相关研究主要与城市发展、城市文明和城市系统有关。芒福德[3]着重从人文科学角度阐述城市起源与发展,开展了城市文明与社会学研究;凯文·林奇[4]关注人的价值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提出城市意象以及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理论。国外较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腊帕提侬神庙、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路易斯维尔布河滨公园等都是历史文脉传承与复兴的典型案例[2]。国内研究主要涉及历史文脉的构成要素、功能作用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苗阳[5]将文脉构成要素分为以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为代表的外显要素和以社会文化与人的心理行为所影响的内隐要素,并对要素价值评判载体和传承方法进行研究。在功能作用方面,郑向敏[6]认为文脉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传承功能、完整记录历史的符号功能和展现地域特色的标志功能;王雨衡[7]对文脉要素识别、特色定位和推动发展作用进行了阐述。文脉理论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较广泛,很多学者对文脉应用方法进行了探讨。郑志权[8]总结了文脉运用的两种情形,包括研究物质形态的显性手法和研究要素关系的隐形手法。在城市规划方面,杨山[2]提出了整体规划、局部节点规划、线性空间串联等方法。李毅[9]对文脉主义景观设计观进行阐释,提出构筑物保留、符号提取、景观重现、内涵强化和意境赋予等设计方法。

综上所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文脉传承在塑造城市品牌、弘扬历史文化和增强地域活力的作用,并将文脉思想广泛应用于规划设计实践中。文脉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从建筑单体到历史街区,再到历史村镇、文化名城、区域廊道等。“从单体走向区域”趋势为历史文脉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1 研究对象

北京传统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km。这条始建于元大都、距今已有750余年历史的中轴线,是我国传统城市规划思想的物质结晶,反映了我国传统秩序、环境、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取向[10]。梁思成先生曾这样评价,“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11]。”自2011年起,北京市正式启动中轴线申遗工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将中轴线保护和申遗作为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

什刹海位于中轴线西翼,是北京内城唯一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本文以什刹海旅游风景区范围为边界,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北大街,南起地安门西大街,北至鼓楼西大街,总面积146.7hm2,其中水域面积约34hm2。什刹海紧邻中轴线,是中轴线缓冲区内最具文化特色的地区之一,是中轴线遗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的什刹海相关研究很少考虑到中轴线对什刹海的影响,尚未系统阐述什刹海与中轴线的文脉关系。本文以中轴线为视角对什刹海文脉传承进行研究,构建立足区域研究文脉的方法,以拓展文脉研究视野。

2 什刹海与中轴线的关系

2.1 空间结构

什刹海是元大都规划设计的最基本依据之一。“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以水定基,以水为脉。刘秉忠在积水潭(今什刹海)东岸确定都城几何中心,从而确定了中轴线的基点。什刹海与中轴线的水城共融关系体现了我国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北京中轴线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可从中轴线与环境的关系角度分析[12],中轴线与六海的互动是我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城市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①城水相依的地理格局体现着俯瞰天地、襟怀天下的国家战略考量。元代陶宗仪曾描述,“城京师,以天下为本,……峙万岁山,浚太液池,派玉泉,通金水,萦畿带甸,负山引河,壮哉帝居!择此天府”[9]。②以什刹海为代表的大都水系,反映了与自然环境相合的思想理念,体现了西北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的完美结合[13]。③什刹海的山水视廊为中轴线提供了舒展和延伸空间。什刹海虽无山,但可“银锭观山”,与远处的西山,近处的琼华岛、瀛洲岛和万岁山有了视觉上的联系[14]; 什刹海的水体开阔、灵动和韵律与中轴线的规整、秩序和封闭格局对比强烈、相得益彰,富有审美情趣。

2.2 历史功能

历史上,什刹海承载着商业、游憩和居住等多元功能,是区别于中轴线皇城政治意义的拓展空间,体现着历史文脉的动态性、延续性和多样性,丰富着中轴线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①贸易繁华的城市商业中心。元大都时期,什刹海是漕运北方终点码头,一时“舻舳蔽水”,蔚为壮观。按照“前朝后市”原则,斜街市(鼓楼前)成为最大商业中心。马可波罗在行记中描述,“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明代,王府、商铺和酒楼林立,生活服务类商业崛起;清代茶楼酒肆热闹非凡,清末的钟鼓楼区域和民国时期的荷花市场是具有平民色彩的民俗商业区。②开放共享的生态游憩空间。元代,积水潭水域纳入都城,勾栏瓦肆成为元曲杂剧交流之地。明代漕运功能不复,什刹海成为“多古寺、多名园、多骚人遗迹”的“都下第一胜区”。加之“前三海”属于苑囿禁区,西山路途较远,什刹海成为民众可涉足的游赏区。王公贵族和文人学士在此聚集、赏景、论学、集会。有茶陵茶陵诗派代表人物李东阳“西涯”咏怀,有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的士人结社,有进士米万钟的漫园营建和游园集会等。清代王府、别业和花园出现,什刹海成为皇室宗亲、满汉官宦等开展雅集和堂会活动的场所,著名的有纳兰性德组织的渌水亭雅集、法式善组织的“诗龛”、翁方纲组织的酒楼诗会等[15]。③临水而居的人居生活空间。什刹海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中轴线建筑文化精华,院落营造模式、建筑构造和装饰艺术是传统礼制观念和宜居思想的体现。几百年间,什刹海是王公贵族府邸集中区域,如醇亲王府、恭亲王府、庆王府等。清亡后,府宅院落逐渐变成名人宅院,如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张伯驹故居等,冯友兰、张岱年、杨沫、田间等也曾居住于此。现今,胡同四合院成为展示首都百姓人居生活面貌的窗口,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味“老字号”、游嬉演艺和老北京市井民俗等体现着什刹海的“人民性”特征。

2.3 时代使命

什刹海是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将与中轴线共同打造文化旅游“金名片”。什刹海的变革发展是伴随着北京社会经济发展、首都功能定位、旅游消费导向而不断调整的过程。改革开放后,什刹海列为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2008年被列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什刹海—南锣鼓巷是核心区13片“文化精华区”之一,立足时代机遇,什刹海将试点先行,联动中轴,打造北京老城传承保护、有机更新、重塑魅力的标杆和文化旅游“金名片”。

3 问题与对策

3.1 问题及剖析

文脉载体退化消弭:部分历史建筑、景观风貌等文脉载体受到损毁或破坏。如燕京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因受积水潭医院阻挡,景观视线造成一定破坏;众多明代园囿和寺庙已经没有载体空间,“西涯”胜景难寻踪迹;部分运河水工设施遗产遭到损毁。鉴于历史社会因素,重要历史文化古迹被占用现象严重,文化遗产体验缺乏场地空间。据调查,什刹海目前共有39处文化古迹资源被占用或未开放(表1)。此外,传统民俗商业受到现代服务业挤压,老字号、曲艺民俗、茶楼酒肆等趋于没落。因此,留住那些已经消退的、正在消退的和将要消退的记忆,是什刹海文脉传承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表1 什刹海历史文化古迹占用情况

文脉价值展示式微:什刹海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文化体验趋于浅表化。据调查,目前什刹海游览以环湖观光为主,到访景点主要有三海、银锭桥、烟袋斜街、后海酒吧街、荷花市场等,重要文化类景点如宋庆龄故居(5.3%)、火德真君庙(2.9%)和汇通祠(1.6%)的到访率较低(表2)。但游客对文化场馆和体验活动的需求旺盛,尤其是文化散步道(20.3%)、老北京民俗体验(19%)、展览/博物馆(14.8%)等(表3),可见什刹海在文化展示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空间。

表2 什刹海景点到访情况

注:调研时间为2018年1月,表3同。

文脉融合矛盾突出:什刹海具有文保、居住、旅游、商业交融混杂特征,区域复合功能和多元诉求矛盾,决定了文脉价值融合的复杂性。传统民居建筑的“拆”与“留”、商业的振兴与管控、居住空间的开放与封闭等矛盾突出。如何平衡文化保护与利用发展,如何兼顾社区生活与游客游赏,如何协调商业服务与生态人居等,是什刹海文脉传承的难点。

表3 什刹海游客文化需求调查

3.2 对策建议

通廊塑轴,强化水城互动对话空间:强化中轴线建设中“城水相依”的地理格局,展现区域景观轴向空间的层次和韵律。通过视线走廊的保护、恢复和延展,构建宏观尺度上的古城立体游赏体系,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银锭观山”和“银锭桥观鼓楼”等视觉走廊(图1),增加“燕京八景、西涯胜景”游憩标识解说,以景观化手段展示“银锭观山”和“燕京八景”历史文化内涵;逐步开放汇通祠、望海楼登高游览,配套观景远眺服务设施,建立起汇通祠小山、望海楼、银锭桥与德胜门、钟鼓楼、景山、北海白塔之间的景观视廊联系;增加廊道内绿地系统建设,展现生态格局的整体性特征。

图1 什刹海景观视廊

簇状更新,推动文化资源开放共享:配合传统中轴线申遗工作,本着遗产代际公平和完整性原则,以簇状更新为思路,有序推动在什刹海范围内的中轴线核心文物资源腾退(图2)。逐次推动腾退与改造工作,既能提高空间品质、彰显文化氛围,又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社区综合环境。重点推进名人故居(张之洞故居、醇亲王府、田间故居等)、寺庙宗祠(广福观、永泉庵、真武庙等)、历史院落(会贤堂、冰窖官房等)的腾退。逐步实现文物资源的开放共享,为公众提供文化体验场所。

图2 什刹海文物资源渐进式发展模式

以提升中轴线区域文化活力为宗旨,结合大型府邸或故居(如宋庆龄故居、醇亲王府、张之洞故居、萧军故居等)腾退院落,建设现代文博建筑体系,打造中轴线文化体验新地标。第一,梳理文化遗产档案库资料,深入挖掘历史文脉载体在历史演进和重构中的空间意义,确定文博展览展示内容,评估分期及开发控制措施与强度。第二,加强文物区域建筑庭院和绿地空间的综合整治,建设园林游憩空间,还原历史文脉记忆。以张之洞故居为例,通过对原有花园、假山、凉亭的复建,恢复“最胜桥东第一宅”的古韵风貌。第三,建设院落式小微博物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共建共享深度融合,推动文化叙事和内涵展示。建设醇亲王府博物馆,整合王府、花园、马号、供养佛寺、家庙等资源,系统讲述晚晴王府变迁故事,完善展示标识、二维码、触摸互动显示、蓝牙语音导览等解说设施。第四,完善院落旅游服务设施,丰富文化休闲体验功能。结合寺庙道观发展禅茶养生、佛音乐坊、禅修体验等,结合贵府名邸举办文化展览、聚会、沙龙等活动。

融古铄今,激发存量空间创意活力:将中轴线区域宝贵的机遇用地作为激发文化潜能的“触媒”,推动活态空间的创意激活,为中轴线新业态成长提供内生动力。结合特色街区和腾退民居等存量用地资源,通过产业化运作,将历史商贸文化与现代休闲服务有机结合,构建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情境空间。一方面,推动荷花市场、烟袋斜街等传统商业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坚守业态特色,传承传统商业文化特征,重点发展曲艺会馆(莲花落/京韵大鼓/联珠快书/相声/大鼓/双簧等)、休闲茶楼、冰碗鲜食、老北京手工艺展示等特色文化体验项目。恢复和提升和顺居、会贤堂、广顺斋等“老字号”品牌,引导开设连锁店、特许经营店;通过引入民营资本、行业协会等方式,实现闲置“老字号”的盘活再利用。加快特色优势产业调整升级,加快“腾笼换凤”,淘汰低端业态,提升消费档次。对传统商业建筑和景观进行保护和复原。另一方面,结合已腾退民居院落,引导品质服务型创新业态入驻,进行产业资源的旅游化利用。选取有条件的四合院,“一院一品”建设文化院落集群。建立业态准入门槛制度,吸引文创、艺术、时尚文化品牌,入驻大师工作室、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文化创意工作室等,重点展示皮影、戏曲盔头、彩塑、风筝、剪纸、古乐等京味民俗资源。集文化展示、文创购物和互动表演于一体,探索文旅商融合发展新模式。

外向输出,建设国际文旅交往客厅:落实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定位,强化中轴线遗产国际品牌塑造,什刹海应强化文化外向输出,建设中轴线国际旅游和文化交往客厅。链接区域大型历史文化设施(钟楼、鼓楼、护国寺、恭王府、宋庆龄故居、醇亲王府、火德真君庙等),打造国际精品文化散步道(图3)。入驻国际文化交流机构和国际文创商务合作平台,与国际文化交流组织、世界遗产机构、国际文化研究中心、北京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推出展览展示、文化沙龙、民俗互动、传媒影像、鉴赏交易等交往活动,体现首都特色与国际品格,既展示国家形象和文化价值,又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和互鉴。

图3 什刹海国际精品文化散步道

多元共生,打造诗意栖居共享空间:什刹海是中轴线区域传统四合院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以“人民性”为宗旨,以品质生活引领为导向,合理划分居住与游赏空间,构建居民与游客、传统建筑与现代活动、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多元共生体系,处理好生活“后台”与旅游“前台”的关系。一方面,提升胡同人家生活品质,恢复传统胡同—四合院建筑格局和尺度,推动胡同四合院环境改善。通过街区公园、口袋公园建设,塑造生活化的社区旅游活动空间,延续遛鸟听蝈、下棋品茶、消夏弹唱等老北京传统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点缀式嵌入度假空间。景观上依循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气息,彰显古朴典雅的环境气质;业态上,打造文化主题酒店、特色民宿、私房菜、私家生活坊、私家书坊等度假拓展空间,展现品质居住文化,营造奢适氛围。通过引导标识的合理设置和秩序管理,建设居游共享的休闲体验空间。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立足于区域宏观视角研究特定地域历史文脉,拓展了文脉研究视野,打破传统时序式叙事方法,从空间结构、历史功能和时代使命角度破解什刹海与中轴线的关系,为文脉价值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从载体遗存、挖掘展示、价值融合角度分析现存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文脉传承建议,为同类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作为中轴线遗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什刹海仍将处于价值生长、集聚和创造的过程之中。城市发展过程中,什刹海应结合中轴线申遗工作,秉持对历史文脉负责的态度,把握好保护与发展的“度”,持续探索承袭传统、面向时代的文化发展路径。

猜你喜欢
什刹海中轴线文脉
“畅读中轴线 最爱北京城”东方少年领读者培养计划启动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首付10万起! 做广州业主!坐拥中轴线+名校资源+三大商圈!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什刹海冰场的味道变了
我们得为属地留下些什么
最美什刹海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