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在脊柱结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比

2019-11-09 13:37孙钢张立娟王艳黄冬梅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18期

孙钢 张立娟 王艳 黄冬梅

【摘 要】 目的:探究CT与MRI在脊柱结核临床诊断中的效果,并对两者的临床价值进行对比。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70例疑似脊柱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70例患者采用CT、MRI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对比其诊断准确性。结果:MRI检查膜外或椎孔侵犯、脊膜强化、韧带下扩散的准确性高于CT诊断的准确性,而CT检查死骨钙化的准确性高于MRI检查的准确性,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I检查在脊柱结核诊断中各有优势,为减少误诊、漏诊情况的发生,可将两者结合用于临床诊断,以便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 CT;MRI;脊柱结核

脊柱结核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通常是由于结核杆菌在脊柱散播血液,使得椎骨被破坏,从而发生变性、坏死等情况[1]。一旦患病,将会对患者的下肢功能造成影响,严重者还会出现瘫痪或脊柱畸形。该疾病并无典型的临床表现,且不具备特异性,所以在诊断时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进行。CT、MRI是常用于脊柱结核诊断的影像诊断方法,但何种方法的诊断效果更好,临床并无统一说法。本文作者对本院收治的疑似脊柱结核患者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8年1月至8月收治的70例疑似脊柱结核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70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痛、腰酸、低热、乏力等症状,其中有38例男性、32例女性,平均年龄为(41.24±3.11)岁,平均病程为(2.18±0.54)年。所有患者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并已签署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1)CT检查:检查设备为双排螺旋CT,将球管电压设置在120~140kVA,将球管电流设置在140~280mA,层厚和层距均设置为3mm。运用多平面重组、表面成像显示、曲面重组、容积显示等连续扫描的方法扫描病变可疑区域,对扫描数据进行处理,并观察患者矢状位、冠状位等多个平面重建的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强扫描。

2)MRI检查:检查设备为0.2T永磁磁共振机,设置层厚为5~8mm、层间距为0.5~1.0mm,对比剂的剂量为20mL,采用SE序列T1W1、T2W1和STIR分别对患者的矢状面、轴状面、冠状面进行扫描,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表现进行分类,然后统计两种方法检查到的累及部位,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判断两者的诊断准确性。

1.4 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行χ2检验,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RI检查膜外或椎孔侵犯、脊膜强化、韧带下扩散的准确性高于CT诊断的准确性,而CT检查死骨钙化的准确性高于MRI检查,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 讨论

原发病灶通过发展逐渐演变成菌血症,结核菌就会顺着淋巴管、血液、胸膜病灶和縱膈淋巴管等途径向脊椎蔓延,进而破坏脊柱。腰椎是脊柱结核最常病发的部位,其次是胸椎,由于该疾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不易察觉,所以很多患者都是在疼痛难忍时才就医,而医生要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除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要结合影像学检查,才能达到准确诊断疾病的目的。

CT、MRI是临床上常用于诊断脊柱结核的方法,两者各有优缺点,因此临床上对于何种检查方法更可靠并无统一说法。多层螺旋CT检查能够重建矢状面和冠状面,进而清晰地对椎体和椎间隙进行观察,其主要优势是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脊柱椎体、脊柱附件解剖和病理结构,同时还能够对骨质的破坏情况、骨质硬化的改变情况、骨质增生情况和骨质病变范围等进行观察[2]。CT检查能够准确地对椎体骨质的破坏程度进行准确评价,方便医生掌握患者的硬脊膜外、椎旁寒性脓肿病症,并详细了解脊髓的受压程度和病灶对椎弓根的破坏情况。此外,该方法对于病灶死骨、钙化情况的细微结构也能够清晰地观测得到。但是,CT检查对于软组织的变化情况并不能清晰地显示出来,也无法明确地显示椎间隙的异常情况[3]。如本次研究结果所示,与手术结果相比,CT检查对于椎旁肿块或脓肿、椎体椎间盘破坏诊断准确性较高,而其对于死骨钙化的准确性明显高于MRI检查死骨钙化的准确性(P<0.05)。MRI对于组织内的蛋白质和水含量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所以可以对软组织进行准确分辨。通过多个切面的观察,不仅能够对软组织的异常范围进行准确评估,还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椎间盘的炎性变化情况[4]。除此之外,MRI还可显示出骨髓水肿情况、骨质是否遭到破坏等。所以,该方法在早期可对患者的脊椎病变情况进行判断,从而尽早确诊、及早治疗。对于CT不能观察到的韧带下播散部位,MRI可以清楚地显现出来,但是该方法在显示钙化病症方面的准确性有所欠缺。通过本文研究可发现,两种检查方法各具利弊。若患者的结核部位发生在椎体,则会破坏椎体骨质,此时采用CT检查更为合适,若患者发生了骨髓炎性水肿,则对其采用MRI检查更为合适。T1W1骨髓组织信号减低的情况下,病变椎体的水含量就会增加,从而T2W1的信号就会增强。炎性水肿症状一旦发生,由于存在骨小梁,就会出现信号不均匀的情况。若骨髓内发生脓肿,那么结构就会没有T2信号,显现出边界清晰的不规则形态。有相关研究指出,目前唯一一种能够在早期发现病变病灶并确定病灶范围的检查方法就是MRI[5]。本次研究中得出,对于膜外或椎孔侵犯、脊膜强化、韧带下扩散部位的检查,MRI的准确性更高,而对于死骨钙化的检查,CT检查的准确性更高,这一结果正好论证了上述的理论观点。

综上所述,CT在诊断脊柱结核时能够清晰地将骨组织的各项情况显示出来,而MRI则可对软组织的病变部位进行确定,所以两种方法都各自具有优势,建议将两者结合用于脊柱结核的临床诊断,让两者发挥互补优势,从而促进临床诊断准确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梁英.CT、MRI在脊柱结核中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25):121-123.

[2] 刘峰.CT与MRI在脊柱结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照[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03):720-721.

[3] 张静,赵琦.对比分析脊柱结核的CTMRI影像诊断价值[J].系统医学,2017,02(09):88-90.

[4] 杨虹,李雪霜,陆通,等.CT与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J].磁共振成像,2016,07(08):593-597.

[5] 石广灿.不同影像学方法在诊断脊柱结核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04(06):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