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2019-11-07 07:02陈江南
三明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创业项目应用型大学生

陈江南

(龙岩学院 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始深化改革,持续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推进。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要“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2019年,教育部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中要求: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创业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创业的过程体现在创业者或者团队利用手中资源寻找创业机会、为社会创造价值并通过提供服务获取自身相应的需求。[2](P11-12)在校大学生创业有别于社会大众创业者,有其特殊性,但当前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实践能力较弱,同国家的发展需要不能相适应。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也是结合点[3](P83-89),因此着力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新挑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存在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查阅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发布的《福建省高校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4],对比福建省内不同区域高校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数,各高校立项数基本持平(见表1),说明福建省各高校均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表1 福建省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2018年参加省部级及以上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情况

但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近年我国本科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人数比例在2%左右[5],而福建省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2017届毕业生选择创新创业的比例偏低,且不同地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情况和效果差别较大(见表2),数据显示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福建省沿海地区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泉州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活跃,该地区重视创业,在毕业生择业方向上也较多选择创业;而三明、龙岩等地在创业环境、融资环境等均不如沿海地区,毕业生选择创业比例相对较低。

此外,通过实地走访福建省内部分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如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厦门)、福建省创新创业基地(三明)、福建省创新创业基地(龙岩)等,并与多位创业学生团队代表座谈,发现大学生创业成效有其自身特点。经统计,在园区内学生创业领域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软件开发业、文创产业、跨境贸易业,而其余创业方向较少涉及,同时这些创业团队成员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专业,而外语、生物、体育等专业学生较少出现在创业团队中。调研发现,根据创业团队成员人数及专业的不同,能够明显分辨出学生创业团队现状,例如部分创业团队学生专业来源过于单一,还未形成完整的管理体制,对外拓展业务较为困难,创业处于艰难时期;而园区内业务稳定、经营良好的创业团队,学生来源于多个院系,有较为成熟的财务管理、客服、创意研发。

表2 福建省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

在与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创业基地运营方、部分创业指导课程教师及部分准备创业的在校生交流探讨后发现,在校大学生创业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近年,福建省内应用型本科高校均结合国家要求逐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基本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但在实际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中,侧重于创业技能与技巧方面的通识内容,较少普及创业相关政策、道德、法律等知识。此外,目前创业教育仅局限于为大学生提供创业选修课、创业讲座或创业计划大赛等,未能很好地依托专业教育的传统学科优势,零散、孤立的创业教育尚未与专业教育耦合,从而出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剥离的现象。

(二)课堂教学缺乏创新

我国教育中的创业知识体系建立不久且不完善,大学生了解创业知识主要渠道来自课堂授课,但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创业课程目标不清晰、教学形式化、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在理论传授时照本宣科,没有融入真实创业情境开展创业教育,造成大学生对创业知识了解不全面、体会不够深刻。二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模拟和实践体验。单纯的理论教学导致创业教育浮于表面,无法激发学生创业兴趣;项目路演不到位,对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没有心理准备,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易导致在项目实际运营中缺乏有效应对措施。

(三)创业资源未整合

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开展,需要政府、学校、社会提供各类资源作为保障,而目前高校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手段。在学校资源方面,各院系优质师资缺乏有效交流,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同时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也较少体现。在社会资源方面,高校学生较少与地方产业精英交流,高校在地方特色产品营销、工业技术改造等方面介入较少,这些外围因素同样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政府资源方面,大学生对税收、融资、贷款等政策把握不够到位,也会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效果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缺乏对创业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的创业教育将面临华而不实的尴尬局面。

(四)创业项目选择不当

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在于创业项目的选择,影响项目选择因素多且关联复杂,如创业者专业知识与运用能力、生活阅历与社会经验能力、经济运作与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因素对项目选择造成重大影响,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身条件、能力素质差异。此外,创业项目的选择还需充分考虑项目运营的各个阶段团队自身能力,如在项目初期,创业者需要针对拟创业项目的盈利模式、社会需求等进行科学合理论证和分析,但大学生创业者在项目选择上多数仅凭兴趣与想象,调研、分析能力欠缺,从而导致项目选择出现盲目,最终创业失败。

(五)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在“双创”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但依旧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架构不清晰,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还未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学校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团委、创新创业学院等部门或学院都参与其中,各自为政。二是创业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高校在评价学生创业成效时,常以学生参加创业竞赛获奖数量或少部分创业成功案例来评价教育成效。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为例,不少高校盲目看中项目申报数量,以此衡量创新创业的成效,缺乏对创业项目质量的把关和项目的指导。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对策

(一)建设基于“精益创业”思维的课程体系

“精益创业”的提出者 EricRies在研究了“精益生产”和“精益思维”后,借鉴了精益的概念而提出了“精益创业”。[6](P69-87)精益创业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多次试验和学习,用最低的成本、最省时间的方式,最快找到创业成功的关键点。精益创业的理论表明,大学生创业存在规律,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构建全覆盖、分层次、有体系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精益创业”课程体系由创业通识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两个创新项目模块组成,其中,通识教育采取集中授课的形式,实践教育采取个性化指导的方式,在两个模块中同时结合专业教育,促进创业通识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通识教育内容可包含 “创业认识”“创业目的”“创业政策”“创业管控”“法律法规”等内容;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竞赛为主要载体,指导学生进行创业模拟,典型创业企业实地参访等。(见图1)

图1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精益创业”课程体系

(二)优化“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应用型本科高校为解决创业教育中出现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缺乏、经费投入不足、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必须优化创业教育教学途径。矛盾的解决可通过“翻转课堂”实现,翻转课堂既可促进创业知识的来源的多元化,又能促进教学环节中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

图2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设计贯穿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教师通过查找慕课优质创业课程,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完成讨论、练习、测试等相关任务,做好信息整理和学习总结,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在线平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及深度分析。第二环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翻转学习,教师对学生在线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同时结合学生专业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第三环节,进行课堂延伸,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反馈提供个性化辅导,指导学生创业团队建设,帮助学生评估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学生参加创业大赛、专业竞赛等课外创业实践活动,通过情境模拟、现场演练等方式检验学习成果,强化创业技能,同时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与此同时,进行课程评教,师生反思形成反馈机制,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成效。

图2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三)跨界融合打造专业的创业平台

高质量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业项目,是提升大学生创业内涵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主动出击引入社会资本,利用地方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及自身情况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做好校企合作项目,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提供优质平台。第一,为保障高校、学生、企业等合法权利,应建立相应的创业园管理制度,明确合作职责,明晰各方权利及义务。校企合作所涉领域较广,必须成立高校和企业合作专门的管理机构,理顺关系,统一管理相关合作事宜,制定可控的实施方案,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进而推动校企合作。第二,高校创业教育应深度开展多元合作。遴选能力较强的创业导师,跟踪服务创业学生,同时可根据创业实际需要补充拥有一线实战经验的企业人才,对于专业教师,引导其定期下企业,实地了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创业导师在指导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要注重将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各模块工作,如研发、销售、推广等方面引入创业教育中,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第三,发挥高校对创业政策的把握、对学生教育管理规律的运用,挖掘专业教育在创业教育中的指导结合点,筛选适合创业或适合参加创业比赛的项目,逐步培育精品创业项目。同时,对于已经筛选的创业项目要及时跟踪服务,定期分析研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困难,指导创业团队分析问题、解决困难、总结工作。

(四)遴选服务地方发展的精品创业项目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 2025、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等国家政策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业平台,国务院也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需要[7](P96-100),新经济形势下,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谋而合。大学生通过打造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度高的创业项目,更能从地方中获得相应的扶植政策。

在项目遴选方面,大学生在培育创业项目时充分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利用地方经济优势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创业品牌。第一,依托当地特色产业人才库,聘请专业人士作为高校创业项目技术指导。第二,大学生创业者应利用当地资源,深入了解地方经济特色及行业生态,深入一线学习行业上下游情况,在企业一线中把脉自身创业。第三,大学生创业者与企业合作,提供相应技术改造、管理模式优化等技术支持,助推该类行业在区域竞争中取得优势。第四,培育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精品创业项目,通过创业项目吸引当地大学生成为当地行业的储备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地方政府与高校双赢。

(五)构建有效创业绩效评价机制

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是对各高校创业教育的投入及创业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两个主要方面加以评价。应用型本科高校可建立以创业课程、师资力量、环境营造、学生发展四个维度构建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第一,课程建设方面,重点评价创业核心课程开出率、专业知识在创业课程的渗透程度、跨学科课程的开设率、创业基础素质普及率、创业课程开发率等。第二,师资评价方面,评价聘用双师型教师人数、教师接受创业知识培训人数、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率等因素。第三,环境营造方面,评价校园创业软文化建设、学生创业社团数量、创业政策宣传情况、创业研讨会举办数量、创业比赛的开展数量以及创业基地服务学生数量等。第四,学生发展评价方面,衡量学生选修相关创业课程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人数及获奖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率及学生成功创业人数比例、近三年毕业生成功创业率等。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构建创业绩效评价机制,有效查找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实现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

总之,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因课程建设、社会资源、创业平台等方面限制,创业教育成效不佳。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提升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及学生自身多方面协作,要充分立足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特色,结合地方区位优势和社会产业需求,推动学生积极融入地方发展,建立学生创业教育“探索-创新-实践-验证”的实现渠道,从而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创业项目应用型大学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长春第十一届[秋季]连锁加盟创业项目展览会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现状调查及探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大学生之歌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