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和发挥企业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9-11-01 07:51赵子涵
商情 2019年41期
关键词:科技国家企业

【摘要】21世纪科技经济时代,我国必须彻底改变不重视科技发展的国民意识,真正树立科技创新理念,在继续发挥“国家队”在科技尤发展中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觉醒、认识企业在科技发展中的责任意识和作用,尤其是认可私企对科技发展的巨大潜力。

【关键词】企业 科技发展 地位和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科技正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切实强化科技推动和引领成为国际共识和推动各国发展的抓手。那么,我国目前应该怎样做才能应对世界激烈的科技竞争,并推动我国实现科技创新飞跃式发展和后续力量持续涌流呢?答案就在于要实现国家的科技意识觉醒,认识和充分发挥科技发展“新力量”——企业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形成我国科技创新合力新的“增长点”,达成挖掘科技发展“新力量”,推动科技创新“新飞跃”的良好态势。

一、觉醒并充分认识企业在推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长期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很多,最致命的根源在于中国人长期对自然科学和科技力量的“无视”或“忽视”。尽管中国曾经有四大发明这样辉煌的科技成就,却无法否认中国人长期“慢待”自然科学和科技发展的事实。举国上下、历经千年莫不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中,从诸子百家到董仲舒“独尊儒术”乃至宋明理学,上至君王治国理政,中至思想理论、社会教育,下至市井民风、个人诉求,莫不把忠君报国、克己复礼、天人合一、德治至上、修身养性奉为圭臬,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追求。早在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后兴起于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科技被中国人长期忽视甚至无视,即使在汉唐盛世、宋代繁华、康乾盛世,中国的社会的主流中都难觅自然科学和科技发展的“踪影”。即使同期出现了不少科技著作和成果,也仅限于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结果及社会个人的爱好和探索,绝少有国家科学队伍的概念。中国教育数千年几乎没有自然科学教育。孩子小从“三字经”到成人的“四书五经”莫不限于文史德政教育,国家人才选拔只有“文举”、“武举”,科学人才培养几乎为零,人才选拔更无从说起。所以,中国鸦片战争的失败与其说是被西方打败的,不如说是被近现代科学技术打败的。虽然失败中让中国人从洋务运动中开始引进西学,开始对科学认识的萌芽。但随后百年的内忧外患和战乱,中华民族无暇顾及发展科技。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才有机会着手认识和发展科技。1954年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工业化和现代化,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工业、农业、交通、国防现代化的观点。1964年12,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可惜因种种社会和政治因素,包括十年文革动乱,中国发展科技又错失近30年,1978年改革开放,才真正开始中国发展科技的春天。所以,中國在发展科技上需要“觉醒”,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中华民族对科技的长期无视或忽视,因此当代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飞跃发展,必须在观念深处甚至是“民族基因”上真正觉醒,真正实现对科学技术的全面觉醒和对企业的科技推动的责任和作用的“觉醒”,这种觉醒至少包括三层含义:

1、科技意识的“觉醒”和“植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说明人类社会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不可避免会发生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科学和科技从中应运而生。所以,对科学的意识和认识会发生在所有国家和民族之中。只不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科技意识萌发的时间、表现、程度各不相同。必须承认,近现代以来,西方在科技意识、科技实践和科技成果一直走在了中国人的前面。并充分享受到科技成果带来的益处和当今的国际地位。对于我国来说,当今知识和信息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人类竞争的制高点。我国要想富强,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科技意识上彻底“苏醒”,补上克服科技意识淡漠这一课。并真正从思想上重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并把发展科技作为关键植根于民族基因之中。

2、国家科技发展主体力量认知的“觉醒”

我国对科技发展重要性的理性认知本来就晚于西方,尤其是在国家整体发展科技上更晚了西方几个世纪。所以,在国家发展科技依靠谁从一开始就不完全清楚。加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建设上模仿前苏联,所以,在发展科技依靠力量上也模仿前苏联,主要依靠“国家队”,依靠科研院所、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办大事既成了我们发展科技上的优势,也成了我们发展科技的短板:就是国家发展科技的力量挖掘严重不足,科研范围狭窄。国家发展科技的全部力量不能充分调动。加上计划经济模式,排除了个人和其他外部力量参与国家科技发展的可能,尤其忽视了国企之外其他企业和个人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可能。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有极大改观。但仍然没有把非国营企业、民间团体、甚至个人的力量和资金都吸引到发展国家科技的总力量中来,没有使整个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并发挥合力作用。

3、企业发展科技的责任意识的觉醒

基于传统,长期以来,科研主力是国家队的科研院、校、所,企业,尤其是国营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在发展科技中的作用多被无视、忽视,形成了国家科技不依靠企业,企业自身也不重视科研投入,不重视科研开发。企业内部的技术部门显形同虚设。绝大多数企业所需技术与产品严重依赖伸手向国家要或花钱外购,就连联想和中兴这样的品牌大企业至今还没有彻底改变依赖外方技术和产品的习惯,将自己的命运捏在别人手中。其他中企就可想而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企的表现可圈可点。比如美国高通、微软、波音等,高通几乎掌握了美国乃至世界主要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30%。三星手握韩国40%以上的核心产品与技术。中国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依靠“国家队”,外国参与国际竞争多数依赖企业。所以中国企业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必须“觉醒”,发展科技不仅是国家的事情,也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与责任,更是企业竞争力和持久力的体现。何况企业进行科研创新拥有独特的优势。一是企业深处市场和生产前沿,对产品和科技发展信息灵通,具有信息优势。二是企业对社会产品与科技需求了如指掌产,产品开发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避免了盲从和浪费。企业具有目标优势。三是无论是产品还是技术开发,一旦转化为产品,给企业带来就是直接的真金白银,企业具有动力优势。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既有进行科技 创新的优势,更有产品和科技开发的责任,尤其是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开发和掌握核心技术更是企业生存和致胜的法宝。可喜的是中国企业正在朝着自主研发的方向发展,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华为,由于拥有自身的专利技术,华为不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拥有了一定的行业和市场话语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充分认识企业在推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科技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扑面而来,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的高度,和世界资本主义垄断发展相适应,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中的行业垄断企业在国家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适应形势发展,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发挥企业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实际范围来看,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高科技企业日益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主力。

1、中小企业是美国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主力

美国联邦中小企业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简称SBA)成立1958年,是美国联邦政府专门设立的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援助、政府采购、紧急救助、市场开拓(特别是国际市场)等全方位、专业化的创新服务机构。也是作为统一宏观管理部门,既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还对参与的政府部门进行监督和分析,促進了整套管理体系的良性发展。SBA先后推出了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Program,SBIR)和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mall Business Technology Transfer

Program,STTR),曾支持了Microsoft、Intel等许多国际知名企业,促进了美国在前沿学科的领先地位,成为全世界纷纷效仿的成功典范。SBA还推出了SBIR计划,该计划是一项竞争性的政府专项计划,目的在于鼓励本土中小企业参与具有商业化市场前景的政府研究和开发项目。据SBA的调查,20世纪对美国和世界有过巨大贡献的65项发明和创造,发现它们全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从飞机、计算机到复印机、圆珠笔等,无所不包。由此得出结论:美国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主力是企业,特别是正在创业的中、小企业。

2、企业是日本科研开发的主力军

日本是典型的市场科技发展机制,市场竞争推动科技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行产、学、官合作的科研开发体制。强调合作,但突出民间企业的主体地位,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职员则服务于民间企业。决定了日本企业成为科研开发的主力。无论是科研投资、科研人员队伍,企业都担当了主角。譬如,在日本80%以上的科研投资来自于民间企业。科研人员63%以上在民间企业之中。政府投资每年增长0.1%,而企业投资研发每年超过了10%

3、德国中小企业占据主体地位

事实上,德国中小企业已经健康快速成长了60多年。二战以后,数以万计的德国家庭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正是这些规模不大的家庭式小企业,开创了德国制造的新时代,成为了德国奇迹的重要缔造者。上世纪70年代,在世界各国大企业的经营状况纷纷不景气的时候,德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德国中小企业更是如鱼得水,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当今世界中小企业的领跑者。截止到 2011年,德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 99.5%,解决了全国 62.7%的就业人口,贡献了全国

53.9%的产品附加值。德国企业成为科技发展的主力军。

三、必须确立企业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推动科技发展的巨大作用

当今中国,创新驱动虽然作为国策已经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认中国科技目前表现为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态势,需要我们科学应对。

首先,由于传统原因,使得中国创新面临挑战。其一传统科研主体依然没变,优劣影响互现。这就是中国的创新发展模式还是依赖各科研院、所、校的国家队,一方面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科研力量单一和研究范围局限的劣势同样存在。其二就是科研成果数量剧增但质量堪忧,尤其是成果转化效率偏低。其三创新的责任意识堪忧,仍然把创新视为政府责任,企业研发的责任和投入依然欠缺。其四,欧美等国家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对中国创新发展的不利局面依然没有根本改观。

其次,央企已成国家科技创新主力军。有关数据表明,全国企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占到77%,而央企研发投入又超过了全国研发投入总额的四分之一。在国家科技奖励中,央企获得科技奖项占获奖总数的1/3以上。央企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具体表现为:其一,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等成果。其二一大批具有前瞻性、突破性的科技创新引领了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如港珠澳大桥、“蓝鲸1号”深海钻井平台、北斗系统等正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向产业链的高端的转移。其三是一大批“双创”平台带动了社会创新。央企已搭建诸如工业互联网,航天云网等各类“双创”平台500多个,如此带动了社会就业超过600万人。其四是央企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骨干力量。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6年底,央企拥有科技工作人员156.6万人,两院院士226名,工程院院士189人,占全国的22.8%。科技投入不断增长。2016年,央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近4000亿元,同比增长3.93%,相当于全国研发经费的25.4%。研发经费占营业总收入比2015年提高0.02个百分点。五年来央企研发经费累计投入1.7万亿元,相当于全国研发经费的1/4;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营业总收入比重)约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8倍。拥有国内外研发机构总计3100多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630个;2012-2016年央企累积有效专利48万余项;央企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占到了获奖总数的1/3,在特等奖和一等奖占比更高。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共计424项,约占同类奖项总数的1/3,其中获得全部14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的12项。

再次,私企对国家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急需重视和鼓励。私企是我国市场经济中成长起来的一支生力军,最初是作为国营经济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无论是在贸易、生产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技术和应用领域作用突出。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暂露头角,特别是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之后,发达国家在先进科技方面对中国企业的刻意打压、歧视、封锁甚至欺辱,反促中国企业科技研发与掌握核心技术的意识觉醒,中国企业尤其是私企进步很快,科技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动力极大增强。格力掌门人董明珠将“掌握核心科技”作为格力公司的品牌宣传口号。而科技创新意识最强、表现最突出的还当数华为。近10年华为总计投入科研资金达4000亿元,研发投入超过苹果。据2019年《华为创新与知识产权白皮书》,截至2018年底,华为累计获得授权专利8.78万项。其中1,11万项是美国专利。目前华为已经投资20亿美元研发5G。华为有1.5万人从事基础研究,还有6万多产品研发人员。以强大的科技实力在2019年中美贸易战以及抗击美国对华为的专项打击中表现抢眼。显然中国企业已经走上了以科技促发展的快车道。

四、对策与举措

基于以上的分析,综合国内外经验教训,目前推进中国创新,必须做好以下三点成为当务之急。

(1)真正树立全民的科技意识,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民族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切实落实科技推动,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尤其是要激发企业自主科研的责任意识和行为担当。

(2)改变国家、央企作为科技创新主力的陈旧观念,真正树立企业(包括央企、民企、其他服从国家政策的各种企业)在国家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力军作用,适应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提出的挑战和机遇。。

(3)深化改革,出台并落实有力措施,打造适宜环境,形成分工、合作,相得益彰,相互支持,铸就合力,发挥综合效能,根本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持续发展和永续发展。具体说就是做到:其一,在继续保持科研“国家队(科研院所、央企)”主导的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企业、社会力量乃至个人投入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形成发展科技的全国力量统一体,最大限度地团结、调动和发挥国家发展科技的一切积极力量,为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式发展和永续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相互配合,优劣互补,分工协作,实现科研发展整体化和效益最大化。比如,继续发挥国家队(科研院所、央企)主导优势的基础上,要进行科研分工,并做好协调与合作,以追求效益。国家队科研力量要主要针对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科学研究。非国家队的科研力量可以发挥自身船小好调头的要求,重点投入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发挥力量综合优势,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科技巨大进步和永续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

当今中国,科技创新已成为支撑国家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力量和锐利武器,扮演着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发动机的角色。中国的科技成就举世瞩目,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就是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力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发展方向,建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当不负众望,激流勇担,把推动科技发展作为企业责任和必要担当,大力投入,积极研发和掌握核心科技,以便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德国科技发展轨迹及创新战略》.http://www.ctoutiao.com/675571.html.

[2]李善同,刘勇.德国中小企业基本情况及扶持政策[J].科学决策,2006(09).

[3]刘孟飞.美国、德国和日本担保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财务与金融,2013(4).

[4]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http://www.most.gov.cn/kjgh/kjghzcq/.

作者简介:赵子涵(1995.5.1——)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工程大学行政系,破解社会管理与经济、技術发展的相互制约为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科技国家企业
2018上海企业100强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