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建构

2019-11-01 07:51罗瑾
商情 2019年41期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建构新课标

【摘要】公共心理学课程作为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目前师范生心理学课程存在体系不够完整,系统性缺乏,内容拼凑、功能不清等问题。本文基于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2015年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政策的正式实施,重新建构以基础心理学为基础,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加大服务社区的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之间的契合,为探索合格师范生的培养寻找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新课标 高等师范院校 公共心理学课程 建构

当前中小学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薄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淡化,繁重的教学任务、升学压力和生活重负带来的心理问题长期无法得到释放和解决,势必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心理。而高师公共心理学所开设的课程体系不够完整,系统性缺乏,内容拼凑、功能不清、实操环节被忽视;加之师范生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政策的发布,学生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等问题,我们再谈高师大学生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随着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我国的师范教育以逐步向教师教育过渡与转变,要求师范专业的本科院校必须转变培养教师的理念和模式。而随后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政策的正式实施,即师范教育本科生不再是毕业就拥有教师资格证。因此,完善的心理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师范生教师资格证的顺利获得。

问题二:师范生心理学课程性质属公共课性质,这一课程定位容易将教师专业性发展所需的课程等同于计算机、大学语文和外语等通识课程,弱化了教育理论课程在师范生课程中的地位和专业性。

问题三:师范生心理学课程存在的许多问题是与心理学课程体系的构成有关。多数师范院校的心理学课程内容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主体,加入一些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另一种则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体,加入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第一种模式来看,师范生学习心理学课程的目的首先是指向自我,其次指向职业发展的需要。他们渴望学到的心理学知识主要是对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描述。而教师教育类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类课程是“儿童发展”,美国对未来师范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中位列第一位的也是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才吻合未来教师职业的需要。因此,以普通心理学为主体的课程模式,无法有针对性地提供师范生未来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从而形成“心理学无用”的感受。后一种以教育心理学为主体的模式,表面看来非常符合教师职业的需要,但从国内外教育心理学教材来看,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上,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仍然需要以儿童发展心理學为基础。因此既缺乏必要的普通心理学基础,又缺乏足够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那么从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看,此模式被科任教师和师范生普遍反映为心理学内容枯燥与无用。

问题四:师范生心理学课程还存在课程设置与国考时间的冲突、课程开设顺序不合理等问题。比如,大多师范院校的心理学课程设置是:大三开始开设教师资格证相关课程,而学生大多在开设课程前或同时就在备战教师资格证考试,导致学生上课无心听讲,而只专注于自购的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而先开教育心理学(涵盖普通心理学),后开教育学的逻辑顺序不当,结果是教育心理学中涉及的教育学知识,学生无法理解,造成教师授课的困扰。

问题五:大中小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以及自我心理成长的需要,因此在心理学课程体系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似乎是非常合理。但是内容安排有较明显的拼凑痕迹。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往往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章讲授,但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因课时有限而简单讲授或不讲或由学生自学。既不能有效解决师范生的心理问题,满足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更谈不上服务于未来职业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

问题六:师范生的心理学课程多为课堂讲授形式,很少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区(包括中小学)。教学见习点难寻,实践教学课时少,甚至为零。不能及时将所学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二、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建构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该如何重新定位?师范院校需要培养怎样的专业化教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又该如何构建,以满足师范生和未来所从事职业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呢?为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高师心理学课程从教师教育功能入手重新构建,以制定相应的心理学课程培养目标,依据最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完善的心理学课程体系,分团队合作完成课程对应的内容,探索与目标最为匹配的课程实施模式,是高师心理学课程组需要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和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心理学课程体系和设置应做以下重构:

(一)重新建构的公关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

课程体系包含 “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五门课程。各课程开设顺序与课时分配:第一学年第二学期面向所有师范生开设“心理学基础”,即《普通心理学》(36学时)。第二学年第一学期针对各专业分别开设“儿童发展心理学”(36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12学时)。第二学期开设《教育学》(36课时:理论24学时,实践12学时)和《教育心理学》(36学时:理论28学时,课堂管理实践8学时)。第三学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6课时:理论24学时,实践12学时)

(二)重新建构的公关心理学课程体系的特点

1、从内容组成来看,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更能针对专业对象的特点

首先,针对师范生所报考的资格证类别开设“儿童发展心理学”。比如,为学前教师专业方向学生开设《学前心理学》,为小学教师专业方向的学生開设《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为中学教师专业方向的师范生开设《中学生心理学》,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未来职业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同时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体现教学的实用性。

其次,实际教学中,“儿童心理学”可采用两种模式组织内容,一是以年龄为线索,介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认知和社会性三个方面的发展特征;二是以模块为线索,介绍不同的模块随儿童年龄的发展呈现出何种特征。两种模块各有利弊,本课程中的“儿童发展”,将两种模块结合起来,采取以模块为线索,在每个模块中以年龄为线索,介绍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该模块呈现的特点。同时,对于不同专业师范生着重介绍该专业面向的儿童阶段。如记忆模块,依次讲解婴幼儿记忆、小学儿童记忆、中学生记忆特点等。既能让学生形成儿童发展的整体知识,又能让师范生对某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深入、全面的理解。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分专题讲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既能满足师范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又能适应未来职业对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要求。

2、从课程实施模式来看,形成心理学课程体系与后续课程的有效关联,以促进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和可操作性

首先,面向所有师范生开设“心理学基础”,即《普通心理学》,目的在于打好后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其次,在紧接着开设的“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可通过大量事例讲述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特征,结合心理特征的理论阐述其在教学设计、班级管理等方面的运用,并通过见习等实践教学深化对未来职业对象心理特点的了解,实现心理学课程与后续课程的有效结合。

第三,在以上基础上,开设《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其中《教育学》课程与《学科教学法》课程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加强技能培训,重视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做好在校知识水平、能力与与未来顺利从教的有效衔接。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进幼儿园、中小学课堂,指导学生理解课堂设计的心理学原理,并认真撰写和分析课堂观察报告,使学生感受心理学课程在实践中的实用性,从而打消心理学理论课程的抽象化、枯燥和无用的错误印象,培养学生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兴趣。

总之,课程设置一直以来是中外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非常重视和不断探索的课题,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也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建构中得以完善,希望我们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重新构建,消除师范生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负面印象,帮助师范生正确认知自我、完善自我、健康自我,了解未来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正确认识学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掌握完整实用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和内容,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生,胜任未来所从事的职业。

参考文献:

[1]赵卫菊.高等教育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98-100.

[2]高峰.关于师范公共心理学课程优化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89-190.

[3]周舟.师范本科心理学课程的改革与建构[J].教育观察,2016(4):5-7.

作者简介:罗瑾,西安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高等师范院校建构新课标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建构游戏玩不够
实验教学在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提升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效率研究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