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陕南挑花艺术特色

2019-10-30 03:28红,张
纺织报告 2019年9期
关键词:挑花陕南针法

刘 红,张 星

(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陕西西安 712000)

我国挑花产区分布很广,较为著名的是四川、湖北、湖南、陕西、安徽等地。除汉族外,苗族、瑶族、羌族、土家族等民族都盛行挑花。各地各族各有特色,四川挑花素雅古朴、针法多变、结构整齐;羌族挑花贴近生活、配色雅俗共存、针法灵活。陕南挑花艺术是我国刺绣艺术的重要代表,凭借独特的艺术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的刺绣艺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陕南位于我国陕西南部地区,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巴山,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市,陕南挑花绣是一种手工刺绣,因其产地以城固县为主的陕南各县而得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刺绣技术的日益精湛,陕南挑花艺术的形式和内涵也在不断发展。

1 陕南挑花的艺术特色

陕南挑花艺术诞生于农耕社会,也被称为架花、十字花,是我国众多刺绣形式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1],主要是在当地自己生产的各色土布上用各色棉线或丝线将各种富有寓意的图案,通过挑花艺术别具特色的针法完成刺绣。陕南挑花绣是在画样的基础上以针代笔的一种艺术,针法看似简约,组织变化多端,人物山水、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图案丰富多彩。陕南挑花大多以麻布、毛青布作为底布,以彩色丝线、蓝色棉线作为绣线,构图饱满。陕南挑花艺术从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兴起,因此,更能够体现陕南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

1.1 陕南挑花艺术图案纹样特色分析

1.1.1 造型特色

在陕南挑花艺术中,造型特色主要可以从写意与写实2个方面进行分析。

(1)就是将期望和寓意寄托于某种物体或某种景象中的写意造型[2]。例如,陕南挑花独有的“五花果”艺术造型,就是结合各种具有美好寓意的鲜花和种子果实的形象,通过写意的方式塑造出来的艺术造型。

(2)除了写意风格的艺术造型,还有很多取材真实生活的写实造型。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生产和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例如,挑花中的“娶新娘”造型,就是取材于真实的娶新娘场景,将涉及到的人物、车马、物品,甚至是热闹喜庆的氛围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1.1.2 图案特色

陕南挑花艺术的图案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取材广泛,图案丰富多样。由于挑花艺术来源于民间生活,因此富有智慧的劳动者将生活中的见闻全部化成各种各样的挑花图案,并将其制成服装和绣品。例如,“金瓜”图案就是由于当地人普遍喜欢种植金瓜,因为他们觉得金瓜有孕育子嗣、福气、富贵的寓意[3]。有些图案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一些神话传说。例如“状元祭塔”图案,就是取材戏曲《白蛇传》中的一个情节画面。

(2)传承经典图案。这些图案往往是刺绣中历史悠久又具有良好寓意的图案,通过传承和筛选得以保留下来,成为各种刺绣艺术的经典图案。例如,“大舜耕田图”就是非常经典的图案之一。该图案来源于农耕生活和神话传说的结合,内容古朴写实,但又饱含美好寓意,一般多用于婚嫁之中,并且该图案还暗喻了女子希望自己的夫君能像拥有“舜”一般美好品质的愿望。还有“桃柳渡江船”、“鹿鹤同春”、“凤穿牡丹”等经典图案都在挑花刺绣中有所展现。

1.2 陕南挑花艺术的寓意

陕南的挑花艺术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古老刺绣艺术,是一个具有质朴清新风貌又融入当地百姓生活的手工艺术。

陕南挑花艺术的寓意主要体现在图案和形制上。从图案来看,人们多用石榴代表子子相连(见图1),多用桃子代表富贵,多用佛手代表长寿,多用柿子代表事事如意,多用金瓜代表富贵。从形制上来看,圆形的团花与长方形的单沿、帐沿相配,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的典型体现,每幅作品团花五或七的单数也遵循了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的阴阳哲学观念。

图1 石榴挑花图案

其次,寓意还经常在题材上体现出来。陕南挑花的取材丰富,构思大胆,从内容上看,有动物、花卉、禽鸟、飞碟等图案,也有八宝、博古图案,更有通俗流行的戏曲故事、人物图案和几何图案[4]。图2的四姑娘打牌图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重视。

图2 四姑娘打牌

2 陕南挑花绣的刺绣工艺特点

陕南挑花多用于装饰,以土布为主,绣针法千变万化,以十字针法最为常见,还有一字针法与编织针法等。

2.1 十字针法

十字针法是一种与一般刺绣针法有着显著区别的刺绣方法,由两个一字交叉架起来,犹如英文字母“X”,根据棉布自身的经纬线路,顺着布纹路或以45°夹角运针,按照经纬线交织特点,挑出“X”形针脚,并以此为基本单位,构出无数个十字形花纹图案。山水、人物、花鸟、楼阁等物象都是使用十字针码构成。单面挑花针法顺布纹平行从左向右横向发展阵法口诀:八字不封口、间隔向前走、回头补空白、自然很平整;单面挑花针法以45°夹角斜行,可以从四个方向发展,口诀:一方一个对角线,互相垂直背后连,前进步伐121,回头结成十字串,见图3。这种绣法比较适宜运用在小件绣品上,作为填充图案出现。

图3 十字针法

2.2 一字针法

一字针法又称纤花、单针子折线花、砖花或漏花。它有固定的“一”字针码。以这种“一”字针码为基础,可顺着布纹或者以45°为夹角,向8个方向运针,绣出由线组成的几何图案。一字针法适用于小件绣品上的边花、角花或者做大件绣品里主图内的填充,即串花。它之所以又被称作砖花,是由于它的造型吸取了汉砖的几何纹样;之所以又被称作漏花,则是因为它的图案正面和背面完全一样,好像是从一面直接漏过去的一样。

由于挑花的针法简单灵活又美观实用,又因其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表现灵活、构图简练而深受陕南人民的喜爱。通过人们一代代的言传身教,技术日趋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套完整的样稿,例如领口花、裤脚花、角花、袜底花等,被称之为陕西传统手工艺中的一颗瑰丽明珠。

3 结语

陕西,一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省份,从轩辕铸鼎、分九州,到周朝礼乐制度、分封天下,再到秦始皇一统天下、汉唐盛世,提起这些,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在这个曾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却有一样传统的民间艺术在近几十年被人们所遗忘,那便是陕南挑花绣。

然而,不为人所知的是陕南挑花艺术历来颇具盛名,据《西乡县志》记载:“女工之刺绣,其精妙不在顾绣、湘绣之下,世多珍之。有绣巧之美,无粗拙之态。此亦民兴之自然流露者也。”由此看出,陕南的挑花绣虽是在农耕时期就产生的一种农民艺术,但它不仅工艺精巧有着极强的装饰性,更具有实用价值,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向往,是过去人们婚丧嫁娶中重要的一份子,参与着人们生命中很多个重要的时期。

这样一个具有艺术价值也曾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工艺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没落。近几年,在陕南地区除了年长一些的妇女还会绣挑花,年轻的女性早已丢失了这门技艺。不可否认,依靠口传身授进行传承的挑花艺术未来可能会走向消亡。常年致力于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冯骥才曾多次指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每一分钟都在流失,我们现在要跟每一分钟赛跑。”镇江日报《挑花:在失传边缘的民间艺术》[5]一文也指出,挑花艺术已经在失传的边缘徘徊,因此应该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让陕南挑花艺术在新时期得到保护和创新,从而促进挑花艺术更好地传承。

猜你喜欢
挑花陕南针法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浅析雪峰山地区花瑶挑花的历史及传承现状
党建地图·陕南
挑花看“妹”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研究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渔歌子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基于色选技术的陕南工夫红茶精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