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李纳煤矿小说二则

2019-11-06 03:34吴晓煜
阳光 2019年11期
关键词:名贵工友矿工

 

李纳的煤矿短篇小说——《煤》

2019年4月29日,著名女作家李纳逝世。她在1948年5月创作了短篇小说《煤》,其创作地就是黑龙江的鸡西煤矿。由于煤的原因,在陈振同志帮助下,我从网上购买了李纳的《煤》(书已陈旧,纸张发黄),以及《李纳小说选》。查了一些资料,又把《煤》读了两遍,有所感想,写下此文,既是为了纪念,也是感谢她为我们留下了出色的煤矿文学作品。

李纳原名李淑源,云南省路南县人。曾就读于昆明昆华女子中学和女子师范学校。1940年4月奔赴延安,投身革命。1942年考入鲁迅艺术学院,1943年在延安中学任语文教员。抗战胜利后,随东北干部大队辗转东北。先后任《东北日报》《东北画报》编辑。她大约在1948年“到刚解放不久的某矿山工会工作”。

短篇小说《煤》就是当时的作品。这篇小说后来被译成外文在美国、前苏联、东欧一些刊物上发表。此文与另外几篇小说,由工人出版社1951年4月出版,书名为《煤》,印行10000册。后收入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出版的《李纳小说选》。

这个薄薄的小册子是她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煤”是其中的一篇,小说集中还有1946年写于吉林通化的《父亲》《不愿作奴隶的人》与1949年写于沈阳的《姜师傅》《出路》。这5篇中仅《煤》和《出路》是煤矿题材小说。

我们还是了解一下《煤》的故事梗概吧。此篇有一个副标题:“煤能使废铁化成钢。”这是此文的题旨,也是作家的价值取向。小说的主人公是哈尔滨有名的小偷黄殿文,由于偷盗,“法院判他半年刑,送到矿山生产”。外号“无人管”“人人嫌弃的一块废铁”。解放了的煤矿,以及矿工会的副主席、井下生产组长“洋炮”等工友使他逐步转变,成为了生产骨干,从被判刑的小偷变成立了大功的矿工,亦即副标题“废铁化成钢”。

应该指出的是,黄殿文此前并不是矿工。“无人管”刚到矿山时,确实是无人管得了。“他用锅灰把脸一抹,躺在炕上哼哼,今天说骨头痛,明天说筋痛。人家吃饭他不吃,等旁人都上班了,他才偷偷起来弄饭吃”。让他到运输组推煤车,活计较轻,但他偷懒耍奸故意不用力,到旁边啃大饼,“跑到草甸子里睡了一觉”。送他去仓库干活,他還不好好干,他给工人唱“小干妈开膀”下流调子,“把仓库变成戏园子”。下班后还偷了几把笤帚,把合作社“大块肉偷走,连盖布也拿走了”。还有更可气的,为了让他多挣点儿钱下井挖煤,他却说“出娘肚皮也没干过活”。为了升井,“故意把头用力在地上一碰,失声大叫:哎呦!我的头被煤砸破了”“上医务所瞧瞧吧。”事情还不止于此,当天晚上他却“失踪了”,跑了!连工友“大姑娘”的新皮鞋、新衣服、皮袄“一块失踪了”。对这样一个坏毛病多得不能再多的人,大家关心他而不是嫌弃他,照顾他而不是收拾他。煤矿工会陈主席以及工友们的辛苦工作、煤矿工人的好品质感染了他,终于使他改掉了“一身坏毛病”,从小偷变成了一个合格的矿工。

那么陈主席他们都用什么办法挽救了黄殿文呢?

一是,陈主席多次到工房看望他,耐心劝导他:“你也该干活,要不连饭也吃不成了”“只要劳动,就有钱花”“干点儿活有多好,为什么要犯那些没有出息的病?”“从前偷东西是没法子,旧社会逼的,现在新社会人人都得工作。你年纪不到三十,前程远大”“你好好干活,也和老工人一样能立功,又能减刑。”主席还送给他一百块钱,“去洗个澡剪剪发”。主席讲的不是官话、套话,都是为他设身处地的着想,让他能听得进去的“大实话”。这些开始虽不大见效,但慢慢地使他发生了变化。这也体现了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二是,矿上并没有难为他、惩罚他。先让他干轻闲点儿的活计,后来才让他下井,让老矿工在干活时照顾他。使他逐步感到,煤矿是在关心他,而不是抛弃他。他虽然嘴硬,表面上不以为然,但内心却产生了变化。

三是,发动矿工集体做工作。坑长与他一块儿下井,“一路告诉他,这里滑,那里有坑”,累了“你坐下歇歇”。还把他分在组长“洋炮”和“大姑娘”的掌子里干活。陈主席还向“洋炮”交代,“把他改造好了,给你立一小功”。洋炮说,“我豁出一个月工钱不要,我来改造他。”洋炮与他一块儿下井,“下了班,也总和他一块儿闲唠”。效果确实明显,“三天之后,黑板报上表扬了他,他觉得脸上有点儿光彩”。此后“他下定决心,把手膀也累肿了,手上起了血泡,还是咬着牙坚持下去”。

四是,陈主席把他丢弃不管的老婆和孩子从外地接到煤矿。主席说:“住的地方你不用操心,早给你找好了,就是那所红砖瓦房,你先支一万块钱,买点儿油盐,吃饭的家具一会儿给你送去,炉子早就安好了”。他老婆抱着孩子丑儿“擦了一下泪说:政府对你这样好,劝你学好还给钱,又给你接家眷,你还跑什么?”“人家对你好,我一来就看在眼里了,你究竟安的什么心?”这些都使他心里发颤,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改变的。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黄殿文带头参加劳动竞赛,他这个小组“刨煤超过任务百分之五十,每人记了一次大功”。废铁真真正正化成了钢。

上述的种种情形都是作家通过形象而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来的。说明作家有深入的煤矿生活与体验,而且用细腻的笔法、细节的捕捉、情节的巧妙设计,入情入理的再现了一个罪刑人员的改造过程。这一过程是可信、感人的。特别应注意的是,作家写出此人的种种劣迹,并不使读者有“仇恨”之感。而是同情,即便有些许的恨,也是“恨铁不成钢”。这是作家“爱心”的流露,人的感情所致,这就使读者从小说中有了更多思想上的收获,也使小说具有精神层面的启示。这就是:一个孤儿为什么会成为小偷?这是旧社会造成的。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矿工?是共产党、是煤矿工人的高尚精神,使他得到了挽救,成为新人的。他是怎样成为合格的矿工的呢?是矿山工会的作用,主席、坑长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工作,工友们的关心、帮助使然。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就是《煤》所表现的主题,这也正是《煤》之所以感人、之所以一直受到文坛关注的重要原因。

《煤》的成功,还在于为读者塑造与展现了几个栩栩如生的煤矿人物形象。按出场顺序是:

“无人管”黄殿生。此人一身毛病,却不失幽默;劣迹多多却良心未泯;犯了事还嘴硬不服软。常常做出常人难以想象却在情理之中的搞笑事项。这个人物造型设计颇具匠心,其形象丰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煤矿工会陈主席。此人对党忠诚,对事业执着,是一个年岁较大“土都埋半截了”的工会干部。他对每一个落后矿工不嫌不弃,充满爱心与真诚,工作细致入微做到家,其热心与耐心到了极点,为矿工服务完全彻底,这是我们煤矿工会干部的完美形象,是党的干部代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典范。这个正面的形象无疑具有巨大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这在今天仍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洋炮”。“洋炮”叫杨立顺,外号“洋炮”。是刨煤组长,体壮身强,技术好,正直憨厚。他在教育感化黄殿文过程中,虽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充满感情,手把手教他,处处关心他,上班时叫他,干活照顾他,下班后与他唠家常。这是一个典型的煤矿工人形象。黄殿文的感化成功,与他的奉献和良苦用心关系颇大,功不可没。他身上表现出的矿工精神境界,充分说明煤矿工人的伟大与可敬。

“大姑娘”。矿工“大姑娘”李子明很有特点。“平时不爱说话,不会喝酒,样子和姑娘似的”,人们“都叫他大姑娘”。他生产积极,“刨煤很起劲”。特殊爱好就是“他的钱都做了衣服,有一双黄皮鞋和一身红绸子里子的衣服”,“还时时打开”看看,从中得到满足。他为了感化黄殿文,教他干活,多有关照。特别是皮鞋、皮袄被黄殿文偷走了,开始心生怨恨,后来却让他不用还了。这个细节也是感人的,是作家特意的安排。

最后,李纳在创作方法上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使用了对比与前后呼应的艺术手法。这类对比关系线条清晰,在对比的相互反转与反差中表现出创作意图。如副标题中废铁与好钢的对比;小偷黄殿文与立功受奖矿工的对比;身无分文与后来问陈主席“您老有钱花吗,没有就开口”的对比;偷“大姑娘”的包袱与后来主动拿出一万块钱还给“大姑娘”的对比;从一心设计逃跑,到后来“撵我也不走”的对比。都是颇能表现主题、体现创作目标的。

还有一个前后呼应的对比是颇为巧妙、效果极佳的。此前,黄殿文在合作社“见猪肉捞上来,喷香,他走进去,佯装买东西的样子,把一大块肉偷走,连盖肉的布也拿走了”。后来学好了,发了钱之后去买肉,请洋炮到家吃饺子。“他看周围的人,再也不觉得比人矮半个头。他叫‘割二斤肉,吃惊自己声音有些变样,仿佛比平时高昂了”。他提着肉,看见人就打招呼,他非常希望工友问他“你的肉和酒是哪里来的”?我认为这两段文字是全篇最传神、最感人的部分,把无钱而偷肉的小偷与用自己挣的钱割肉买酒的矿工,两种身份的行为变化、心理变化和感情变化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共产党使矿工获得了新生

——李纳煤矿小说《出路》评介

作家李纳继1948年5月发表了煤矿小说《煤》之后,1949年6月又创作了煤矿题材小说《出路》。

《出路》收入在工人出版社1951年4月出版的李纳短篇小说集《煤》一书中。主要是写东北某煤矿九组的落后工人彭名贵—— 一个打牌好赌出了名的矿工发生彻底转变的故事。从小说记述分析,作家“我”在1948年的冬天“到解放不久的某矿山工会工作”,这个矿是11月解放的。由之,“我”认识了矿工彭名贵,并与他进行了深入交谈,但并没有使他转变。不久“我调到别的矿山工作”。大约过了四个月,“在矿工代表会上我遇见一位熟人。他兴奋地告诉我,彭名贵现在可变了,他现在非常进步”,甚至把几个不爱干活的工友“都带动起来了”。而且还转交了彭名贵写给我的一封信,信中简要说明了彭名贵为什么转变、进步。而且“我”写了一封信给他,表示对他的转变很高兴,相信他将来会变得更好。

彭名贵落后的种种情况是“我”“在工会工作期间了解和与他一次长谈、深谈时所知道的”。彭名贵是个出了名的难对付的人,一个月只上10个班,经常“偷着赌”“有钱就送到牌九场上”。让他去开会,他说“开会给不给钱?”“你教他学识字,他说,认字,我大半辈子都过去啦”。工友们都说共产党好,“他表示怀疑:嗳嗨,我就不信天下还有为旁人的!”“人家一个个空皮包来,满皮包去。咱们受穷的还不是受穷?共产党来了又能怎样?”“我也问过彭名贵,为什么你那样喜欢推牌九?他直率地回答我:心里闷得慌,就像没个着落,不推牌九干啥?”

但是,既然共产党解放了矿山,彭名贵为什么还是照旧推牌九,不改恶习不進步呢?“我”在一天下午,到九组找到了正在喝酒的彭名贵,经“称兄道弟”的长谈,了解到彭名贵的苦衷:“早先谁不知道我老彭是个好样的?”“我们许多乡亲伙计们一个一个被日本鬼子、国民党折磨死了,我自己也弄个家破人亡,连这条命都是捡来的,心一横,一溜下坡就走下去了。”彭名贵倾诉了实情,倒出了苦水。小说通过彭名贵的倾诉,大致地描绘了彭名贵曲折而悲惨的经历。

彭名贵是1941年到东北这个煤矿坑内的,“每天干十三四点钟”,“睡觉连个炕席也没有,几块砖就当枕头,每天吃窝窝头,喝咸盐水,这些苦楚他都受得了”“不敢领胶皮鞋(怕花钱),光脚下坑”。他拼命干活,为了多挣点儿钱,好把老娘接过来享福。然而彭名贵失望了,干了几个月,“扣了饭费、灯牌钱、帽子钱、房钱、火车钱,连一毛钱也没剩!”他想找矿山说理,工友说:“算了吧,问了也白搭”,“他们的规矩完全一样——吃工人,穿工人,坑工人!”“还不明白这矿山的根底,你们到了这里就算是走了绝路了……”

然而事情不止于此。不仅给受苦的娘寄钱的愿望成了泡影,“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大批抓来的劳工送到矿山,吃棒子面把脸吃肿了。矿上的牲口都喂得饱饱的才让干活,而人却饿着肚子赶下坑去”。矿工的生活环境恶劣异常,“天气又热,七八十个人挤在一间大房子里,两铺炕中间安放着做饭的火炉,人住在里面,就像盛在蒸笼里。许多人害了病,但是日本鬼子、把头哪管你有病无病,只要你还有口活气就得下坑。你不下去,他的大棒准打下来”。“人不知死了多少,一死就拖到山上喂狼”。

厄运还在发展,老彭家中寄来一封信,“我娘病得快死了,要我回去,怎么办,怎么办?”但毫无人性的“把头不但不准走,而且变了脸说:人还能不死?你站在跟前,她要死还不是一样蹬腿!现在增产要紧,人还不够使唤呢,还能准你们回去?”小彭走不脱,“心里比油煎还难受”。他很想跑,但看见许多被抓回来的逃跑者,“鞭子、大棒在人身上狠揍”,日本人喊:“猪,打死关系的没有”,“中国人的臭苦力,像牲口一样,一吆喝一大帮,揍死没关系”。

小彭看透了煤矿,看透了日本鬼子、国民党,“简直变成哑巴”“累死也是给人干,咱还不是落得个家破人亡”。于是他同别人一样“赌两把吧,这玩意儿可有意思呢”!“赌钱也是一穷到底,不赌钱还是一穷到底”。“就这样,彭名贵和从前完全变成两个人”,他成了一个赌徒——以赌为乐的麻醉人。这就使小彭从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成了刚刚解放的煤矿里“最难对付的人”。

上面这些内容是小说《出路》的主体内容。作家通过彭名贵的倾诉,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煤矿是吃人的魔窟、残害矿工的地狱。在这个魔窟与地狱中,矿工受到了不如牛马的虐待与残害,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他们任何一点儿美好的希望都遭到无情的扼杀。这仅是其一。更为可怕的是,旧煤矿及其统治者着力摧毁矿工的意志,进行精神奴役,使活蹦乱跳的青年矿工生生被变成精神萎靡麻木不仁的赌徒,成为没有理想、活一天算一天的人。这正是彭名贵之所以沉沦、之所以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根本原因。万恶的旧煤矿及其日本统治者使人变成了鬼,而新社会、新矿山、共产党又使赌鬼得到思想上的解放,打碎了精神上的桎梏,从赌鬼变成了新时代煤矿的主人。这正是作家书写时思想境界与追求的表达与抒发,亦是小说之所以成功的思想基础,读者对此应予充分的关注。

还应指出的是,彭名贵的转变过程,以及党组织、工会和工友们是怎样帮助他转变的,作者都没有写。只是在四个月后,通过碰到的一个熟人的简要介绍,以及彭名贵给“我”的一封信,明确直白的交代了故事的结局。信中讲:“你走了四个月,咱矿全变样了,我也变样了。现在我可明白了共产党是怎么一回事,咱们工人真是翻身了,就得好好干……现在撂下牌九,拾起镐把,我还是个好干活的”“我现在干活越来越来劲”“共产党真好”。而且作者在给他回信中“相信他将来会变得更好”!这样前后呼应、对比的表现方式不仅使读者看到了圆满的结局,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而且还坚信,“他将来会变得更好”,这一句把作者的思绪推向了高点。使人有理由坚信煤矿的事业、矿工的生活、祖国的将来会更加美好,給人以鼓舞,给人以希望!

至于文中为什么没具体描述彭名贵转变的过程,可能是她在一年前创作的小说《煤》详尽而具体写了“无人管”黄殿文的转变过程,以及矿上干部、工友所做的大量工作,再写也是这么多了,以避免重复。通过彭名贵信中的自述做了交代,可能是作家有意为之,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吧!但不管什么原因,这种结构与情节设计是可取而成功的,也是值得借鉴的。

需要注意的是,李纳是在延安革命熔炉中培养的革命干部、在延安鲁院深造过的作家,她的身份是东北干部工作团的成员、在煤矿工作的干部。她对矿工是尊重、敬重的。吃住在矿山,与矿工一起生活、工作,交朋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种考察与工作是深入的而不走马观花的,是全景全息的而不是片面零碎的。她诚心诚意与矿工相结合,以作家的眼光与见识捕捉矿工的闪光点,剖析生活的内涵,从不起眼、别人不重视的细节中总结出带有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小说的语言全是工人平时所讲的,并不刻意修饰,也不加以评论,却把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了的煤矿的新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都给读者以更高的思想启示,使人悟到深刻的道理。这种深入煤矿生活,对煤矿生活的准确了解与把握,以及写作方式都是值得其他作家学习的。

吴晓煜:河北滦县人。1944年3月生。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煤炭工业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总纂。

已出版《华夏与海国游记》《欧非见闻录》《中国古代咏煤诗》《夜耕村杂记》《学林漫笔》《纠正错别字》《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中国煤矿史读本(古代部分)》《中国煤矿安全史话》《煤史钩沉》《修志指要》《矿业史事杂俎》《中国煤炭碑刻》《名人与煤炭》《酒史钩沉》《瘟疫纵横谈》《向善的轨迹》。

猜你喜欢
名贵工友矿工
名贵的球拍
工友艺苑
金牌挖矿工
杭州师范大学名贵书画录
工友艺苑
工友艺苑
老矿工的家国情怀
名贵的首饰盒
矿工老李
工友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