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语:影像中的青岛城市意象变迁(1949—2018)

2019-11-07 05:43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2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电影文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早安青岛意象

庞 博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82;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一、引言

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产物,电影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不断通过光影色彩帮助我们借助镜头认识和了解不同的城市空间与地域发展变迁。那些广为流传的电影对城市空间的展示和城市形象的刻画,深刻地影响了大多楼人对于某个城市的认知——无论是从宏观的整体感受,还是从微观层面的社区、街道、标志物的体验,电影镜头都使得没有去过某个城市的人,可以通过有关那个城市的电影对其获得感性的认识;而去过那个城市的人,则会通过电影对城市产生新的认识。虽然,电影叙事更强调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的体验,并呈现出较强的导演个性印记,但电影故事情节的背后,则由镜头语言从不同角度对城市的功能布局、空间结构、交通组织和景观风貌等要素进行了解读;同时,也在文化意象上对城市空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再生产[1]。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认为,城市意象是由情感与物象融合而成,城市之所以具有“可辨读性”,是因为它的各个区域、地标或信道很容易辨识,而且可被归类成一个有脉络的整体,强调人们对于城市物质环境的主观感知,以及二者的相互影响[2]。一般而言,作为观众认知和体验的重要途径的城市意象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对城市的空间形态或城市景观的感知印象,一个是对城市的精神气质和内涵风韵的把握认同[3]。凯文·林奇将城市的意象组成分为五大要素:路径(信道)、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本文将根据这五大要素的视角,来考察影像中的青岛这一中国百年光影之城和新晋世界“电影之都”的城市空间意象变迁。

二、青岛城市意象变迁

青岛是世界早期电影史的见证者和电影魅力的最早感受者,电影也是青岛城市生活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要文化特色。青岛以其“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的诗性浪漫气质和“青山、碧海、红瓦、绿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素有“天然摄影棚”之称。从20世纪30年代的《劫后桃花》,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海魂》《海鹰》,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爱情与遗产》《苗苗》《站直啰,别趴下》,以及新世纪以来的《恋之风景》《早安,冬日海》《爱情银行》《爱情进化论》等影片都呈现了不同时期青岛城市空间的影像。镜头的一次次聚焦和凝视描绘出了青岛多彩的城市意象,也塑造和见证着青岛城市空间意象形态与人文内涵的变迁。

(一)路径

路径,或者称信道、道路,是城市空间意象感知的重要统治性的元素,是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移动的通道和视觉观察变化的纽带。同时,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线性活动空间和景观元素,路径本身具有方向性、连续性、可辨别性和可度量性等特征[4],在电影中往往和人们的运动轨迹有关,通过画面的连续性或跳跃性来进行故事情节推进,能够展示出充满活力的叙事空间。就像城市规划学者阿兰·雅各布斯所说:“最好的街道既是令人欢欣的,又是实际可用的……它们包容陌生人的相逢,也包容着熟人间的偶遇……它们既是一个社区的象征,也是社区历史的象征。”

1953年影片《斩断魔爪》

1980年影片《爱情与遗产》

由于青岛城市明显地表现出按照山海的走势而兴建的特点,因此青岛的许多道路较窄,弯道多,上下坡高低不平。这种错落变化非常富有层次感的道路,被当地人称为“波螺油子”,为城市增添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情调,也便于摄影机多方位架设机位,从不同角度进行影像叙事。同时,作为中国第一个拥有现代汽车公路的城市,青岛宽阔的公路也成了电影叙事空间的主要选择。

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的反特黑白影片《斩断魔爪》中,军工厂的工人们坐大卡车经过城市的主要道路,看着沿途人民祥和安宁的生活,唱起了《一条大路宽又长》,既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大路上的好日子又宽又长,也展现了军工厂在依靠国人自己的力量攻克技术难关、坚持自力更生的大路上要长久地走下去,这一段阳光、活泼、明快的节奏与间谍在背后搞阴谋、妄图破坏我们的技术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改革开放后的影片《爱情与遗产》中,当女主人公得知男主人公因演戏训练导致眼部受伤时,从城市的海滨大道,一路穿过老城区内的街道,迅速奔跑向医院。一路奔跑的过程中,城市建筑的快速闪退,其他人群的活动,画面的跳跃,和男主人公受伤过程的画面穿插出现,既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担心、焦虑和急切,也展现了青岛海滨的道路和沿街的风情。

进入新世纪,《恋之风景》《早安,冬日海》《爱情进化论》等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集中呈现青岛城市空间意象的影片了。在《早安,冬日海》中,男女主人公同为独在青岛游玩的外地人,在因误会相识之后,男主人公开始跟随女主人公的脚步踏上那错落变化的“波螺油子”路,并最终在路口被藏起来的女主人公突然抓拍。电影通过两人一前一后的追寻,不仅表达了男主人公内心的漫无目的和渴望追寻生命的诉求,也从多个角度展示了青岛老城区多样的道路和有机的路网、红顶建筑和城市生活,传达着青岛这个诗意浪漫的城市意象。

2014年影片《早安,冬日海》

(二)边界

边界是除路径以外的线性空间要素,通常是为了将区域分开来,也可能是将沿线的两个区域相互关联、衔接在一起的接缝。一般而言,城市的边界要素是自然的界线,如高山、沟壑、河湖、森林等。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工界线也不断增多,如铁路线、桥梁、港口、标志物,以及城市的建筑立面和城市天际线等。这些边界往往在视觉上引人注目,但是难以穿越,并可以在某些时候形成“心理界标”,形成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彩色影片《冰上姐妹》中,男女主人公在青岛海边的礁石上驻足逗留,男主人公一面倾听女主人公受伤后的担心和焦急,一面积极地开导和鼓励女主人公坚持复健重上冰场,不仅成为两人情感递进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后续女主人公重返冰场比赛的重要叙事衔接。在此场景中,青岛碧蓝的大海、奇崛的礁石、银色的海岸线、远处的高山等主要自然边界都出现在了背景中,展现了青岛与海洋、高山、沙滩的互相依存和紧密不分的渗透关系,呈现了城市的自然风貌。在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影片《埋伏》中,反复出现的铁路线和火车这种人工边界,成为影片的主要故事发生地和情节发展的主要节点。

1959年影片《冰上姐妹》

1997年影片《埋伏》

从男主角监视埋伏的水塔望去,铁路的对面是犯罪嫌疑人警惕的轿车,正义和罪恶被铁道和水塔呈一高一低的视觉效果分置两边,也展现了青岛老铁路的意象。

进入新世纪,影片《寻找微尘》中的青岛交通广播记者寻找“微尘”的其中一个人物是军人,镜头就对准了海军五号码头、舰艇和远处的城市天际线,既展示了人物的生活工作环境,又将军地相依、军民互动的城市特征呈现给了观众。在清新文艺片《早安,冬日海》中,男主角追寻女主角的脚步在青岛老城区穿梭,两旁的红方顶老建筑外墙和围墙形成了明显的两个边界,将人物的行动轨迹限定在错落的狭窄街道中,也将外乡人的行为和本地人的生活分隔开来。在时尚爱情影片《爱情进化论》中,开篇就是青岛的沿海风貌,海岸线、沙滩、新老建筑交错,与海中的城市倒影交相辉映,不仅奠定了电影清新明快的基调,也展现了青岛的现代化景观和城市的浪漫与活力,反映了青岛的城市主权和文化,形成了一定的精神意义。

2009年影片《寻找微尘》

2014年影片《早安,冬日海》

2014年影片《爱情进化论》

(三)区域

区域是城市里一个中等或较大的组成部分,是二维的面状空间,由于在空间位置、肌理结构、形式表达、用途管理、居民生活、细节特质和象征含义等方面的某些共同特性,因此能够被有效识别。在大多数人的经验中,最主要的城市意象感知就是“你生活在哪个区?” 区域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元素,具有各自独特的功能,既是独立的空间,又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使得人们走进某一区域时,会感受到强烈的“场域效应”,形成不同的城市意象。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影片《敢想敢做的人》中,女主角和父亲在海边休闲聊工作,就选择了青岛的海水浴场。远处的海湾,依山矗立的中式建筑,中景下海嬉戏欢乐的人群和帆船,无不突出了青岛这一海滨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在改革开放后的影片《苗苗》中,女主角在影片的开头就进入了一所小学,直奔电影主题。看着身边孩子们快乐地游戏,女主角也对新的工作充满期待和乐观的想象。该片当时由青岛江苏路小学协助拍摄,不仅成为影片故事的最主要叙事空间,也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青岛小学生的生活和整个社会观念的变化。

1959年影片《敢想敢做的人》

1980年影片《苗苗》

进入新世纪,在刘烨主演的影片《硬汉》中,开篇堵截抢包犯人的画面和男主角家周围的城市景观,都包含了典型的青岛上坡下沿、台阶众多的道路特点。其中,开篇堵截抢匪是在平原路通往观象山、望火楼的一条小巷,做完好事后撤离,男主走下的台阶是观象一路的著名建筑望火楼前的一段台阶,而男主角家外景则是观象路51号的台阶。这种典型的青岛老城区风景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对比,似乎给青岛快速发展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一处回望和放慢脚步的市井安宁,带来了一种情感归宿和心灵慰藉。在讲述自闭症人群的影片《海洋天堂》中,最重要的城市区域就是青岛极地海洋馆。影片中男主角的父亲在海洋馆工作,有自闭症的男主角虽然和外部社会格格不入,但到了海洋馆、到了水中,却非常开心和满足,表现得和普通正常人没有什么两样,而最终男主角也遂了爸爸的遗愿留在海洋馆工作,还能和海龟一起游泳,就像已经逝去的父亲永远陪在身边一般,基本完成了融入社会的任务。影片通过锁定海洋馆这一区域,让人们感受到了自闭症人群和其他人的分异,也更关注和自身不一样的人群的生活状态,并记录了这一城市特殊空间的温情与感动。

2008年影片《硬汉》

2010年影片《海洋天堂》

(四)节点

节点是一种参照点,也是人物行动在城市中往来和可以进入的交会集中点。在城市意象中,节点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是具有可达性的交叉点,如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道路会聚点等,也可以是具有中心性的广场、公园和城市中心区等较大的人群聚焦的中心。具有特色的城市节点设计,不仅能够为电影提供取景场地,反过来,透过独具魅力的镜头语言,也让观众了解它所代表的城市的魅力,令人心生向往,对城市品牌的营销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1953年影片《斩断魔爪》

1997年影片《埋伏》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反特影片《斩断魔爪》中,反派与外国敌对势力的接头处就在青岛的天主教堂,这不仅是城市意象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节点,对于故事情节中的间谍们接头的隐蔽性和对我方人员的迷惑性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后的影片《埋伏》中,反复出现了不同角度、不同时间和带有不同人物的船厂画面,不断强调着影片故事的来源地、发生地和进展空间。作为一个港口城市,青岛的港口和船厂、码头,毫无疑问是城市的重要节点,也是能够被人们辨别的主要城市意象之一。

进入新世纪,文艺小清新电影《早安,冬日海》和《恋之风景》可以说是通过镜头叙事将青岛的城市意象展现无遗。在影片《天脉传奇》中,女主角的杂技团就在小青岛进行了表演,也是在小青岛展开了和反派的夺宝追逐、打斗情节。在《恋之风景》中,男女主角寻找的其中一处就是观象山公园。在《早安,冬日海》中,男女主角认识的青年旅社就在青岛著名的观象山公园,成为城市和电影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的会聚节点。在影片《硬汉》中,男主角和女朋友夜晚散步的地方就是青岛的五四广场。这不仅是电影人物散步谈心的地方,也是城市生活中普通人的休闲去处,既成为影片紧张节奏中的温馨舒缓部分,也是城市温柔浪漫的意象节点。

2002年影片《天脉传奇》

2008年影片《硬汉》

2014年影片《早安,冬日海》

(五)标志物

城市标志物是另一种点状参照物,可大可小,不能进入。通常,标志物是明确而肯定的具体对象,如山峰、建筑、构筑物等,它具有清楚的形式和显著的位置,并有一定的地域独特性和心理认同性,表达着一个城市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和价值观背景,也是市民的心理文化符号。作为一种地标,城市标志物已成为一个空间结构系统,经常被用作确定身份或结构的线索。城市标志物作为一种突出的元素,在电影中具有强烈的视觉形象特征和象征意义,在人们识别城市和区域空间时,具有十分有效的确认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影片《斩断魔爪》中,间谍们的接头地点就在青岛的圣弥厄尔天主教堂,从此以后,许多电影都在这里取景拍摄,青岛天主教堂成为城市最早为外人知的地标建筑。在改革开放后的影片《站直啰,别趴下》中,男主角一行人参加晚宴会后乘车经过的斑斓建筑,是以前的胶澳总督府,影片拍摄时已成为青岛市政府所在地,而现在成了青岛人大常委会的办公楼,位于从青岛天主教堂往基督教堂去的路上。

1953年影片《斩断魔爪》

1993年影片《站直啰,别趴下》

进入新世纪,在影片《硬汉》中,男主角和小男孩在退役的潜艇上练习正步,这正是青岛海军博物馆的R级潜艇,也是青岛作为军港和曾经的海军基地的标志。影片《早安,冬日海》中的男主角在旅行将要结束时发现了青岛三大教堂之一的基督教堂,配合女主角的画外音,似乎找到了旅行的意义和人生的方向。在都市爱情影片《爱情进化论》中,男主角和女主角出海时的准备地就在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这是2008年奥运会之后青岛新的城市标志和标签,不仅展示了城市的活力,也彰显了国际化和高端化发展的气质。而之前被风浪破坏的栈桥,在这部2014年的影片中又以崭新的姿态出现,继续着其青岛最为人熟知的标志景观的形象。

2008年影片《硬汉》

2014年影片《早安,冬日海》

在青岛籍导演丁晟的新片《英雄本色2018》中,青岛奥帆中心情人坝和白色灯塔以空镜和夜晚人物奔跑点等画面形式出现了多次,既是城市崭新的标志景观,也与影片海上走私的剧情互文。另外,青岛的八大关,既是著名的景点,也是以“万国建筑博物馆”闻名的街区,更是青岛历史上长期不可忽视的城市标志。无论是《风流女间谍》中的日式建筑,还是《站直啰,别趴下》中男二号的丈母娘家和男三号一家人散步的林荫大道,或是《恋之风景》中女主角初来乍到下车的地方,以及《早安,冬日海》中男主角和女主角散步谈天的地方等等,都一眼可以看出是八大关的特有建筑和风景。

2014年影片《爱情进化论》——栈桥

2014年影片《爱情进化论》——奥帆中心

2018年影片《英雄本色2018》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不同时代的影片中都或多或少留下了城市发展历史印记,承载了特定时空中的都市生活。同时,我们也发现,城市意象的五个主要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节点组成了区域,由边界限定了区域的范围,区域内分布着不同的标志物,并最终由路径将各个要素串联起来,形成有规律的穿插和重叠,从而构建起一个城市的整体意象。

不论是20世纪50年代的黑白影片《敢想敢做的人》,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彩色影片《爱情与遗产》,以及新世纪之后《恋之风景》《寻找微尘》《早安,冬日海》《英雄本色2018》,都从不同视角展现了青岛城市的整体风光——从城市沿海的沙滩、建筑群,到俯瞰城市独具特色的区域分布,还有站在高处眺望全城的山岭、海洋和各色建筑。通过全面的景别安排,它们都细腻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青岛的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风貌的变迁,成为历史纪录。

1959年影片《敢想敢做的人》

2014年影片《早安,冬日海》

例如,在影片《敢想敢做的人》的开篇部分,男主角的家乡风光就用运动长镜头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的青岛沿海景观。而在新世纪初的清新文艺片《恋之风景》中,女主角初到青岛,对城市的第一印象也是通过运动长镜头来表现的。两部影片运用相同的镜头语言,展示了青岛近半个世纪的城市空间意象的发展和城市文化气质的变化。在《早安,冬日海》中,女主角带男主角爬山俯瞰青岛全景,那近处独特的红方顶、画面中央远处的栈桥,左侧的小青岛和右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各居其位,将青岛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串联在一起,形成了青岛独一无二的诗性气质。在《爱情进化论》中,现代化的航拍技术则从更高的视角对青岛海湾更广阔的城市区域进行了鸟瞰,真真展现了青岛得天独厚的“青山、碧海、红瓦、绿树”的自然条件和诗意浪漫的人文环境,不负“天然摄影棚”的美誉和世界电影之都的称号。

2014年影片《爱情进化论》

2018年影片《英雄本色2018》

可见,电影,既是重要的大众传媒,也是阅读和了解城市的窗口。青岛城市意象的选择和构建,为电影镜头提供了独特的、合适的画面语言和叙事背景,而影像也从不同的视角为观众认识和再认识青岛的地域文化、时代变迁、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提供了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图景。在电影通过镜头记录青岛城市空间意象变迁的同时,电影的空间叙事方式和强调社会性的特征,又有助于推动城市规划和设计在叙事空间上的改善和创新,从而促进综合了城市风景和城市人文精神内涵的个性化城市意象,增强诗意青岛的独特魅力的持久性。

猜你喜欢
早安青岛意象
早安 小太阳
早安梦想
早安,北京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早安,小松鼠
青岛明月申牌?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