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战略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化策略研究

2019-11-07 07:59罗建国张敏黄胜利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6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

罗建国 张敏 黄胜利

摘要:根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揭示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借鉴国际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经验,提出“一制三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方式,进一步推进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化改革。

关键词: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一制三化;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6-0190-03

一、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

2015年11月,中国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导普通本科院校调整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更好地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求。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一个相对较新的术语,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其理解应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和“应用型人才”两个方面,前者体现人才的层次定位,为大学本科学历;后者体现出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方向,为实践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的内涵应理解为:立足本科教學实践,根据需要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应为生产服务,为地方服务。

二、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经验

(一)德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经验

目前,德国的高等院校主要包括综合大学、应用技术大学、高等艺术/音乐学院三大类。其中,第三类是面向特殊专业和特殊群体的高等院校,前两类均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前者旨在培养优秀的行业工程师,具备扎实的数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领域创新能力,后者重在培养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和文化基础及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

弗莱贝格工业大学成立于1765年,是德国一所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凯泽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成立于1996年,是一所应用技术大学,表1所示为这两所典型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差异。由表1可以看出,以弗莱贝格工业大学为代表的传统综合性大学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安排以及教学评价和师资方面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掌握的系统性,而以凯泽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为代表的应用技术大学则更强调学生在掌握比较扎实的科技知识基础上,利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表2显示了两种典型大学的课程设置,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凯泽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弱化了各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和系统性,所设课程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导向,更侧重于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应用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实践内容丰富充分,学生可以根据需求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应用选修课,用理论指导实践。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倾向,能够根据工业市场人才需求灵活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因此受到了国内各行业的重视和欢迎。1998年,德国境内应用技术大学约有152所,在校学生人数约为436430人,到2008年,约有186所,在校人数增加到516829人。目前,应用技术大学占据了德国高校的50%,学生总数占据到普通综合大学的25%-30%,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德国已经发展为“与传统综合性大学具有同等价值但是属于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

(二)英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经验

二战后,传统大学教育已不能满足英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965年,新任教育部大臣克罗斯兰德(A.Crosland)在乌尔维奇学院(Wool-wich Polytechnic)发表演讲时宣布了“两种高等教育”原则,第一种是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为代表的自治传统大学系统,另一种是成立一些以多科技术学院为主体的公共高等教育部门,二者具有平等的教育教学地位,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二元制”体系。1966年,教育部颁布了“应用技术及其他学院发展计划”的白皮书,确立了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发展的法律保障。此后,多科技术学院发展迅速。总结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采用“三明治”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最早发起于英国桑德兰技术学院,将课堂教学与工业训练分段交错进行,主要采用“1+2+1”或“2+1+1”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走出校门参加一定时间的工作训练,最后再回到学校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该方法使学生将教学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根据实际应用问题进行针对性补充和学习,同时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增加了从业经验,为就业增添砝码。

2.学校数量发展有限,但规模较大,学科设置齐全。从1969年英国第一所多科技术学院哈特菲尔德(Hat-field)多科技术学院成立,到目前,英国共有约37所多科技术学院,在校学生总数量增加了十几倍。

3.学校可提供多级水平学习课程供选择,学生毕业时可选择获得不同就业资格。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课程主要分为学位课和文凭课两种,前者可以提供与综合大学相同的学士学位和资格,方便学生继续深造;后者学制短、职业性较强,适合毕业后有就业需求的学生。此外,学生课程选择与其入学成绩相关。

4.将职业证书教育纳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目前,英国的职业证书可以覆盖整个职业能力的85%,该体系主要分为5个等级,不同证书等级对应不同水平的职业技能,并与英国高等教育完全融合在一起,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并完成相应的职业能力测试,就可以在毕业时获得就业岗位所需求的职业技能和认证证书,提升行业竞争力。

5.学校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社会交往等公共能力的培养。很多工科专业开设了跨专业选修课,如经济管理、交际口语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多科技术学院的发展对英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机会、教育形式、教育资源和教育任务方面实现了良好的分流,为英国社会提供了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并通过这种技能投资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美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经验

美国一直信奉“实用主义”哲学理念,并指导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美国的技术学院、技术教育大学、社区学院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学校专业与地方产业紧密相连,产学研结合高度合作,注重“高质量、强能力、重应用”的要求,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主要采用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塔夫斯大学、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和波士顿美术馆三地学生联合培养,是美国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美国应用型本科教学以小班制(20一30人)为主,探索多样化的教学风格,营造师生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同时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法,通过开设“习明纳尔”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探究问题答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此外,法国、日本等国的高等教育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为本国社会经济、工业技术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对我国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研究型、教學研究型、教学型、高职院校。研究型大学以基础性、学术性著称,设有庞大的研究生院,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以理论“够用”为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一线实际操作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体现了“双重合”性,层次上与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重合,类型上与应用技术领域的重合,既不能像研究型大学所要求的深厚理论,也不能像高职院校所要求的理论“够用”,应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和高职人才之间的一种“复合型”人才。

借鉴国际成功办学经验,结合我国目前人才培养现状,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化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社会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全面认识,加强政府扶助职能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认可仍主要通过学历层次的高低进行区分,同时高等教育长期在以政府行政行为为主的纵向约束机制中运行,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扶助力度更倾向于根据学校的办学层次和“高精尖”成果来决定,因此传统的研究型大学更受社会和国家战略的重视和需求,而对新兴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认知和扶助严重不足,导致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谋求生存,被动迎合社会评价和国家政策需求,盲目提高办学层次,“升本”、“申硕”、“申博”等,使教育目标重心上移、状态失稳、人才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从历史上看,同时发展精英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发达国家普遍的选择,我国也应出台有关法律政策,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层次地位给予正式确认和保障,改变社会长期对学术化、研究型的价值追求,制定定位清晰、分类明确的本科教育评估方案,使应用型本科办学有理有据,树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在政策制定、资金申请方面加大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扶助力度,增强学校办学信念,避免学校盲目“趋同”、“攀高”,为学校在同类中争创世界一流提供有力支持。

(二)实行“一制三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

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增强社会地位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质量和特色,针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建议采用“一制三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一制”指“导师制”,“三化”分别指“国际化”、“个性化”和“小班化”。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可以通过师生互选方式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提升科研能力,培养科研兴趣。同时,导师能够对每一位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针对性评价,做出更适合本人的职业规划。建立导师督促机制,例如导师考核、学生反馈调查、将导师经历与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等,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事务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应广搭国际化培养平台,加强教师、学生与国际同类型高水平院校的合作和交流,采用“境内”和“境外”多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外国专家讲学、开设国际化课程体系、短期访学、学位联合培养以及海外实践拓展课程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并提升学校和学生的“国际化”水平。

学生能够“用其所长,人尽其才”,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增加选修课比例(包括跨专业选修课等)、开设开放性实验等可以推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兴趣和就业方向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开放式实验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提升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改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

德、英两国的实践教学采用单独设置“实践学期”模式,学生有完整的几个学期在企业中学习度过。美国采用“合作教育”模式安排学生实习环节,学校设有专业实习平台和实习协调员,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并为其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因此更具有针对性和更高的实习效率。

目前,我国企业对高校学生实习的支持力度远远不足,如果照搬国外“实践学期”模式和“合作教育”模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实习过程走马观花,深度不够,不能满足人才培养要求。为了打破这一局限性,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横向作用,鼓励教师与企业之间建立横向关系,例如共同申请横向研究课题、企业兼职等,将学生融入教师的课题中来完成实习和毕业设计,这样学生既能够实习充分,获得更为精确的实践经验,教师也提高了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更加贴近“双师型”师资要求。

四、小结

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现代工业和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新生事物,其人才培养优化改革需要我们积极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结合我国教育现状,不断探索、认真实践和总结,为培养出更加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不断努力,从而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