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衰振古 功在千秋
——张伯驹先生文献展前言

2019-11-07 12:37周笃文北京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9年1期
关键词:张伯驹翰墨国画

◆周笃文(北京)

伯驹先生在上世纪的文化界,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一段传奇。在那民族危亡、文化衰落的时代,他以一己之力,不惜倾家荡产抢救和保护了大批国宝级文物。他奔走呼号,为振兴发扬诗词书画等传统文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伯驹先生出生名门,天资聪慧,本是一位文采风流、前程似锦的名公子,可是他却对仕途经济了无兴趣,情衷于诗词、京剧与文化收藏,矢志为之,力求完美。为了防止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流落国外,他不惜倾家荡产收购古贤之书法翰墨。如1936年为防止溥心畬所藏西晋陆机《平复帖》流入日本人之手,他千方百计请傅增湘出面与之调停,最后以四万大洋购藏了此中华第一古帖。1945年为了避免从长春宫里流出之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流出国外,乃变卖住宅,筹措贷款,以220两黄金之天价购回此一至宝。先生一生收藏价值连城之国宝级文物118件。据《伯驹书画录》记载,有李白《上阳台帖》、杜牧《张好好帖》、范仲淹《道服赞》、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赵孟頫《千字文》等。故宫《景仁榜》开列的顶级的书画中,近一半为伯老捐献。刘海粟先生云:“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里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赏、诗词、戏曲和书画。”启功先生更以为伯老之艺术收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民间收藏第一人。”贡献之巨大,由此可见了。

伯驹先生精于传统文艺,珍同生命。在西潮腾涌、传统文化被视同敝履之时,他却挺身而出,大声疾呼,力挽狂澜,为保护国粹殚精竭虑。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于后海南沿小院中成立了京剧、韵文、书法、琴艺四个研习组织,以私人之力聘请萧钟美、郑诵先、管平湖等大家主持其事。1957年,他联合叶恭绰、章士钊二先生上书中央,请求成立中国韵文学会。后因“反右”事起,遂止。二十年后他再申前议,联合叶圣陶、周谷城、赵朴初、钱昌照、夏承焘、周汝昌诸先生多次上书中宣部、文化部领导,吁请成立中国韵文学会。1981年末,终获批准。此举对于日后中华诗词之活跃有很大影响。

伯驹先生才高识卓,在诗词书画创作方面成就巨大,不愧为光前裕后、妙接古今的一代大师。此次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高山仰止”展览,可说是一次丕开风气、意义深远的重要举措。展出作品,各体皆备,抉择尤为精当,颇能展现张伯驹、潘素先生的艺术成就与精神气质。比如《翰墨因缘卷·为谢稚柳先生书》(附十家题跋),便是洋洋大观、神完气足之旷世佳作。《调寄平韵满江红·和夏瞿禅词人谒文信国公祠》无论是遣词、用韵、立意、谋篇皆嵚崎磊落,有神光离合之妙。所绘《双兰图》,笔笔中锋,清气勃发,题句“萧艾齐荣当路草,无人芳馥又何为”之句,更写出了对时代的长嗟大喟,可谓神形俱超之笔墨。伯驹先生的鸟羽体书法,也是形神特具、开径自行之新体。它笔笔中锋,结体奇创,使转自如而顾盼生姿,体现了作者自在流行的精神气质。如“静从贝叶参空谛,宜对梅花守岁寒”七字联,不止意境高妙,而且字态墨趣,顾盼生姿,充溢着静谧、活泼、自在流行之美感与道心,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气象,堪与弘一墨趣相伯仲。再如为张晓鹰题额之“逢雁楼”,结体奇古,率意自然而有法度。潘素先生之山水画作,或金碧辉煌或清疏远淡,皆能意与笔随,姿态万千,一经伯老品题,更是风致无限、令人神往。

我作为受业门生,在先生辞世三十六年之后,能重读遗墨,真是悲欣交集、感慨无尽。谨将1972年陪侍伯老《大觉寺看花和碧丈》诗作录之,以志纪念:

娱忧却向碧山行,花柳缤纷总动情。

百厄吟身三绝笔,文光长伴寿星明。

大岭秋色 国画 潘素

调寄平韵满江红 书法 张伯驹

隔着梦归联 书法 傅增湘

兰蕙一丛图 国画 张伯驹

劳山潮音瀑 国画 潘素

静从宜对联

张大千致张伯驹函局部

翰墨因缘卷 局部

风蕙 国画 张伯驹

猜你喜欢
张伯驹翰墨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张伯驹老照片一组
张伯驹的词风及其“豪放词”的意义
张伯驹宁愿被“撕票”也不肯卖字画
翰墨飘香的砚台
翰墨飘香的“溯盐”魅力
国画欣赏
在翰墨飘香中拥抱新的春天
国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