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亲情与悲情

2019-11-08 12:00连锦添
中国记者 2019年10期
关键词:旅社探亲台胞

文/连锦添

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溃退台湾,数以百万计的大陆籍军政人员离开大陆。他们统称为“去台人员”,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因时代剧变才从神州各地到了台岛,尝遍了骨肉分离之苦,演绎了多少离散故事,怀乡思亲之情自然与日俱增。“孤苦无依汉,夜夜梦神州”,很多人想家想得快疯了,但长期处于“戒严时期”的军事管制之下,30多年里几乎无人实现探亲梦。蒋介石死后,人心开始动摇,有人穿着“想家”字样的上衣沿街诉说,有人甘冒坐牢、革职之险,辗转从美国、日本等地回大陆探亲。

这是一个大时代的悲剧。直到1987年11月7日,晚年蒋经国主导下的台湾当局顺应潮流,打破实施38年的禁令,开放探亲。这是当年中国十大新闻之一。

在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的敌对状态下,香港是他们回故乡的必经之地。

我当时正好驻香港。凭着职业敏感,我意识到这是一件大事,肯定有同行大书特书,而我近水楼台,在香港最有利于获得第一手素材。作为从事港台报道4年多的年轻记者,我曾采写过不少绕道回乡探亲的台胞,对他们的不幸经历和情感不陌生;我在厦门大学读了4年书,也了解与台湾相同的闽南风土人情。当时的人民日报香港办事处主任黄际昌同志,是一位擅长写报告文学的老记者,他给我出主意,希望我除了写动态报道外,采写一篇无愧于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

我很兴奋,一头扎了进去。先去九龙的启德机场,等候台湾来的航班,但收获不大。采访对象人在旅途,通常无心与陌生人深谈,一般说上几句就拜拜了。我又与新华社记者一起去香港中旅社采访,了解面上的情况,还坐火车去深圳罗湖口岸,与北京南下采访此事的本报摄影记者会合,采写了动态消息和特写,反映第一批获准探亲的台胞踏上大陆土地那一刻兴奋、激动而又忐忑不安的心情。发回这些报道,也算完成任务了,但要写深度报道,我心里还是觉得空,以至夜不能寐。

感人的通讯缺不了打动人心的细节与情景,这些只能到生活中去寻找。经香港中旅社负责人协调,我每天从港岛跑马地过海到九龙,到尖沙咀中旅社台胞服务部“蹲点”。这里是离启德机场最近的一个授权办理台胞回大陆入境证件的服务机构,前来办证的台胞络绎不绝。我以工作人员的身份上前帮忙,见带着大包小包的,就帮着搬运,或者递上茶水;许多人慌乱中不知如何填表,我帮他们填写,还提供大陆交通行程咨询等。当时台胞回乡,海关可免税验放紧俏电器一大件一小件,香港买单,内地提货,我帮他们挑选大陆制式的电视机。

一边张罗,一边不忘自己是记者,一名中央党报的记者。当发现可以倾谈的对象,我就拉他们坐在椅子上交谈。服务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加上用心引导,多位台胞打开了话闸,讲出与家乡、与亲人之间珍贵的心路历程。如果一开始就亮出自己是北京派驻香港的记者,他们十有八九不会跟我详谈自己与故乡亲人的情感经历。他们去台38年,长期浸淫在反共宣传的环境中,普遍对大陆存有戒惧心理,误解很多。所以,我不录音,不记录,而用心去记。空闲时才往角落里一坐,在本子上记录一些原汁原味的话。

原稿中写了一个“近乡情更怯”的情景,见报时删了,很可惜。内容是一位江苏籍退役老兵,办手续时神情惶然。原来他早年到县城买东西时被土匪抓走,后来去台,家乡人一直认为他当了不光彩的土匪。交谈中,他一再说自己没干过坏事,希望家乡不要找他算账。我向他介绍了大陆的对台政策,去台人员只要维护祖国统一,大陆政府可不计前嫌。他用狐疑的眼光看着我,还问:东北现在还是9个省吗?过长江乌蓬船好不好搭?我告诉他长江上早已建起多座大桥,他家乡仪征县建设了全国最大的化纤厂,高速公路可直通南京。他瞪大眼睛,边听边摇头表示不相信,末了还冒出一句:“那你是共产党吗?”

■ 上图 2015年12月,连锦添(左)在港专访国学泰斗饶宗颐。

■ 下图 1949年离大陆去台湾的谢俊先生(左),1987年11月上旬回到江西南昌县尤口乡东谢村老家探亲,首先看望抚养他成人的三婶娘,但是婶娘已77岁,双目失明,看不见他的模样了(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绍业/摄)

原稿还记述了一段两岸婚姻的悲情故事,见报时可能限于篇幅,删了。刘先生去台后,因回乡无望,娶了台湾太太,当他得知老家的原配妻子一直没有改嫁时,心中激起了巨大波澜。他说的一番话,显露了心中的矛盾、悲哀和无奈:无论如何,我要回去见她一面,我让她空等38年,亏欠她太多太多,我一辈子也还不了这人情债啊!但回去又能怎样?只能看一看而已,我还要回台湾的,我究竟带给她的是希望还是失望?对台湾太太也不公平。“作孽啊,一边高兴的重逢,又是另一边的生离死别!”他哭出了声。

在中旅社的两天“打工”没有白干,执笔时,丰富的素材一齐涌向脑际,供我选用。我来自福建侨乡,对离情别绪有所体悟。离人多情,采访中我见到一位归乡客的证件中夹带着相思树叶,激发了我写作的灵感。我倾注感情,精选事例与典型话语入文。相思树的学名就叫台湾相思,我很喜欢这种树,可能因为南方多雨,它的叶子总是干干净净的。文章结构上,我三次用相思树开出小黄花的具体情景构成叙事主线。结尾一段感慨之言写得很顺畅,也是对前面所有铺垫的提炼与升华。如“地球上的植物当初繁衍生长时,本无名字,人类把自己悲欢离合的故事赋予它,才使草木有情。”这些语丝,写作时自然流淌出来。

当今新闻界,记者分兵把口,分工越来越细,港台报道在新闻的门类中属于小部门,但我们不要妄自菲薄。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一旦自己从事的报道领域发生重大新闻时,机遇就来了,调动长期的积累,像小鸡啄米,精耕细作,就有可能写出力作。

《相思》记述的历史片断,今天看来仍然动人,因为那是上百万中国人骨肉分离、泪血交织的悲情故事。今日海峡两岸,因政治风云造成的离散聚合仍在上演着。人非草木,岂能无情?草木有情,人更有情有义。政治人物施政要着眼人性,当年蒋经国开放探亲赢得了口碑,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两岸关系仍然停滞不前,甚至岛内分离势力还有所发展。人为藩篱,造成咫尺天涯。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哀。人的一生,青春几何?谁能耗得起?此时再作文,我只能以《相思已是枯黄时》为题了。

猜你喜欢
旅社探亲台胞
台胞宋志平的“田园梦”
人大代表薛玉凤 平潭的美,台胞出了力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携手打造女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精灵旅社3
精灵旅社3
(小品)探亲
徐向前的三次探亲
《探亲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