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才干诗歌《唱儿歌》《浪》《中秋月》简析

2019-11-05 05:32一芩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

一芩

摘要:对作家尹才干被中、小学选作实验教材的《唱儿歌》《浪》《中秋月》等作品,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艺术分析,指出其创新性的特色所在。

关键词:唱儿歌;浪;中秋月;艺术特色

一、《唱儿歌》

躺在外婆怀里,儿歌轻轻响起。

唱落天上月儿,掉到梦中井里。

诗歌《唱儿歌》(童谣),创作于1973年3月,叙述了诗人尹才干童年时代的夜晚,在月光下,躺在外婆怀里,听着外婆唱着儿歌而进入梦乡的故事。

整首诗,基调亲切,语言自然,想象奇特,情感本真,充满了天真、快乐的童趣。尤其是“掉到梦中井里”一句,把对外婆儿歌声的“欣赏”“依恋”“回味”,写得惟妙惟肖,无不令人叫绝。

同时,对诗歌的音乐性、语言的童稚化、内蕴的丰富性、表达的通俗性,都把握的十分到位,显示出了诗人高超的写作智慧。全诗表达出对童年、对外婆的真挚深情,特别符合儿童诗歌的审美要求。

如此这些,使诗歌《唱儿歌》,能够经得起时间与诗歌审美的检验,流传久远。

二、《浪》

一浪一浪又一浪,浪浪撞在石头上。

明知前浪折了腰,后浪还要跟着上。

诗歌《浪》,创作于1978年10月,被读者誉为尹才干打油诗的“第一号作品”,横空出世,大受赞誉。

诗歌的核心意象“浪”,取法于司空见惯的大自然,却赋予了丰富的社会、人生世象,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具有无限的张力,给人以宽广无垠的想象空间,让人获得多层面、多角度的历史、现实、未来启示。

全诗“浪”起“浪”收,切入自然;一浪一浪,前赴后继,描写天成,毫无雕琢之痕迹,令人叫绝。语言平易,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易记易诵,符合中华传统打油诗的审美要求。

诗歌《浪》一经面世,入脑入心,空前启后,随即口口相诵,爱不绝口,广为流传。

三、《中秋月》

中秋月是一个饼

天下人都去咬一口

过了十五又缺了

中秋月是一坛酒

吴刚用桂花酿造的

大家一喝就长醉不醒

中秋月是一枚纽扣

扣在游子的风衣上

温暖一个个冰凉的寒夜

中秋月是一盏灯

悬在遥远的心空

照亮天涯的回家路

《中秋月》这首小诗,创作于2016年9月。从题目便可推测,写的是中秋时节“人月两圆”的喜悦,“人月两缺”的感伤,尤其是创新性的“咬月”“缺月”,可谓是四川作家、诗人、评论家尹才干先生的又一妙作。作品一发表,立即引起读者广泛关注,被一些学校选作学生阅读教材,做成课件(选用时删去了一节)。

全诗共三节,73字,每节皆用一个比喻句展开。

第一节将中秋月比喻为“饼”,吻合中秋佳节人们喜欢吃圆圆的糍粑、饼子的习俗等;“天下人都去咬一口/过了十五又缺了”两句,在构思、立意、達意上最为创新,最为巧妙。其中“天下人都去咬一口”一句可谓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别有趣味。诗句并没有直接写普天下的人如何赏月,而写的是普天下的人都在“咬”月,“咬”比“赏”自然进了一层。一个“咬”字,不仅是在“咬”月,而且是在“咬”团聚,“咬”亲情、友情、爱情,“咬”得境界全出,团聚欢乐、赏心悦目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咬”,应当是爱得深沉,爱入骨髓了,相见时表现出的一种异常行为。“天下人都去咬月,且把月亮咬缺”一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是首次出现。“过了十五又缺了”,一个“又”字乃神来之笔,读者读到此词,一种遗憾、失落、感伤之情立即涌上心头,情绪由高处一下子又跌落到低处了。正如尹才干打油诗曰:“人有阴晴时,月也有圆缺。中秋一夜短,何处不咬月?”(尹才干《何处不咬月》)“又”,意指月亮原来是缺的,圆少缺多,慨叹“此生此夜”多么短暂,正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包含了世间聚少离多的哀伤与感慨等,内涵丰富,意义广泛。

第二节把中秋月比喻为“酒”,意义就更进一层,这种乡情酒,是世界上最醉人的酒。中秋月下喝的酒,可以说不是“酒”,是故乡“情”,是故乡“愁”。正所谓“劝君更尽一杯酒,明日别离不用愁。把酒对月常畅饮,故乡栖息在心头。”(尹才干《故乡栖息在心头》)“大家一喝就长醉不醒”,一醉,就是千年万年。诗中引出了神话人物吴刚,醇香之酒——桂花酒,丰富了内涵,厚重了诗意,增添了阅读趣味。

第三节把中秋月比喻为“灯”。这里“灯”,指“心灯”。思念故乡的情愫,将永远升腾在心空,将永远照亮天涯海角的归家之路。正如诗人尹才干的一首打油诗所言,“悠悠中秋夜,关山千万重;自有心灯照,何处不相逢?”(尹才干《悠悠中秋夜》)

整首诗从中秋月的“形状(饼)”诱人写到“情愫(酒)”的陶醉,再写到“神韵(灯)”的思念,由当年中秋之月夜,推想至之前之后的360多个日子,都是回归在中秋的路途中,由团聚情归结到离别情再归结到团聚情,即团聚——离别——团聚,回环往复,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诗歌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新,平易通俗,意味深长,感染力强。尤其是创新意象“咬”,“咬”出了新意,咬出了境界,咬出了价值,咬出了诗歌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
论苏辙碑诔文的艺术成就
少年小说的突破与期待
论林兆华戏剧的先锋观念及创作风格
论长阳南曲的艺术特色
指下云山意无穷 信手写来入化境
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绰号艺术特色分析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