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疲劳概念的演化

2019-10-30 03:07王佩莹李昂洋窦广波
当代旅游 2019年4期
关键词:疲劳

王佩莹 李昂洋 窦广波

摘要:心理疲劳是现代社会的常见问题。以前人们普遍重视生理或者身体的疲劳,而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感觉到心理上的疲劳感。心理疲劳是一种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和工作任务的疲劳感,它会降低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幸福感。本文查阅了近一百年来关于疲劳概念的重要论述,从理论上对疲劳从生理疲劳演化至心理疲劳的概念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疲劳;心理疲劳;多维模型

一、疲劳的概念

种种研究表明,职业心理疲劳是一种自工业社会开始后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虽然如此,但由于人体的“黑匣子”理论,很难对人体疲劳机制的运行有精准的确定。研究人员在考虑人体疲劳及其影响时,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重要问题是他们认为疲劳是一种假设的蹲坐结构。作为一种结构,疲劳与一系列疲劳安全相关后果(性能)相关联的投机因素联系起来。疲劳是一种主观感受和生理、心理变化的过程,也与性能等安全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准确的疲劳操作定义尤为重要。

我们所说的疲劳是一种“疲倦”的感觉,这与人们的日常经验不谋而合。疲劳的结构是多维的,多方面的,包括主观、生理、心理等等表现方面,其本质是从醒来到睡眠的过渡。持续疲劳的后果是人体将被迫进入睡眠状态,疲劳是由主观的嗜睡感引起的。 疲劳的本质是人体性能的下降。

二、疲劳的模型

Vries, Michielsen和Heck(2003)认为疲劳的结构是单维的。他们向351名每周至少工作长达20小时的人发送了6份问卷(M = 35.3±9.06)。通过相关心理学专业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的使用,他们发现所有问卷都有一个共同的解决方案。通过对解决方案的分析与探讨,结论表明最合适的是总方差为44的单因素解决方案。许多研究发现疲劳是多方面的证据。美国心理研究学家铜鼓在大量的样本个体中进行多维疲劳量表测量提出了五种可能出现的维度:一般性疲劳、身体疲劳、精神疲劳、动机减少和活力水平下降。参与者包括正在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心理学学生和新入伍士兵。他们从验证性因子分析中得出,假设的五因子模型符合所有五个样本群体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两个交替的四因素情景也适用于数据。在第一交替模式中,正常疲劳和生理疲劳因子因为它们之间的高度相关性而被组合。在第二交替模式中,由于不能提供除四个因素之外的信息,因此正常疲劳得到了消除。

在非患者人群中,心理研究学家威勒也发现疲劳在本质上是多方面多维度的有力证据。他随机选择了273名在以色列工作的健康成年人,并向他们每个人发出了3份问卷。回收问卷后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了七个因素:嗜睡情况、严重程度、特定情况、心理评估、对休息或睡眠的反应、精神疲劳和身体疲劳。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在0.21和0.48之间,其中精神疲劳和身体疲劳之间以及严重程度和嗜睡情况之间的相关性为最高。研究结果表明,健康成年人群的疲劳确实是多维的。

总之,目前没有评估疲劳的“黄金标准”。但心理学界的专家们提出了多种支持一维和多维模型的证据。其中最可能的解释是这两种方案的反对意见源于心理测量方法不同的问题。

三、心理疲劳的概念及演化

心理疲劳的基本定义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和工作的活动,疲劳感这使得他们很难将精力专注于当下的目标,更容易受到无关刺激物的影响,从而导致生活效率的下降,更加加重疲劳感,形成恶性循环。可以肯定的是,心理疲劳的发生会对当前工作任务的进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心理疲劳的发生也存在个体上的差异。

Craig(2011)在一项关于影响疲劳形成,疲劳和焦虑易感性的心理因素的科学调查中发现,抑郁,自信水平降低,监管限制,缺乏社会勇气,社会适应不良和活力低下,思想负担重,焦虑和缺乏自信会导致能量自我消耗,大大减少完成当前任务的能量,并且容易疲劳。在疲劳状态下,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目前的工作任务无法按时完成。

特定人格特征的人们会增加抵制疲劳信号所引起的风险的机会。这些人格特质包括高度完美主义者,高度神经质和低外向性人。低外向性人不断增加在认知方面的努力,而努力和疲劳具有相关性,因此同时也有限降低了运动强度,还降低了精力和活力。 外向性的人格特性与积极的情感交流,行为活力是相关的,并且外向性被用来反映奖励的敏感性和多巴胺功能。当需要投入一个高水平的努力时,高度神经质的人们要比那些低神经质的小伙伴们表现得更好, 可能牺牲即时的娱乐或者幸福来换得最佳的工作表现。

参考文献:

[1]Arnau,R.C.,& Thompson,B.Second order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WAIS-III.Assessment,2000,7(3):237-246.

[2]Craig,A.,Tran,Y.,& Wijesuriya, N.(2011).Psych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river fatigue.Sleep,Sleepiness and Traffic Safety. NY:Nova Science Publishers,Inc.

[3]Henke Yarbro.Interventions for fatigue.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Care,1996,5(2):35-38.

[4]Kamzanova, A.,Kustubayeva,A.,& Matthews, G.Diagnostic monitoring of vigilance decrement using EEG workload indic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 Annual Meeting,2012,56(1):203-207.

[5]Lal,S. K. L.,& Craig, A.Driver Fatigue: Psychological 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ssessment. Psychophysiology,2002,39(3):313-321.

[6]大島正光.疲劳研究(第2版)[M].北京:同文书院,1979.

猜你喜欢
疲劳
日本人开始测量“疲劳”
日本人开始测量“疲劳”
日本人开始测量“疲劳”
基于有效缺口应力法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评价
BFRP和CFRP加固受弯混凝土界面疲劳性能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