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的粉丝经济

2019-11-04 06:10冯艺沁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粉丝经济新媒体

冯艺沁

摘要:新媒体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影响日益深刻,催生的粉丝经济更是成长为数字经济领域新的增长极。随着数字中国战略加快推进,新媒体的智能化程度将显著提高,粉丝经济与社会治理将协同共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同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粉丝经济;粉丝文化;新媒体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 是一种通过提升用户黏性并以口碑营销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以前, 被关注者多为明星、 偶像和行业名人等, 比如, 在音乐产业中的粉丝购买歌星专辑、 演唱会门票, 以及明星所喜欢或代言的商品等。现在, 互联网突破了时间、 空间上的束缚, 粉丝经济被宽泛地应用于文化娱乐、 销售商品、 提供服务等多领域。商家借助一定的平台, 通过某个兴趣点聚集朋友圈、 粉丝圈, 给粉丝用户提供多样化、 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 最终转化成消费,实现盈利。

在CBNData发布《2018中国互联网消费生态大数据报告》总结出的年轻消费力推动下的互联网消费的八大趋势中,就包括粉丝经济迭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明星与大众的距离被显著拉近,产品代言、街拍路透、直播种草等等所产生的明星影响力正在全方位渗透到年轻人中。而明星粉丝群体的迅速扩张既是明星自身影响力的证明也是粉丝经济迅速崛起的直观体现。

从《超级女声》到《创造101》,从《加油好男儿》到《明日之子》……近十年来,中国娱乐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催生了数不清的偶像明星,以明星为中心的粉丝圈也悄然形成。

有数据显示,中国追星族超5亿,36%追星族表示愿意为爱豆每个月花100-500元,年市场规模高达900亿。追星群体呈年轻化趋势,数据显示,95后中有50.82%追星族,近7成00后认为自己是追星族。学生党是追星族中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占比超五成。5亿群体、900亿市场规模,这一群体不仅延伸出了独特的“粉圈文化”,形成了“粉圈用语”、应援会等一系列“文化产品”,还推动了粉丝经济的崛起。品牌商也早已窥探到了商机,明星营销也成了品牌间无形的竞争。一定程度来说,谁能更好地玩转明星营销,谁就能撬动粉圈大军。

新媒体为粉丝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使其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绩。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经济发展涉及多元主体参与,涵盖多个领域,包括多种模式,因此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多种角色,能否平衡各种角色并发挥好在各领域的职能,决定着新媒体环境下粉丝经济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成败。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电影年度票房突破了600亿元,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大电影等高速发展,艺人经纪发展火热,预计到2020年,我国艺人经纪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级别。据艾瑞咨询发布数据显示,在网红变现方面,预计在2020年泛娱乐直播市场规模将达到1120.9亿元,同比增长25.4%;截至2018年4月,网红电商的商品交易总额年度增长量高达62%。另外,近年来与广告主签约的网红人数也在逐年增长。由此来看,粉丝经济的规模正越来越大,作为数字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其对推动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媒体应用让每个个体的声音都可以被听到,有效放大了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声量,虽然影响力大小有所不同,但其實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粉丝,使得更大范围或领域内粉丝经济的崛起成为可能。

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两个议题,无论是动漫二次元还是其他新娱乐从业者。粉丝文化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在西方和中国,从电视兴起的时期就有许多人开始对粉丝文化现象进行理论研究,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这当中有固步自封的自以为是,也有一些简单直接却有效的道理,比如:“粉丝”是“过度的读者”,他们先将内容打成碎片,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其重新组合。粉丝对内容的消费是一个社会过程,他们对名人或名作 (IP) 的爱,在个人的阐释和与其他读者的不断讨论过程中被塑造和巩固。虽然一部分粉丝只忠实于单一的节目或明星,但更多的粉丝是将单部作品作为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粉丝社群的起点。有时候,粉丝在做的只是一种社交行为。粉丝不仅消费预先生产的故事,还生产粉丝之间的粉丝杂志故事和小说、艺术图画、歌曲、录像、表演等。

粉丝经济的简单定义就在于利用粉丝的粘性形成社群,从而获取经济效益的行为。从前的粉丝经济一般是歌星或者影星利用作品制造关注度,粉丝关注并购买歌曲专辑或者影票支持明星。明星会专注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以赢取更多地专注。

互联网发达之后,粉丝经济出现在很多地方,比如抖音小视频、直播平台或者体育圈等等。部分人通过自己的特点比如才艺、游戏天赋等等吸引用户关注,形成流量圈,流量一多,粉丝经济也慢慢呈现。

但是,这些被关注者往往没有以传统明星为模板,很多其实只是依靠某一个机会浮现出来而已。像很多游戏主播,其实很多都是刚成年的小孩,因缘巧合发现了直播机会,尝到了金钱和名气的甜头之后,就辍学专注做直播。因为这一行的门槛很低,限制很少,所以其实很多所谓偶像素质并没有那么高,能够提供给粉丝的正能量也很少,甚至粉丝社群还可能因为主播或者网红的摩擦而当成武器在互联网互相谩骂和人身攻击,把粉丝之间的氛围搞得乌烟瘴气。在我看来,抖音网红和主播要长久生存,他们就必须知道一个原则。首先,他们作为互联网产品,本质是一种服务,那么只有服务质量好,即传播的东西符合粉丝意向,才能生存。另一方面,由于自己的行为受到传播,也要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在粉丝中以正面的形象出现。而粉丝,作为受体,不仅有观看的权利,也有监督的权利。本质上粉丝是消费群体,那么就有权利指出“偶像”的错处,责令他们修改,不然粉丝社群将慢慢远离。这才是比较正常的生态,而不是粉丝受着“偶像”的煽动到处弄事。

社会进步,观念更新,“偶像”概念的变迁是一种必然,但英雄人物、道德模范等传统榜样被娱乐明星所掩盖,却不是必然。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应努力为青少年营造充满包容、尊重、温情的成长环境,搭建主流文化与粉丝文化之间沟通的有效渠道,引导粉丝以更加理性积极的心态认识“偶像崇拜”这件事——不能只图一时的情感宣泄或寻求逃避现实的港湾,而应以精神的成长和个体的完善为目的,从表层感性地崇拜向深层理性地敬仰转变。

猜你喜欢
粉丝经济新媒体
基于“粉丝经济”的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从网络直播看电视台如何利用粉丝经济扩大影响力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粉丝经济”的商业价值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