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让孩子的学习更快乐
——以大班区域游戏“爱心银行”为例

2019-10-31 08:17陈春华江苏省泰兴市育红幼儿园
幼儿100 2019年27期
关键词:轩轩果汁爱心

文/陈春华 江苏省泰兴市育红幼儿园

随着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不断深入,“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已越来越彰显在我们的行动之中,班级活动区域也已越来越成为孩子们探究、体验、发现、交往的重要学习场所。作为教师,怎样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更好地去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并最大限度地追随孩子、支持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在大一班偶然出现的小银行里我们获得了比较深刻的启示。

游戏前的问题:

由于天气干燥,有一部分孩子们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问题——便秘,常常有家长来向老师倾诉孩子的痛苦。虽然幼儿园每天都有餐前水果,但是对于便秘的孩子来说水果摄入量还是不够。为了让孩子能够补充更多的水分和营养,大一班的老师和孩子们商量着开设了区域游戏“Coco茶饮店”。茶饮店由孩子们自己轮流当老板,带水果来园,榨果汁,进行买卖,从而让孩子们喝到新鲜的果汁。小老板们定出价格:每杯果汁8元钱。由此也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

问题一:买果汁的钱从哪里来呢?

赚钱!怎么赚?孩子们带着问题到家庭、社区进行了一次“人们是怎样赚钱的”调查。回到幼儿园后,他们又展开了讨论:在幼儿园里我们怎么赚钱?沐沐说:“我们打工赚钱!”航航说:“打扫卫生!”还有的孩子说:“做好人好事!”他们在七嘴八舌中讨论出以下一些赚钱的方法:到果汁店打工,工资8元钱;做卫生保洁员,工资5元;小报童,卖一份报纸2元钱;做幼儿园的餐前水果发放员,工资5元钱;到爱心医院做护理,得到工资5元。

问题二:赚来的钱放在哪里?

当然是存银行啦!于是一个小角落、一张小柜子、一块小牌子,大一班又新增了一个区域——“爱心小银行”。银行工作人员由孩子们自由选择担任。

问题三:银行怎样存钱取钱呢?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来到工商银行进行实地考察。在银行里,他们发现人们除了用银行卡,还有一些人拿着本子在柜台前进行交易。这种本子就是“存折”。回到教室后,孩子们再一次发起讨论,他们认为:银行卡很方便,可是看不见有多少钱,还是用存折比较好。于是孩子们拥有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本存折——育红爱心银行的存折。

问题四:存折到底怎样用?

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得出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存折使用规则:第一,存折由每个人自己保管。第二,存多少钱就在存折上加多少数目,取出来多少钱就在存折上减去多少数目,每天使用结束后等号后面的数目就是今天的存款余额,以此类推,每次存钱、取钱时接着上次余额进行加、减。第三,存折上的数目只能由银行工作人员进行记录,其他人不得私自在存折上加钱。

游戏中的学习:

有了钱,孩子们可以买果汁了。首先,他们要取钱。最初我们投放到银行里的仿真练功币只有面值1元、2元、3元、5元和10元的纸币。

镜头一:没有8元钱了,怎么办?

第一次取钱就遇到了问题。孩子们很有秩序地排着长队在银行取钱,取到钱就欢天喜地去买果汁。没过一会儿,队伍开始骚动,银行窗口挤满了人,工作人员凡凡满头大汗在呼喊:“老师,没有8块钱了,这些钱怎么办啊?”我走过去一看,原来他们只会使用1元钱纸币,需要8元钱就数8张,很快一元钱已全部用完,只剩下2元、5元。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让孩子们想想办法,现在只有这么多钱,怎样才能让每个人都取到8块钱。嘉逸掰着手指头,嘴巴里咕咕囔囔一会儿后,说“我有办法!2元+5元是7元,再拿1元就是8元钱。”我请他演示给大家看。嘉逸从钱柜里先拿出2元、5元、1元在桌子上排成一排,说:“看,8元钱!”经他启发,所有的孩子都发现了这个秘密:可以把1元、2元、5元组合起来啊!于是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把钱放在桌子上尝试进行各种组合排列,找出了8元钱的组合方式,并在游戏中进行零钱凑整的使用。

镜头二:学会“找零”。

“Coco茶饮店”里热火朝天,切水果的、榨果汁的孩子们配合默契,忙得不亦乐乎。顾客们手里拿着钱耐心地排队等待,轩轩老板数钱收钱,脸上笑开了花。我静静地站在一边准备“找茬”,因为经过几天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零钱不够的时候已经开始启用10元的纸币买8元的果汁,可是每一位老板都是直接收钱,从不找零。果然阳阳拿着10元买了一杯苹果汁,轩轩收取了10元钱正准备放入钱盒子里,我故意很大声地说:“咦?一杯苹果汁8元钱,可是阳阳给了10元钱呢!”轩轩拿着钱的手突然不动了,大家也被我这一声吸引过来,茶饮店一下子安静了下来,都盯着轩轩手里钱不吱声。

沉默了一会儿后,果果说:“是多了……”“多了几元?”我紧追着问。“2元!”天天大叫一声。“那这2元怎么办?”“要给他!”“谁给谁2元?”大家如梦初醒,纷纷说:“轩轩给果果2元钱。”我顺势告诉他们:“这就是找零!”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又进行了连续跟踪观察,及时为孩子们找零的情况提供帮助。逐渐地,孩子们有了“找零”的意识,掌握了“找零”的技能。

镜头三:银行资金短缺。

一段时间后,我观察到孩子们已经将以“元”为单位的钱用得非常熟练了,就在放学后悄悄地从银行取走了一小半的钱。第二天游戏时果然又出现了问题,孩子们跑过来焦急地说:“老师,银行的钱全部用完了,没有钱了,怎么办?”于是我拿出了一沓预先准备好的1角、2角、5角,淡淡地说:“没关系,我这里还有!”孩子们看着我手里的钱,面面相觑,觉得好为难:这是什么钱?怎么用?我告诉他们:“这是比1元钱更小单位的纸币,分别是1角、2角、5角,可以用一些方法合起来变成1元钱用。到底怎么变?晚上回家向爸爸、妈妈学习。”带着问题,孩子们回家咨询了爸爸妈妈。第二天,他们带着答案到幼儿园做了一次集体交流和分享,总结出以下结论:10个1角=1元钱;5个2角=1元;2个5角=1元。于是,1角、2角、5角纸币被正式投放到银行供孩子们继续使用。

镜头四:分工资。

“Coco茶饮店”的两位老板都是提前一周就预约的。做老板的两个孩子会和父母一起准备好水果带到幼儿园来,晨间活动时间老板会在全班挑选员工,组织开会,进行分工,安排洗、切、榨、卖、收钱、打扫卫生的岗位人员,做完所有的工作后,老板会给员工发工资。

一天,果汁店的两位老板铭萱和蓉蓉正在给5位员工发工资,7个人围成一圈。铭萱把所有的钱都拿在手上,一人一张发一圈后,再一人一张,这样依次轮流地发。所有的钱分配结束后,大家拿着钱和存折到银行存钱。可大家发现每人的工资都不一样。

原来,他们并没有按照钱的金额大小来发放工资,而是按照纸币的张数来分,他们得到的张数一样多,可是金额不一样,到铭萱手上的大部分都是1元钱,存钱的时候银行工作人员是按金额来计算的。怎么办?“重新分钱!”“怎样才能公平公正?”瀚杰说:“把一样多的钱放在一起再分啊!”

于是他们把存进银行的钱重新取出来。在瀚杰的指挥下,把相同的钱放在一起:1元一沓、2元一沓、5元一沓。然后先将1元每人一张平均分配,再取2元,每人一张发一圈,依次类推,大家获得了同样的报酬,皆大欢喜。

游戏后的思考:

一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区域游戏是能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在持续了一学期的“爱心银行”游戏里,我们得到了以下启发:

1.从幼儿的需要出发,让幼儿在游戏中“当家作主”。

“Coco茶饮店”的果汁都是现榨现卖、不兑水的原味果汁,非常好喝,满足孩子们的口感和身体的需要。“爱心银行”的设置是顺应游戏需要产生的,游戏规则也是孩子们经过集体讨论,共同遵守的。在这样的游戏环境里,孩子们自己做老板,洗水果、榨果汁、卖果汁、打扫卫生、清理器具,银行工作人员、顾客、果汁店老板、员工之间互相配合,主动交流,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学习小组,满足他们做“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角色。

2.加强区域间的联动,让幼儿的游戏行为具有意义。

孩子们到各个区域去工作赚钱,赚到的钱存到银行,再取钱买果汁,果汁店老板和员工把赚到的钱再存到银行……如此循环往复,一个小小的银行,一本小小的存折,玩转了班级所有的活动区。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里主动学习,提高了数学运算和钱币使用能力,尝试着多种形式的同伴交往,规划自己的存折,铸就了诚信的品质,学会了分享,懂得了爱。

3.教师观察适时介入,确保幼儿的游戏持续推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师的角色是这样定位的:“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爱心银行”游戏中,教师观察到孩子们将以“元”为单位的钱玩得非常熟练的时候,就悄悄藏起一半的钱,导致银行无法运转,从而引出以“角”为单位的钱币的使用和换算。当观察到孩子们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不能发现“找零”这个现实问题时,及时介入提出疑问,引发孩子们思考,如此推动学习向更深层次发展。

在历时三个月的小银行游戏中,教师始终是一个站在幕后的、忠实的服务者,为孩子们提供必须的钱币,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组织幼儿参观、讨论、调查,支持幼儿主动寻求答案,产生思维碰撞,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真正基于儿童的、追随儿童的、支持儿童的区域游戏,才能鼓励幼儿挑战自己,主动学习,幸福成长!

猜你喜欢
轩轩果汁爱心
金玉良言
不健康的果汁
解救轩轩
爱心树(下)
下次吃2点
榨果汁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失忆果汁
爱心
寻找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