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图表支架 增强逻辑思辨
——破解叙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迷局

2019-11-01 05:55
中学语文 2019年28期
关键词:沃德图表审题

朱 林

一、过分注重审题立意的写作教学现状

在如今的作文指导课与作文讲评课上,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占据着大量的时间,耗费着师生大量的精力。关于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从高一讲到高三的现象并不鲜见,可见教学效率较低。所费时间精力自不待言,所取得的效果却难言满意——不少学生经过多年训练依旧“偏题”。当然,“偏题”与人本身的发散性思维和学生能力有关。但过分注重审题立意的作文教学已然挤占了正常的写作课程时间的现状不容忽视。

高考作文评分“扁平化”现象严重,即“学生作文分数集中在一定的区间,分数相差不大”。以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为例,“三类卷、四类卷学生的作文占了大多数。2015年江苏有37 万多名学生参加高考,85% 以上的学生作文得分接近”。也就是说,只要不“偏题”,那么学生就能在作文中得一个接近的分数,所以作文“防偏题”成了写作教学的重心,乃至成为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这种对审题立意的过分重视成了语文教师的一种集体意识,甚至是“集体无意识”。

把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既有高考作文的“指挥棒”作用,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带有阅读性质的材料作文题目,具备偏重于精讲的特质。“在我国,一般教师面对写作教学的通常表现是:不敢教、不会教,于是不去教。”而审题立意正与教师比较拿手的单篇阅读教学类似,所以审题立意方面的“作文指导”也就逐渐挤压甚至取代了真正的写作教学。

在高考作文中,材料作文仍旧是作文题目的主要呈现方式,教学中师生关注审题立意,而其中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又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实际上是从一则叙事材料中申发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那么怎样由一则事件申发出观点和主张呢?一则完整的叙事应该包含行为主体、事件本身及前因后果,我们对事件各个阶段、不同角度的不同感受、议论、评价正是申发出观点的起始点。而当我们感受、议论、评价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在感知、分析、表达什么呢?我们总会涉及这件事的运行基础,如果我们说某人见解深刻独到,也就是说他发现了事件运行的原则或根本规律。而深刻性的写作正是对该原则或根本规律发表思辨性的看法和评议。据此,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既要把握完整的事件,还要追根溯源,发现事件运行的原则或规律,并发表自己思辨性的观点。

学生之所以不能快速准确的审题立意,主要是因为缺乏或不能熟练使用有效的工具支架,或缺乏相关能力。我们引入图表支架审题立意就是为了给予学生一种工具方法,以达到快速准确审题立意的目的,让师生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如何写作”这个根本问题上。对于叙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一言以蔽之,教师要提供思维工具,并训练其相应的能力。

二、图表支架与例证演示

学生首先要判断作文材料是否属于叙事类。一般说来,只要是材料以讲述一则事件为主,那么这则材料就属于叙事类作文材料,包括寓言类与时事类作文材料。当然,任务驱动型类作文有其特殊要求,注重就事论事,在写作时有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此处不赘述。对于学生来说,这类判断难度并不大。一旦确定了作文材料属于叙事类,学生即可引入下面图表支架帮助审题立意。

叙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图表支架(①-④表示填写步骤)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2018年全国卷Ⅱ)

带着工具面对写作任务将带给学生一定的信心,学生将按照步骤完成审题立意任务,确定“写什么”的大致方向。该图表将按顺序四个步骤逐一完成,下面我们结合例1 演示说明。

该图表首先需要填写的是“核心事件”,在叙写的时候,“核心事件”可以简要概括为“谁(不一定指‘人’)干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填写时应把握住行为主体与事件本身。例1 的“核心事件”可归纳如下:“沃德指出更应该注意对战机弹痕较少部位的防护,事实证明沃德正确。”我们强调“核心”主要是让学生具备从整体把握材料的意识,不可从材料的枝节入手,要与材料提供的情境或条件相吻合。教育部考试中心赵静宇认为,材料作文“应当对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和偏离题意进行区分。”符合题意指的是“角度来自材料,无论是从整体获得还是部分获得、来自显性内容还是隐性含意,都应该与材料提供的情境或条件相吻合,角度不可有任何违背材料提供的信息之处,包括细节的违背。”

这一步解决的是对叙事材料的事实把握,需要的相应能力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找到行为主体、事件的发展经过及事件结果。需要的相关能力是分析、归纳、概括等阅读能力。

其次需要填写的是“核心原因”。“核心原因”指的是对事件主体的行为和结果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与探究,即追根溯源。该原因既可能出现在材料中,也可能需要学生去自己回溯、追问。我们强调“核心原因”之“核心”,并不是说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唯一的,由于各人的认知与理解不同,对事件的观察角度不同,对事件原因判断也应该是不一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追溯的原因应该是主要的,与材料提供的情境或条件相吻合的。如例1 的核心原因,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认识:1.沃德拥有发现问题的智慧,而智慧来自其统计学的专业素养;2.沃德跳出思维惯性,用逆向思维挖掘表象背后的真相;3.沃德坚持自己独立见解,“力排众议”;4.沃德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等等。学生只需填入自己认识到的最“核心”的原因即可。在试卷讲评课中和参考答案上,教师往往介绍、呈现多种审题立意角度,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实际上只需要一种角度即可。多了反而扰乱其思维,使其无从下手。我们认为,过多发散,不如紧扣材料。

这一步追根溯源,学生要探究事件发生的原因。这是对事件背后的规律性、起因性前提的追问,需要的相关能力是分析、推导、揣度、辨别等思维能力。为了降低题目难度,现在的作文材料中往往已经给出了一些可能的原因,学生只需要辨别、选择即可。

前两步属于审题,第三步则属于由审题向立意过渡,由具体的事件向事件背后的一般性原则过渡。第三步需要运用逻辑学中的“三段论”推理法对论证结构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由已知的结论(核心事件)和一个已知的直言命题(小前提,核心原因)推出另外一个未知的直言命题(大前提)。大前提是事物运行的普遍原则和规律,是关于一般性原则的。作文立意避免肤浅,力求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叩问追寻大前提正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例1的“大前提”可以通过演绎推理得出“坚持独立见解能取得成功”。

这一步至关重要,也是难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三段论”这种必要的简单的逻辑知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也作出了相关要求。这种简单的逻辑演绎方法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并不会太难,且在数学课上学生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教师要介绍,并做一些语文学科范围内的演练。学生通过已知命题推导出大前提,除了需要掌握逻辑演绎方法,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推导、演绎的能力。

最后一步,主要目的是明确思辨点,并从思辨点得出具备思辨价值的具体立意角度。思辨点就是对“大前提”展开的辨别、分析、判断、衡量、质疑、反省、包容等思辨性活动而形成的某个问题。思辨点是思维的引爆点,而不是最终点,应该是百花齐放、各有特色的。学生可以以辨证的方式看待,也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环境看待,还可以评价其意义与价值,不一而足。学生由此申发出经过深层思维活动的观点。

此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经过思维活动得出的立意角度需要反观材料检查,再次审视是否与材料提供的情境和条件吻合。在思辨性活动中得出观点,有两个方面的参照坐标值得重视:第一,理解出题人的出题意图;第二,立意要有现实针对性。出题意图可大体上理解为作文材料中的偏向性,如例1,“力排众议”“事实证明”等表述揭示了出题人对沃德主要持肯定态度,所以在选择立意时,可主要肯定其坚持独立见解的价值,同时结合具体的背景与事例,展开思辨性写作。高考作文写作的现实针对性也是立意时的重要参照坐标,“站在时代高度思考,把握时代涌动的脉搏,回答这个时代应该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文章应算‘意高’”。作文材料是一定时空背景的产物,必定有其现实价值。这则材料离不开当今社会对创新思维、独立见解的呼吁,据此可立意为“坚持独立见解值得肯定”云云。

根据以上四个步骤填写的例1 图表如下:

三、方法检验与配套能力

科学的方法应该是经得起检验的,在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中引入图表支架和逻辑思辨亦如是。审题立意的方法除了科学有效,还需要简单、易学,便于掌握。下面我们将用不同的作文材料来进一步说明。

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 分)

某书店开启24 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2017年山东卷)

如果学生认识的“核心原因”不一,则会有不同的立意角度。以上作文材料,可借助图表支架、思辨点形成两种不同的立意角度:

其一:

其二:

例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某报社曾了解到,华为创立之初,曾流行一句口号:“华为不需要科学家,华为需要工程商人。”记者就此采访华为某高层领导,领导回答:“沙漠里是不能种郁金香的,但是改造完的沙漠土壤,是可以种植的。库布齐、塞罕坝、以色列不也是遍地绿茵吗?”他说:“当年,华为是急着解决饭碗问题,顾不及科学家的长远目标。……今天我们已经度过饥荒时期了,有些领域也走到行业前头了,我们要长远一点看未来,我们不仅需要工程商人、职员、操作类员工……也需要科学家,而且还需要思想家。”

要求: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某校高二期中考试作文题)

例3 的材料比较复杂,首先形式上是以采访对话的方式来呈现事件、阐述原因的,并且中间还穿插着比喻的方式来说明道理。在写作中,有部分学生就被材料扰乱了思维,因看到材料里面讲到改造沙漠种植郁金香,所以立意的时候选择了环境保护的角度。该则材料考验着学生的阅读能力。

只要学生能判断该材料在讲诉一个事件,那么就可以采用图表支架。由于对“核心原因”的认识、理解不同,我们最终可以得出不同的立意:①因时而变,与时俱进;②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指导思想;③长远看未来,发展中求变化;④智者因时而变;⑤与时俱进,发展自我;⑥仰望星空,追求卓越;等等。

初次教学该方法可能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图表可以把学生审题立意过程、思维过程直观化,教师可通过图表快速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以此组织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提升。

任何方法都需要一定数量的练习,只有练习才能真正内化为能力。学生可以直接多次练习叙事类材料作文题目。但练习相关题目是不是就一定能快速、准确的立意呢?我们认为学生能最终准确审题立意还需要相关的配套能力。我们把完成各个步骤所需的能力梳理成表,下表将比较直观地呈现完成图表所需的能力。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成功审题立意,在逻辑知识上有要求,但主要还是考验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掌握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不仅仅要加强作文题目的练习,还要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思维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相关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面对具体的各项能力,教师也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组织教学。

猜你喜欢
沃德图表审题
沃德158”“沃德188”肉鸡新品种在京发布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克罗地亚沃德年高跟鞋赛跑比赛
“三招”学会审题
2009-2018沃德十佳发动机十年盘点
缜密审题,准确建模,学以致用
七分审题三分做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