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研究生就业困境与突围

2019-11-04 07:12蔡寒菁陈晓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研究生

蔡寒菁 陈晓梅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面临自身的准备不足与外部就业竞争激烈的就业窘境。基于调研数据分析与学历层次比较,研究生就业普遍存在专业领域纵深发展所导致的就业选择面狭窄、学习成本高投入及就业期望值过高、社会资源指向性及就业依赖性过强的三重危险,以及就业信息欠透明与就业机制不健全的现实困难。同时,硕士生就业在性别上、博士就业在学术成果比较上见分晓、显差距。化解研究生就业难困境,一方面在于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在于优化就业环境。这需要从研究生、学校与社会三个层面合力构建一体化的求职支持体系。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特点;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9-0007-03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潮流下,研究生办学规模扩张明显。根据教育部近年公布的《分单位研究生招生计划》数据,招生总量不断增长,尤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大幅扩大。由此,伴随着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研究生就业市场中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研究生就业优势逐渐模糊甚至丧失。为探讨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及就业质量的策略,有必要调研并深入了解研究生职业规划及就业准备的真实状况,推动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

一、基于调研数据分析的研究生就业

笔者于2016年1-5月调查了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分别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等7所高校)的1 000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主要内容为研究生求职特点、服务需求及政策建议。共发出问卷1 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 123份,回收率为93.58%,其中有效问卷1 029份,有效率为85.75%。受访男生495人,女生534人,男、女生比例均衡(分别为48.1%、51.9%)。受访博士生占比3.98%,硕士生占比93.39%。同时,深入访谈部分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和毕业博士生、硕士生,以补充基于调研数据的量化研究在质上的不足。

从问卷的结果分析来看,研究生的求职意向、就业影响因素、求职准备状况以及自身竞争力都具有明显特征,与本科生相比,不仅是年龄上的差距,而且存在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研究生的期望:学业是就业铺垫

对于读研与就业的关联性调查,研究生主要有三种理解:第一,读研是探索和明确职业方向的过程(43.63%);第二,读研也是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夯实职业发展基础的过程(30.3%);第三,读研是推迟就业,暂时缓解压力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过程(14.09%)。仅10.5%的受访研究生认为,读研是从事学术发展和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

2.研究生的规划:职业定位欠充分

关于职业发展方向问题,78.43%有明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其中66.38%认为职业发展与攻读专业相关,12.05%希望转行发展,21.57%抱着随机或顺其自然的心态。对于单位性质,研究生最青睐事业单位(46.2%),其次是企业:外企(18.5%)、民企(16.8%),自主创业(12.6%),最后是公务员单位(5.9%)。关于职业前景的了解,29.06%认真研究过行业发展形势,59.86%粗略了解过行业发展形势。

3.研究生的评估:客观现实且保守

与本科生进行比较,只有25.85%认为比本科生有优势。研究生普遍认同的是“学历优势”(76.68%)、“专业知识”(74.05%)、“科研意识或者问题意识”(73.86%)、“提案能力或者解决问题能力”(54.32%)四项,而对“人脉资源”(43.44%)、“实践经验”(39.36%)、“创新能力”(28.77%)三项认可度低。同时,研究生认为自身具有“用工成本高”(64.82%)、“眼高手低”(56.46%)两项劣势,而对“实践经验不足”(43.93%)、“可塑性不强”(25.17%)两项认可度低。这说明研究生对自身的认识比较客观、清晰,但自信心不足。

4.研究生的准备:无暇或难以顾及

有79.4%基本了解或非常了解目标岗位的技能要求及特点,大部分研究生具有理性思考和分析形势的能力。但只有22.74%为自己制定生涯规划且认真执行,42.66%制定了规划却未能执行,34.59%未制定且认为没有必要或思想模糊。对职业发展规划等通用知识的学习及求职技能的提升,研究生投入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仅有8.75%注重参加与职业发展相关的教育讲座,7.77%参加求职技能提升辅导培训。通过访谈,了解到大部分研究生科研时间安排较紧,且素养提升类型的讲座和培训属于非科研,不大可能得到导师支持。

5.研究生的需求:全面发展的需求

大部分研究生(89.8%)认为学校有必要对其进行专业的求职指导,92.9%认为研究生必须参加各类活动来提升就业通用技能。调查研究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途径选择倾向及对学校提供相关服务的诉求,结果显示(如表1、表2):第一,研究生對就业竞争力的主要构成因素有清晰的认识,意识到专业实习、外语能力、结识人脉、岗位锻炼这四项是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对就业竞争力帮助最大,而其他途径是综合素质的积累或间接相关。第二,研究生对学校提供就业专业的需求是全面的。无论从投资型(长期储备相关)的职业素养提升,还是从应景型(短期迫切需要)的职业规划辅导和求职技巧提升,需求程度均较高。

二、基于学历层次比较的研究生就业

1.专业领域交集越大与就业选择面越窄的现实

研究生的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侧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在培养上突出专业性,着重发展解决专业领域现实问题及探索学术前沿问题的能力。所以,其就业要主要体现服务专业的价值。就业与专业对口情况,博士明显高于硕士,硕士高于本科。

2.学习成本高投入及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危险

研究生是高于本科生的人力资源,在学习精力、时间、经费等方面都比本专科生投入更多,由此更强调职业发展空间及薪酬待遇。而随着社会择才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用人单位招聘不再盲目地追求人才“高消费”。而博士研究生经过长期的学术科研训练,期望在科研条件或者综合环境较好的单位“高就”,从而陷入了就业尴尬。

3.社会资源指向性及就业依赖性过强的危险

由于进入一定的专业领域,组建了学术团队,研究生获得了包括导师组以及专业团队在内的人脉资源,这些不仅是研究生学习期间的重要人脉,更是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资源。导师团队人脉关系及发展基础固然是天然资源,但也易使研究生滋生依附心理而忽略自身的全面发展,导致求职主动性不强。

4.就业信息欠透明与就业机制不健全的现实

由于专业发展的关系,很多事业单位、企业和导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一般通过导师发布招聘需求,以往有资源的毕业研究生出于群体利益考虑也会优先将招聘信息发布给同师门同学,所以就业信息“特供性”很强,师门间差异悬殊。此外,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就业工作主要采用的是“信息提供为主,适量就业指导为辅”的初级的就业工作模式。

5.求职投入不够与高质量就业期许的矛盾

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是,研究生的毕业年限短,学业安排更加紧凑,且必須先通过论文答辩取得毕业资格,才敢全身心投入求职行动中。尽管对就业问题心存焦虑,但面对毕业、就业双龙门,先毕业再就业成为研究生的不二之选。短时间的求职、面试,很难让研究生找到心仪的工作,而高学历毕业的研究生并不希望“先就业再择业”,暂缓就业与回家待业成为很多研究生的尴尬选择。

6.本科、硕士就业在性别上、博士就业在学术成果比较上见分晓、显差距

女生由于社会(观念、制度、需求量等原因)及个人(普遍倾向于稳定、条件好的单位)的原因,就业机会及就业质量整体上不及男生。其中硕士由于学历提升投入相对本科生要高,求职精准度不及博士;作为学术专门人才的博士毕业生,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凸显为学术能力。科研产出的质量成为博士毕业研究生就业的分水岭,就业呈现“被争夺”和“等就业”两极分化。

三、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探析

1.研究生层面:践行“理论+技能+实践”的求职提升模式

调查显示,研究生自身存在职业规划意识薄弱、职业准备不足、职业期待过高等问题。所以,研究生自身着眼于生涯发展,在学业生涯中根植就业竞争意识是关键。首先,在专业学习的同时要加强对职业伦理、求职相关理论的学习,培养良好的择业观和职业道德,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心理和素质根基。其次,在科研过程中注重培养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通用技能。再次,在钻研学科专业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切实提升应用能力。一方面,积极参加实习岗位的锻炼,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自己的提案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交往,注重储备社会资源,增加自己的社会资本。

2.学校层面:打造“培训+科研+社会服务”的系统化求职指导体系

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服务需求,学校应在取得导师理解和支持的前提下,联合就业指导部门、研究生工作部、学校管理人员协同做好以下工作:第一,以本科生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为基础,开设研究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尽量推行就业通识类课程为必选课,即提供内容丰富的多模块小型职业指导课程(如包括职业素养、就业政策、笔试面试实战技巧、信息获取技能等模块,教学形式结合研究生的特点以沙龙式案例教学为主),研究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系列求职培训中选择帮助较大的求职课程作为必修学分;在普及知识传授的同时开展个性化咨询,针对性指导学生。第二,加强对研究生就业的研究,动态性、情景化掌握研究生就业的特点,以便于把握研究生就业的相关要素及科学指导就业的规律,从而针对性地制定就业帮扶政策。第三,加强社会对接、联动机制建设。如坚持每年开设专场研究生就业需求见面会;邀请各类用人单位来校交流;创造平台促进校友企业及知名校友“反哺”研究生就业;长期跟踪单位的用人意向,形成回归市场需求的就业指导报告,以此相应改革研究生教育培养环节。

3.社会层面:构建“校企联动+全员关注”的新型求职互动模式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教育改革进程中,研究生的教育形势和就业状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要社会打破“高学历优就业”的传统思维,加强市场需求与评价对研究生培养的反馈,构建“校企联动+全员关注”的新型求职互动模式。首先,政府要完善维护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为研究生毕业生创设一个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例如,制定政策减少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壁垒,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加大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等。其次,用人单位应改变盲目追求人才“高级消费,立刻产出”的理念,注重探索与研究生培养单位合作的新思路,主动与高校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教育联合体,建立一批稳定的实习见习基地,创造有利于研究生角色转换的实践软环境,实现研究生和企业的双赢。再者,大众传媒要避免一味强调研究生的“高分低能”的就业劣势,对研究生就业发挥客观传递信息、正面宣传教育的良性功能,为劳资双方发挥桥梁作用,营造积极就业,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发[2015]2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03-06.

[2]2014年统计数据:高等教育学校(机构)学生数[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2015-10-09.

[3]高学历遭“贬值”研究生就业难过本科生[N/OL].新民晚报,2014-02-15.

[4]大学生就业调查:专业不对口比例理科高于文科[EB/OL].新浪教育,2014-10-30.

[5]谢明.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李春根,廖毅敏,李建华.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国研究生就业促进之路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28-32.

[7]蔡建华,周宏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特性及其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2011(4):47.

[8]赵世奎,沈文钦.博士就业的多元化与我国博士教育目标定位的现实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0(27):14-16.

(责任编辑:朱 岚)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