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与近代内陆工矿企业产销分析
——以保晋平定分公司为例

2019-10-29 03:22成艳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正太阳泉运费

张 琪,成艳萍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国与国或城与城甚至临近商铺之间的商品销售都离不开运输,那么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会对产品的销售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内陆地区不似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虽然也有河道等水运体系,但是城市和企业能否发展壮大与铁路、公路这两种交通方式紧密联系。对于工矿企业而言,铁路相较于公路的优势在于其运输量大并且运费较低,因此,铁路是内陆工矿企业产品运输的最优选择,亦可将铁路视为近代促进中国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

根据笔者掌握的研究情况,可以将学术界的有关研究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关于铁路与内陆城市的发展壮大关系的研究,如何东宝、陈秋实的研究《正太铁路与阳泉城市的兴起》[1],张国华的研究《正太铁路与阳泉城市的崛起(1907—1937)》[2]以及赵俊明、陕劲松的研究《交通、产业与城镇化——以近代阳泉兴起为例》[3],都侧重于探讨铁路在近代城市兴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二是运输条件与企业产销关系的研究,如姜丕军在《交通运输对市场规模的作用研究》中提出,交通运输特别是集装箱运输对建立外向型经济及其企业市场规模的扩大所产生的重要影响[4]。通常我们所说的交通运输条件是指整体的交通运输体系,当融入一个复杂的交通网络可以对一个城市或者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李石松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产业空间格局的塑造与优化研究》中谈到,交通网络使一个地区的劳动、资本等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并且带动当地产业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产业也会进一步提升对交通网络的要求,形成一个彼此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5]。当然复杂的交通网络对其所处的区域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来逢波在《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塑造与优化研究》中提到,在我国现有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下,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是基础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6]。而保晋平定分公司正是处于一个便利的交通条件才逐渐发展、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和生产规模。在对保晋平定分公司的研究中,部分学者针对的是公司内煤矿工人的生存问题,比如霍海波关于保晋公司时期阳泉矿工生存发展状况的研究[7]。而多数学者对保晋公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晋公司整体兴衰过程,如雷承锋的《中国近代民族工矿企业的兴衰浮沉——以保晋公司经营为例》[8]。当然也不乏存在将近代工矿企业与铁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研究。

总的来看,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叙述铁路对城市兴起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提及正太铁路的,也大都是分析正太铁路对阳泉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尚缺乏从铁路运输税费和运费两方面对平定分公司的煤炭运输量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揭示铁路对中国近代内陆工矿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即从这方面进行研究,探讨1908—1937年间正太铁路的运费和税费对阳泉煤炭销量和市场份额的影响,进而分析铁路交通对近代内陆工矿企业以及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保晋公司的成立与早期阳泉煤炭运销分析

作为煤炭大省的山西,其早期就有很多关于煤炭的记载。山西人民从先秦就开始利用煤炭。在汉到隋这一阶段因为冶铁业的出现,作为燃料的煤炭逐步被开采,煤炭开采业也随之出现。因为铁是做兵器的主要材料,到唐代时煤炭也变成一种重要的军需用品。到了宋代,山西煤炭无论是在开采规模还是煤炭的加工利用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此时朝廷减免税役进一步促进山西煤炭产量的提高和销售市场的扩大。元代,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天历元年(1328),各路“煤炭课总计钞二千六百一十五锭二十六两四钱;内大同路一百二十九锭一两九钱”[9],从上述史料中的银钱数量和大同地区课税所占比重可窥得当时山西煤炭的生产规模,而且当时煤炭的主要运输方式是用骆驼或者马匹运输煤炭。明清时期,山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炭产地,此时的煤炭已经销售至周边各省份,甚至已经贩运到上海等地,此时主要运输方式为牲畜运输和船运,主要的煤炭开采地为大同、晋中和晋北地区。

在众多关于煤炭的记载中,涉及平定煤炭的内容主要以本地开采销售为主。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当时山西省的采煤业遍及太原、榆次、临汾和晋城等地。与此同时,大同煤炭已经销往其他省份,但是对阳泉平定地区的煤炭业只是简单提到在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户户烧石炭的习俗,说明当时此地的煤炭还没有进行外销。当时,平定地区采用手工开采的方式,所产煤炭的数量甚少,其煤炭材质为无烟煤,常成大块产出,用牲畜进行运销的代价甚大,仅适合短距离的售卖,加之山西省地处内陆没有便利的水系网络,而阳泉则更是处于群山之中,种种不利条件造成前期阳泉所产之无烟煤并没有在我国煤炭市场上形成贸易体系,只是在当地自产自用。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兼旅行家李希霍芬两次来山西勘探资源,更加使丰富的山西煤炭资源受到关注。山西煤炭资源开采便利、成本低廉,有几处煤矿所出产的煤炭,其品质也明显地堪与宾夕法尼亚州的上等煤媲美。在战乱中,煤炭资源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自然被各国列强觊觎,也因此爆发了山西保矿运动。山西有识之士为保住山西煤炭资源,于1908年成立山西省第一个近代工矿企业——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物公司,简称保晋公司。保晋公司总部先设于太原,后迁址于阳泉,对阳泉煤炭的开采和运销产生很大的影响。

保晋公司创设初期,在山西省内设立四个分公司经营采煤兼运销业务,分别为:平定分公司、寿阳分公司、大同分公司和晋城分公司。此外还在国内各重要的商埠设立分销处,只经营煤炭运销业务。本文着重以保晋平定分公司为例,对铁路与近代内陆工矿企业产销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随着保晋公司的建立,山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煤炭开采和运销企业。保晋公司开始扩大市场份额,阳泉煤炭逐步占据市场,而与此同时,煤炭运销成为其发展的一大难题。而正太铁路的开通对于保晋公司而言无疑是非常好的发展契机,从矿区平面图和矿区产煤数量究之,平定分公司产煤数量较多的矿区多是依托正太铁路进行建设,因此煤炭的运输主要是依靠正太铁路来进行,可见正太铁路于保晋平定分公司的重要性。正太铁路为平定分公司的煤炭产销提供了便利,奠定了保晋公司在我国内陆工矿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山西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乃至全国各省的矿业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分析平定分公司煤炭产量和正太铁路运费及国家税费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铁路对近代内陆工矿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二、正太铁路开通后阳泉煤炭产销分析

当某地区商品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更多的商品无法在本地销售,此时商人的趋利性和交通运输条件决定了商品输出的可能性。商人为了利益最大化会保证在自己盈利的基础上将商品进行输出,使自己获得的利润尽可能的最大。这时商人以自己生产地或者获得商品的地方为圆心,以自己可接受的运输费用为半径确定自己的运销范围,并选择最为方便的交通方式进行商品输出。由此可见,一种商品的对外销售和该地的交通条件关系极为密切。煤炭作为一种供大于求的商品,其销售和当地的交通运输必然是密不可分的。

在正太铁路开通之前,由于阳泉平定地区的交通条件和当时生产技术所限,其煤炭产量低且仅可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并不足以提供外销所需的数量,而且当时阳泉人民仍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居民只有在农闲时才会对煤炭进行开采,家家户户所产达所用即可,并未考虑将煤炭作为商品进行远销。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对该现象进行分析,当生产单位是一家一户且当时的交通运输条件不足以使人产生对外销售的想法时,供给和需求只是对于微观的、以户为单位的个体而言,当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时,便形成一种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只有某一方面的条件得以改变才会打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所以当交通条件改变时,阳泉煤炭的供给需求发生变化,形成更大的需求市场,使当地居民开始增加对煤炭的开采,对外销售成为可能。

正太铁路开通之后,有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更加促进了煤炭的对外销售。上文提到阳泉当地所产煤炭大部分是块状的大煤,更需要依赖正太铁路进行运销,但是铁路运输费用的高昂必然会对煤炭的外销提出重大挑战,因此平定分公司的无烟煤销路又受到一定阻碍。但是,随着各地分销处的建立并且极力推销山西平定煤炭,阳泉煤炭开始在省外地区逐渐打开市场。与此同时,刚开始建设的近代工业体系加大对煤炭的需求,包括铁厂以及各矿厂都需要用煤来提供动力进行冶炼和开采,块煤不结焦无挥发物,是各大矿厂在燃料方面很好的选择。由此,阳泉煤炭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一)正太铁路开通后阳泉煤炭的产销概述

保晋公司各分公司都建立在我省重要的煤炭产区,平定分公司则更是结合便利的交通条件——正太铁路将阳泉煤炭销售到其他地区,推动阳泉当地经济发展。有史料记载:“阳泉处于群山之中,北至盂县则山路崎岖,溪涧纵横,前虽有兴筑荫营、平定矿路之议,迄未实行;往南经平定至昔阳、和顺、辽县,已筑有汽车路,惟煤斛籍以输出之唯一路线,则为正太铁路;西至太原,东越石家庄,绕道平汉、北宾两路,直抵天津塘沽输往上海。”[10]110可以看出当时保晋平定分公司对外运输煤炭的唯一方式为正太铁路,并且它将无烟煤推广到省外乃至海外。

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保晋平定分公司通过正太铁路运销煤炭费用极高,虽然经过多年的免税期,但免税期之后各种正税杂税依然接踵而至,这些运费和税费必然会影响煤炭对外销售。有史料记载:“平定所产硬煤,因正太铁路运费奇重,故在产地销售,虽属低廉,而运至各埠,其售价甚大。”[10]54可窥得,正是由于正太铁路运输中存在各种税费和运费制约了平定分公司甚至保晋公司的发展和延续。同时因为正太铁路运费奇重,对外运销产生的费用自然而然地计算在煤炭的成本中加诸于消费者身上,使销量受阻,市场份额逐渐减少,导致竞争不足。并且正太铁路在修筑时为窄轨,与其他铁路无法衔接,需要不同的火车车型进行运输,这也是制约当时煤炭运输的一大缺点。

(二)阳泉煤炭产销量(1908—1937年)波动分析

上文中提到阳泉煤炭在正太铁路开通之前主要是通过牲畜运输销往当地,开通之后则通过铁路运输到全国各处,正如史料中所述:“平定硬煤,当正太铁路未开通以前,专恃驴骡驮往获鹿、正定一带,售给居民燃烧。自正太通车后,乃由火车运至石家庄,转装京汉,运往南北各站销售。经保晋公司及分销处竭力推销保定、北京、天津等处,销路始辟,继则达于上海、镇江、瓜州等处。民国六年因于正太路商定远销减费方法,我煤始克运销汉口。七年海外分销成立,复推销于日本大阪。八年及于广东香港。十三年后,历受军事影响,交通梗阻,平津等处既以车缺而难畅销,沪汉海外,复因费重渐形绝迹,其所恃以维持销路者,仅在石庄南北附近各地。”[10]53以上即是平定煤炭于全国各地的销路。从1925年以后,在沪汉一带已经没有山西煤炭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日本煤炭的杂费包括税费和运费都远远低于阳泉煤炭,开始逐渐充斥于我国煤炭市场,导致阳泉煤炭销路受阻,市场收缩,最后其市场只限于正太铁路沿线一带。

表1是平定分公司从1908—1937年将近30年间煤炭的产量和销量的数据统计表,其中从1931—1933年、1935—1937年间的煤炭销售数量未找到相关史料,故仅根据1931年之前的数据对煤炭的销售数据进行分析,并合理推断1930年之后的煤炭销售数量。从1926年开始,有关史料将煤炭产量分段记载分别为1917年1月—7月,1917年8月—1918年7月并以此类推直到1924年7月,因此从1917年开始计算月均产煤数量并乘以十二,以此近似代替1917—1924年的煤炭销售数量。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具体数据不明的年份外,1934年平定分公司煤炭的销售数量最高。我们从表1中也可明显得出某些年份的煤炭产量小于煤炭销量,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则是本年度销售煤炭中含有一部分之前年份的存留煤炭。

表1 保晋公司及平定分公司产销煤炭数量表(1908—1937年)

资料来源:根据阳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保晋公司史料及研究》(1)参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阳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阳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保晋公司史料及研究》阳泉市档案局,2016年,第50-54页。及丁钟晓编著的《山西煤炭简史》(2)参看:丁钟晓著《山西煤炭简史》,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年,第160-162页。中相关资料整理计算得出。

图1为根据保晋公司及平定分公司1908—1937年煤炭产量和销量所绘的变化折线图。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可得出,平定煤炭产量在保晋公司煤炭总产量中的平均比重占到70%左右,可验证平定分公司确为保晋公司四个分公司中产销最大的分公司这一观点。从图中亦可看出,不论是保晋公司还是其平定分公司的煤炭产量在1908—1924年间总体为上升趋势,其中出现多处波动但不影响煤炭产量的整体趋势。1924年之后煤炭产量波动较大。1908—1924年间平定分公司的煤炭销售一直处于较低状态,到1924年煤炭销量开始大幅增加。

根据折线图和表格中相关数据,并结合史料分析如下。

1916年之前,各个煤矿因筹资偿还法国帝国主义的欠款,整体资金不足,不能进行新矿的开采,且当时旧矿区设备的落后以及繁重的运费都导致煤炭产量虽在上升,但是总体产量不大。即便如此,每年煤炭的产量还是大于销量,因此基本每年都有囤煤。

1916年之后,由于保晋公司多次协商降低运费并于1917年开始实施新的运费规则,煤炭的产量也在逐渐地扩大,于是煤炭的销量有一个短暂的上升。到1921年煤炭产量虽然是上升的,但是煤炭的销量却相较于之前有所下降,此时正好为从1916年开始5年减税期的结束,于1921年开始征收各项税费,限制了阳泉煤炭的销售。1922—1924年间短时间内产量上升,但是煤炭的销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从1924年开始产量减少而煤炭的销量上升,从1926年开始煤炭的产量和销量才开始同时变化。从目前所有的资料和趋势看,1930—1934年这段时间,阳泉煤炭的销量应为逐渐增大。中间有几个明显的点存在产量大于销量,是销售留存煤的明显标志。

图1 保晋公司及平定分公司煤炭产量(1908—1936年)

三、煤炭运销与运费税费关系分析

文中多次提到正太铁路开通前阳泉煤炭只是本地所产自用,但在当地销售的阳泉煤矿也存在运费和税费的缴纳,只是由于正太铁路开通前阳泉煤所产数量较少,没有形成规模,只有少数小规模煤矿产出需进行此项支出。正太铁路开通且保晋公司建立后运费和税费才对其煤炭的运输和销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表2为阳泉煤炭依赖正太铁路运输在1908—1937年间的单位运费率和单位税费表。

表2 阳泉煤炭运费和税费表(1908—1937年)

资料来源:根据阳泉矿物局矿史编写组编《阳泉煤矿史》(3)参看:阳泉矿物局矿史编写组编《阳泉煤矿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0-84页。中相关内容整理得出。

从1907年正太铁路建成通车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30年间,也就是在保晋公司存续期内,公司一直致力于铁路运费的核减。1916年之前保晋公司多次提出核减运费的要求,并没有被采纳。1917年“经过公司管理层和铁路有关部门的多次协商与正太铁路订立了远销运输合同,此时运费有所下调。铁路部门同意按照其他煤矿的运费率核收运费,由石家庄到京津地区吨煤较之前节省八角五分以上”[11]81。结合石家庄到京津地区的路程公里数可计算当时的运费率约为0.029元,大致为当时正太铁路与京汉铁路的联运价。1918年将保晋公司煤炭的普通运费率调整为0.03元,实际比1917年增长0.001元,并一直保持到1920年,并于当年5月将运费率调整为0.025元。

1923年和1924年因铁路联运被取消,煤炭的运费率回到普通运费率水平,为0.026元,一直存续到1932年。1932年正太铁路收归国有,经过保晋公司的一再请求,铁路运费率于1933年下降0.001元,1934年规定大块煤和碎煤分别收取不同的运费,1935年运费率均价为0.019元,之后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倡导下,将煤炭的运费率又一次调整为0.017元。

从图2中看出正太铁路对阳泉煤炭所收运费率在1908—1937年间为下降趋势。1916年、1918年、1920年和1932年为运费率调整的主要年限。阳泉煤炭产量的波动从1908年到1924年都处于上升趋势,1924年、1927年、1932年、1934年为煤炭产量变动的主要年份。

根据折线图和图中相关数据,并结合史料分析如下。

1907年正太铁路建成通车,当时正太铁路的主要运营者为法国,其对阳泉煤炭规定的运费率为0.032元,但是当时我国国有铁路的铁路运费率仅为每吨每公里0.007元,而对于同样依赖正太铁路运输的井陉煤炭所规定的运费率仅仅0.0062元,这样阳泉煤炭仅在运费这一项成本上就较井陉煤炭高大概五倍,同时存在着高昂的税费。但是由于当时保晋公司处于发展的初期,煤炭产量并不是很高,所以刚开始阳泉煤炭运销并没有感觉到吃力。

1909年春,保晋公司管理层呈请清政府度支部税务处核准豁免进口税和井口税等税项五年,此后又历请展免都得以准许。一直到1924年开始重新按章纳税,因此对税费的分析从1924开始。

1916年保晋公司亦申请减税并获得准许,期限为5年。平定分公司的煤炭产量逐年增加,没有减产的迹象,最多也只是年与年之间的煤炭产量增加率有高有低且中间有较小的波动,但整体趋势都是增加的。这与1916年崔廷献上任保晋公司总经理对煤矿进行一系列改造的史实是不谋而合的。根据上文所述的正太铁路与平定分公司的关系得知税款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多次税款的减免对保晋公司特别是依赖正太铁路的平定分公司而言,无疑是促进其产量增加的有利条件,也正好符合煤炭产量折线图的显示。同时保晋总公司也是从1916年开始扭亏为盈,这和多位学者提到的崔廷献将保晋公司推向发展的巅峰也刚好一致。

图2 正太铁路对阳泉煤炭运费率变动图(1908—1937年)

1917年以后山西的煤炭逐渐开始出口,销往我国香港及日本、朝鲜和美国等地区。同时经过公司管理层和铁路有关部门的多次协商运费有所下调,每吨每公里的运费率约为0.029元,运费率的下调为阳泉煤炭运销提供了助力。

1918年北洋政府特许保晋公司煤炭出口税和井口税继续展免五年。为阳泉煤炭扩大国外市场提供了契机,煤炭的出口数量有所增加,从产量图中可以看出,1918煤炭的产量增长率明显较1917年高。

军阀混战也阻碍了山西煤炭业的发展,所幸正太铁路为窄轨铁路,相比其他地区的铁路运销受损较轻,因祸得福,经济效益相比之下还算良好,煤炭产量也连年增加。1920年煤炭普通运费率改为每吨每公里0.026元。从产量图中可以看出,从1920年到1922年这一阶段的煤炭产量也是在逐渐增加。从1918年到1922年这五年间阳泉煤炭大约50%的产量用于石家庄和获鹿一带的销售,其次是在山西周围的省份,再次才是北京、天津以及上海等地区,远销香港,出口日本、南洋的数量只占2%左右。

1923年正太铁路运费提高,相应地煤炭产量有所下降。

1924年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战争使铁路运输经常中断,铁路联运被迫取消,铁路运费重新高昂起来。保晋公司阳泉各矿厂生产的煤炭堆积如山,无法销售,同时展免了的出口税和井口税也重新开始收取。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战争频发,正太铁路之外的铁路毁坏严重无法对外进行运输,找不到销路,产量就自然下降,以避免囤煤。而且由于1926年初期,军火需求急剧增长,当时的保晋公司总经理常旭春将商人趋利本性发挥最大化,将大量资金用于铁器的生产上,忽略了煤炭的生产,使煤炭产量下降,但是在将资金大量投入铁厂建设4年之后,铁厂销量开始下降,大量铁制物滞销囤积,资金无法回流,保晋公司也逐渐衰落。

从1924年开始战争不断以及免税期到期和运费的提高等原因,都将保晋公司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迫使保晋公司的销售范围一直在收缩,煤炭销售也都以碎煤为主。

从1927—1928年我国亦正处于战乱阶段。在《中国实业志》中记载:“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二八年,因战乱,正太铁路进款多有下降;但到一九二九年以后,营业收入又重达五百万元以上。”这不仅说明当时运费和税费对阳泉煤炭的影响,也说明战乱对一个近代企业的破坏作用。

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第一次经济危机,不断将大量煤炭销往中国,阳泉煤炭此时的竞争对手不止包括日本煤炭,还有其他国家煤炭的不断涌入,因此,产量逐渐减少。

1932年,正太铁路的经营管理权回到南京中央政府手中。铁路部门对阳泉所产煤炭所收运费率为0.025元,但是对河北的井陉煤所收运费率为0.006元,正丰煤约为0.009元。其制定规则仍然以限制为主,进一步降低阳泉煤炭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其产量有明显的下滑。

从1930年起,外煤霸占我国主要煤炭市场,阳泉煤炭在正太铁路沿线降价出售,最为严重的1934年阳泉吨煤售价仅为1.7元。1934年7月开始,运费下调至每吨每公里0.015—0.02元,但是阳泉煤运费相对于井陉和正丰煤运费还是较高。正太铁路运费奇重对阳泉煤炭运销的影响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阳泉地区煤矿的发展,1934年重新跌入谷底。据《中国矿业纪要第五次》记载“一九三四年保晋阳泉煤销量为278000吨,其中正太铁路沿线的销售占85%。”[12]可见,即便运费奇重的情况下,当时阳泉煤炭大部分仍然只能依靠正太铁路进行销售,足见当时正太铁路对阳泉煤炭销售的重要性。

但是从1934年开始,阳泉无烟煤的运输费用产生了新的计算方法,将块煤和碎煤分开计算,大块煤运费下降为每吨每公里0.017元,根据当时的报纸报道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山西煤炭运费高的问题得到解决,对外运输也开始呈现上涨趋势。从煤炭产量折线图中可以看出,1934年之后煤炭运输数量的增长率远高于之前年份。一直到1937年被日军占领这段时间,阳泉煤炭产量和运销仍处于快速增长状态。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在此,以1919年和1924年为例分析当时煤炭运销与铁路运费和税费的关系。

因1918年北洋政府特许保晋公司煤炭出口税和井口税继续免五年,因此1919年属于税费的展免期,不存在税费对其煤炭运销的影响,因此只分析铁路运费对煤炭销售的影响。根据史料记载:“每节车皮煤炭在石家庄的售价为5—6元,在北京的售价为7.7—8.5元,在天津的售价约为8.4—9.2元, 在上海的售价为17元左右。”[11]81当时阳泉煤炭在当地的平均售价在2元左右,阳泉到石家庄全程大概121公里,从表2中得知1919年运费率为0.030元,计算可知当时煤炭在石家庄的售价为5.63元。当时井陉煤炭铁路运输费用以“厘”为单位,“该矿运价以每吨每公里一分核收,即每吨每公里运价为六厘二一四七七。”[10]56以井径煤炭运费标准计算阳泉煤炭运费可得出,每吨煤炭从阳泉运往石家庄所花费运费为0.7502元,则售价为2.7502元。若阳泉煤炭运费以井陉煤炭运费率进行计算且在石家庄售价仍为5.63元,则最终盈利2.8798元。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时铁路运费和运输距离对煤炭价格的影响,亦可得出铁路运费确实为影响煤炭价格及其销售的重要原因之一。

1924年开始,战争频发,铁路运输必然受到影响。此时铁路联运被取消,铁路运费重新变得高昂,与此同时保晋公司签订的展免税费的合同到期,开始按照规定缴纳税费,除国家正税外还包括许多杂税和税捐,如:特种库捐、兵差垫款、临时军费、防务借款、临时铺捐、学捐、警捐等各种税费。单就警捐此项,从阳泉运煤到石家庄需收四次。而整个运程下来,包括其他杂捐在内平均每次需支付0.425元,即四角二分五厘。从“正太铁路收归国有之后,在保晋公司一再要求下,才于一九三四年七月将运费率改为吨公里大块硬煤二分,碎末煤一分八厘。但因同时取消了回扣,实际仍与吨公里二分五厘相近,还是沿袭了旧制。”[13]说明之前煤炭运费率为二分五厘,为1920年铁路联运底价。那么1924年铁路联运被取消,运费必然高于二分五厘。1920年的普通运费率为每吨每公里二分六厘,以二分六厘计算当时由阳泉到石家庄的吨煤运费为3.146元,缴纳正税0.058元,缴纳杂税1.7元,合计4.904元,还不包括当时军阀各自为政所设立的关卡和捐收。当时石家庄煤炭的价格也不过5—6元,所以阳泉煤炭运往石家庄销售一吨赔款1元左右。

笔者通过分析阳泉煤炭1908—1937年将近30年间煤炭产销因运费和税费的变动而变动的情况得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在全国大环境较为稳定的情况下,运费和税费直接影响煤炭的产销,但当宏观大环境发生变化,如发生战争,运税费作为微观因素对煤炭产销的影响就会变得不明显。

(二)启示

对于内陆地区的煤炭销售而言,铁路运输因为其运输量大、运费便宜且安全等特点为所有运输方式中的首选。在《民国山西实业志》中关于正太铁路有这样一段描述:“本路沿线所经之处,多穷乡僻壤,地瘠民贫,主要货运,为由本路输出之山西平定县之硬煤,河北井陉县之烟煤,山西各地之食粮棉花,毛皮等项农产品,及输入之盐、糖、布匹等杂货。”[14]因此铁路运输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将煤炭及各种农产品输出,同时也将其他地区的商品输入当地,满足当地居民的消费需求,发展阳泉地区的经济。同时从保晋公司财产目录中可看出保晋公司与通惠实业公司、富山水利公司、晋同实业公司、晋泰亨铁栈、富昌煤矿公司、保晋铁厂以及平记煤矿等生活用水、煤矿开采和铁矿冶炼类公司都有资金来往,亦可得出当时的煤炭确实是全国工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

但是对于平定分公司这样只依赖一条正太铁路进行运销的内陆企业而言,在不发生战争的情况下,运税费的高低仍然是影响其煤炭产销数量的主要原因。尽管阳泉无烟煤质优价廉,但正太铁路管理者对其征收的税费较河北井陉和正丰煤炭等高3—4倍,较低时也高1—2倍,而商人将此税费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使无烟煤的价格更高,从而不受市场欢迎,降低了其市场份额,导致缺乏竞争力。但是阳泉煤矿仍然在困境中生存,煤炭产量不断增加,为我国其他近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促进了山西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正太阳泉运费
阳泉农业 开辟“硒”望富路
山西农大共建阳泉富硒机构
本溪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本溪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本溪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阳泉:绿色防控 统防统治
《阳泉 草书赋》
英国脱欧:御姐正太离婚记
“营改增”后运费的会计核算解析
天空飘来六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