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
——钱穆的养生故事

2019-11-07 06:45文/玲
中老年保健 2019年11期
关键词:钱穆养花夫人

文/玲 珑

钱穆,字宾四,1895年7月30日生于江苏无锡,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人称“最后一位国学大师”、“最后一位士大夫”。其《国史大纲》、《中国思想史》等著作备受推崇。

1928年,钱穆的第一位妻子邹氏和新生婴儿不幸去世。在料理后事过程中,不到四十岁的钱穆兄长钱声一竟然因过度伤心也撒手人寰。钱穆的祖父37 岁就病故,父亲也仅活到41 岁,长兄亦英年早逝。“三代不寿”的隐痛,让钱穆深受刺激,感慨道:“人生不寿,乃一大罪!”为此,生活中他处处注意养生调理。

图片来源于: www.baidu.com(2019.9)

一动一静之太极养生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钱穆十分认可这句话,他认为大自然的力量可以调养生息。据他的学生回忆,只要天气好,钱穆喜欢每天早饭后,带着学生一起沿着湘江西岸散步。钱穆说他喜欢听流水的声音,时间久了可以修身养性,减少烦恼。

除了散步,钱穆坚持打太极拳几十年。他每天清晨洗漱完毕就开始打太极,几十年下来颇有功夫,一趟下来可以打半小时,收势气定神闲。有一次钱穆正在上课,门外不知从哪来了两个流里流气的家伙,向教室里探头探脑,十分恼人。钱穆走出教室,对这两人怒目而视,抬手挪脚,摆出“揽雀尾”的架势。这两个小混混一看钱穆气势十足,双臂有力,转身落荒而逃。此事也在学校传为美谈。

太极拳养生健体功效是公认的。太极拳讲究“神形合一,内外兼修”,动作虽缓但意贯全身,可以很好地起到调整全身气血运行的效果。看似运动量不大,不像跑步、登山、打球那么刺激,但长期坚持,效果显著。

一动一静之静坐养生

据钱穆第三任妻子胡美琦回忆,她与钱穆刚刚结合时,发现五十岁的钱穆每天在学校很忙,似乎有办不完的事。但他下班回到家只要静卧十几分钟,就又可以开始伏案工作,甚至通宵达旦。有时参加学校的活动,一早出门,黄昏回家。年纪轻轻的学生们都喊累,钱穆却只需要休息片刻又可以继续工作。胡美琦觉得奇怪,便问钱穆体力为何如此充足,钱穆自己总结说都是因为有静坐之功。他年轻时曾花了不少功夫研究静坐,如今将静坐之中的“息念”功夫运用纯熟,乘车、行路时都用心“息念”,所以能精力充沛,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静坐在民国时代曾蔚然成风。时任教育部秘书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东南大学校长等职的蒋维乔,出版了一本《因是子静坐法》,畅销全国,甚至流传到海外,多次再版,影响颇大。后来又撰写了《因是子静坐法续编》,风靡一时,全国上下静坐成风。五四运动前后青年学生对于自我与身心的探索都充满了好奇心,蒋维乔在教育部就职时,就被北大学生邀请去演讲静坐法,后来广受追捧,北大学生还自发组织了北大静坐会,由蒋维乔负责具体指导。

当代科学研究显示,静坐时人体彻底放松,意念专一,呼吸绵长均匀。通过停止纷杂的思绪,梳理紧张的身体,达到意识与机体的和谐统一,不仅对身体有所调养,对精神状态也很有帮助。钱穆一生遇到很多波折、困难,但都能做到“每逢大事有静气”,泰然处之,与长期坚持静坐不无关系。建议中老年朋友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尝试。

一内一外之乐在自然

钱穆的长寿与他豁达、开通的性格密不可分,总能保持一份好心情,这都源于他生活中一内一外的快乐源泉。

1939年,顾颉刚(钱穆好友,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在成都齐鲁大学创办国学研究所,想邀请一些名家来任教。顾颉刚对钱穆有知遇之恩,接到挚友的邀请,钱穆当然一口答应了下来,1940年便到了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在成都西北郊崇义桥赖家花园,是个生活很不方便的偏僻地方,但钱穆到此却很高兴。钱穆本就是个喜欢乡居的人,他觉得这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微笑着说:“乡居最惬吾意。”

钱穆喜欢走出户外与大自然亲近,他常说:“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在北大任教时,他就喜欢到附近的太庙去备课,在那里“或漫步,或偃卧,发思古幽情;”在遵义讲学时,一看到芳草遍山,溪流潺潺,竟“流连不忍去”;到了无锡,经常独自泛舟太湖,悠然自得。

钱穆还很喜欢养花,不出门就在家摆弄花草。不大的家里,在书桌、茶几甚至柜子顶上摆满了大大小小近百盆花草,他用栽花赏花代替了运动。养花也不轻松,每天劳动量也不小,浇水、松土、施肥、剪枝,有时候还需要移盆、换盆,举高端低,走来走去,可称是全身运动。花草的光照、温度、空气、土壤、水分也需要格外注意,这就不光是闲情逸致了,还需要用心、用脑,甚至学习点植物学、园艺学知识。养花可以愉悦心境,陶冶情操,传统中医曾有句话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养花有潜移默化的健身作用。

一内一外之知己相伴

钱穆先生一生共结过三次婚。1928年原配夫人及新生婴儿相继去世。后又与小学校长张一贯结婚,有三子一女。抗战时期钱穆独自一人南下,后来赴广州乃至香港都是只身一人,继配张一贯与子女都留在了内地。初到香港,由于没有人照顾,生活缺乏规律,致使钱穆经常犯胃病。

1952年钱穆到台北演讲,演讲中发生意外,不得不留在台北养病,在此期间结识了当时还在台北求学的胡美琦。4年后两人在香港结婚,虽然这段“师生恋”有所争议,但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胡美琦对钱穆生活、治学都有着极大的贡献。武侠小说家金庸在《神雕侠侣》修订版的后记中,还专门提到了这段“钱胡恋”,指出他们的结合当时曾经受到某些香港文人的批判,但是他却亲眼见到胡美琦对钱穆无微不至的照顾,见到钱穆夫妇婚后幸福的生活,对他们深为敬佩。

钱穆弟子何泽恒说:“大凡到过素书楼的人,无不承认钱师母对宾四师的贡献。确切地说,没有师母,便没有宾四师的晚年。”钱穆自己在写给幼女的信中也表达了对夫人照料之功的感激:“我此数年来,双目渐盲,但还能写稿,都由你后母先誊正再改定。若非她,我此两年亦不能再写此许多稿。”后来钱穆完全失明,夫人就帮他查阅旧籍,引述成语。文章写成后,又请夫人诵读,口授订正。他的最后一部著作《晚学盲言》就是这样诞生的。而钱穆晚年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临终前三个月口授,由夫人记录整理而成的。结婚时,钱穆说:“对于夫人,不希望她是一个只懂管理家务的主妇,希望她做一个懂得我、了解我的知己。”钱夫人确实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给了钱穆治学上的帮助,也给了他心灵上的抚慰。

1990年8月30日,钱穆于台北离世。没有家庭长寿基因的他,经过大半生的潜心研究和身体力行,最终赢得了95 岁之高龄。他的一动一静,一内一外的养生之道颇值得人们玩味、体会。

猜你喜欢
钱穆养花夫人
夫人与婆子
养花人
春天是个养花的人
钱穆的容与化
钱穆的容与化
我爱养花
养花
摆 棋
父亲对钱穆的教诲
潇水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