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英文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及差异

2019-10-30 03:07颜志辉
当代旅游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文化差异差异

颜志辉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汉英两种文化中都有大量与动物相关的词汇。不同的民族由于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对动物的情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例证,介绍动物名词文化内涵的相似性和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阐述英汉动物习语的喻体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民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动物词语;文化内涵;文化差异;差异

一、引言

语言即传递信息的声音。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保持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几乎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等。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含蓄幽默,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动物习语被大量作为喻体运用在英汉习语中, 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中西方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生存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动物习语尽管寓意有相似性,但内涵总有些迥异,有些动物习语在中英文中张冠李戴,有些貌似对等,实质意义却大相径庭,这是中英两种文化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因此,对中英文动物习语文化特色进行类比,并作恰当的处理,对跨文化交际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中英动物习语文化内涵作一比较。

二、同一动物名词文化内涵的相似性

英汉语中的很多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相近或相同,这与动物词汇的本质含义密切相关。例如:猪“pig”的生活习性 、环境决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认为猪是懒惰 、肮脏的动物,因而有关猪的词语都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汉语中“肥得像头猪”、“猪猡”、“猪头阿三”、“懒得像头猪”等粗话都是以猪为形象的。此外,成语猪朋狗友,泥猪瓦狗,猪卑狗险等以猪为例。其西方文化含义是贪吃、肮脏或粗野的人,因此常用以喻指贪心、脏乱、懒惰的人,也用以对警察的蔑称。但是,随着猪八戒在《西游记》中的出现,以“猪”字为开头的中国民间俚语,带有幽默玩笑的色彩。例如:猪八戒西天取经——三心二意、猪八戒进了女儿国——看花了眼、猪八戒相亲——怕露嘴脸、猪八戒掉进万花筒——丑态百出、猪八戒戴花——越多越丑、猪八戒背媳妇——舍得花力气、猪八戒想娶媳妇——一厢情愿。同样,在英文中也有与猪有关的英语俚语。例如:①Pigs might fly 无稽之谈;奇迹可能会发生;②This place is a pigsty. 这地方脏乱的跟猪圈一样;③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to make a pig's ear of something 把某事弄糟 ,as drunk as a sow烂醉如泥,as a hog on ice 举止笨拙,make a pig of oneself狼吞虎咽, to be a pig about对……贪得无厌,以上词汇也都含有明显的贬义。

三、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

不同的民族长期处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中,自然会对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在古埃及文化里,奶牛是神圣的象征;在阿拉伯文化里,骆驼是耐力 、力量的象征;在基督文化里 ,绵羊是驯服的象征;加拿大人民最喜欢beaver(海狸)辛勤爱劳动的品格,认为它是一种能通过改变环境来维持生存的“智慧而高贵”的动物。加拿大人认为,河狸的勤劳品德和改善环境的智慧,恰好折射出加拿大的民族品格,由此產生eager beaver(工作勤奋的人)。在中国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孺子牛”出自《左传·哀公六年》中记载的一个典故,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后来鲁迅《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在汉语里,中国人常用鼠来形容胆子小 ,说“胆小如鼠”,英语却用 “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兔)。而兔的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敏捷的象征 ,如“形如脱兔”;rabbit(兔)“兔”在中国人心中可谓形象复杂,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如“狡兔三窟”,形容人时则暗示“狡猾”之意。

虽然汉语中的“蟋蟀”和英语中的“cricket”同指一种鸣叫的昆虫,但用来作比喻时,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在中国文化里,蟋蟀能激起一种悲哀、凄凉、烦恼的感觉。如蟋蟀又称“促织”,如姜夔《齐天乐蟋蟀》:“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思念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国风·唐风·蟋蟀》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其中有“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感物伤时;“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秋夜诗》)南北朝的谢朓的这首诗开头就写秋夜的蟋蟀叫声表达了思人与悲秋之情。可见蟋蟀意象常用来表达悲秋之情。“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促织》)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秋天在秦州所作,夜间听闻蟋蟀哀婉的叫声从而感秋思乡和羁旅愁怀。而在英语文化中,特别是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蟋蟀大多给人带来宁静、舒适、欢快的感觉,它是个merry little cricket(愉快的小蛐蛐)。如有“as merry as a cricket”(像蟋蟀一样快活)表达式,出现在莎士比亚的名剧 《亨利四世》,随后英国人沿用至今。The Cricket in Times Squares,《时代广场的蟋蟀》的作者是美国的乔治·塞尔登,描述一只蟋蟀,来自康州乡下的蟋蟀柴斯特有着奇妙无比的鸣叫声,一只老鼠和一只猫咪不寻常友谊的故事,成为充满友爱与温情的经典之作。

四、结语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中英两国民族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不同,两种语言中的动物形象也有他们各自的风俗习惯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学习英汉动物词语时,注意动物习语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既相同又不同的文化内涵,正确使用动物词语,促进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李胜男.动物习语翻译综述[J].文化与探索,2017(15):263.

[2]马菁菁.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分析[J].职业教育,2018(10):30,43.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文化差异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