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民俗学浅探

2019-11-11 02:19喻信华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21期
关键词:民俗学风俗民俗

喻信华

摘要:语文教学离不开民俗学,民俗学知识对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语文能力、美育欣赏能力大有益处,民俗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科学。语文教学以社会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而民间风俗习惯是人们社会生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把民俗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一、语文教学离不开民俗学

中学语文教材选自历代不同时期的名家名篇,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极广,民俗内容极其丰富。以《孔雀东南飞》而论,就包含着当时社会的七种风俗。比如“十五弹箜篌”讲了民间的乐器研习,“贱妾留空房”表了谦称,“府吏上跪告”、“再拜还入户”体现礼俗,“儿已薄禄相”道出了俗信,“初七及下九”说了岁时风俗,“新妇起严妆”写了衣饰,“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体现了表葬风俗。初中课文中涉及民俗学的内容也比比皆是,例如岁时风俗就有二十四节气、三伏、数九、望日、晦日等。春节风俗有请门神挂年画、贴春联、剪窗花、拜亲访友等。乡土习俗有北京逛广甸,南京游秦淮河。行业风俗在《孔乙已》中对“咸享酒店”的描述内得到充分体现:“酒店”格局(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售酒方式(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酒的价钱(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下酒物品(盐煮笋、茴香豆、荤菜),盈利手段(羼水),记账物件(粉板),结账期限(年关、端午、中秋),顾客类型(短衣帮,穿长衫者),雇佣人的标准(灵活聪明),充分体现了市商经济的民俗特点。另外,诸如居住、生产、婚姻、礼仪避讳、甚至少数民族的风俗,都依作者不同的写作目的出现在课文中,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真切描绘,增添了时代和地域的鲜明色彩。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民俗学,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也有益处。我们都知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和“郑人弦高送牛犒师”的故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成功的一次民俗改革,目的是富国强兵。如果说穿胡服练骑射是爱国的具体表现,那么弦高犒军稳住秦师以急报国内应敌,则是以先轻后重的送礼习俗(先送牛皮后送牛)作为手段报国,其教育意义显而易见。《易经》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历来强调人文的教化作用。《乐羊子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劝导,俗语“谦受益,满招损”的训戒,就是这种教化作用的体现。

民俗学知识在美育方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它能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提高审美能力。元宵节的汤圆和中秋节的月饼为什么都是圆的?因为圆是和谐的几何图形,它符合由儒家“中和之美”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特点,同时,它寓意团圆、吉利和美满,表现了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了解这些民俗食物的制作特点及其寓意,那么对于文学作品中往往以大团圆为结局的现象也就心领神会了。

二、寓民俗学于语文教学中之现状

每接手一届新生,我都要设计一些有关民俗方面的知识对他们进行测试,本学期在九年级(4)班设计题目如下:

1.龙是中国古代哪个民族的一种崇拜?后来随着历史的前进,产生了哪些象征意义?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君美甚”中“君”是一种什么叫法?“晚生久仰先生”中的“晚生”又是一种什么叫法?

3.“布衣”中的“布”是何质地?

4.请解释何为“稽首”、“叩首”“打拱”?

5.泰山和北京天坛是古代帝王干什么事的地方?“社稷”一词中“社”指什么?“稷”指什么?

6.什么是中国民间三大节日?春节走亲访友是什么来历?

7.“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人风”应为“民风”,《捕蛇者说》为什么要写成“人风”?

8.为什么称“请客”为“作东”?

9.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吃棕子?

10.新街人为什么把“做完了事”说成“做圆了事”,把“丸子”说成“圆子”?

测试结果,全班五十四人,只有六人及格,从答案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座次尊卑、敬称、谦称、避讳,行礼方式等均模糊不清,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老师没注意教,二是学生没记住,三是学生混淆了。

在探求如何使民俗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辅相成的问题上,我们处在无意识状态,缺乏目的性、系统性,语文刊物中也鲜见对此问题的探索,民俗学老先辈钟敬文更在《民俗学研究对象、范围、方法及其他》中充分说明了解释民俗事象的难度:“由于民俗事象多半是人们习见而又解释不清楚的东西,譬如放风筝、划龙船、吃粽子等风俗,几乎每一种风俗都有一种民间的解释,什么風筝是韩信造的,木偶是陈平造的,吃粽子是同屈原有关等等。这些说法在文献上都有记载,并且历代流传下来,其实这些东西,十个里面恐怕没有几个是可靠的。我们今天的研究者的任务就是给它们以真正科学的解释,而这是颇不容易的”。

三、寓民俗学于语文教学中这实践

民俗的内容和事象,不但具有知识性,而且具有趣味性,既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文体知识的教学中,我将诗词韵文与民俗学范畴中的原始歌谣结合,将散文、小说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结合,将戏剧与古代社会宗教、巫术仪式和原始舞蹈结合,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弄清他们的“流”与“源”的关系,弄清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从而对中学课文体裁的来历有明晰的认识。再例如讲比喻、比拟等修辞方法时,上溯到古老民谣中的比兴手法,讲课文中的思想意义时联系到中化民族的传统美德,甚至从中考目中挖掘出相应的民俗学知识,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民俗学内容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可小看。认真教好这些知识,是语文教师份内的事。只要我们提高自觉性并注意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民俗学的内容是能和谐的结合到语文教学中去。

猜你喜欢
民俗学风俗民俗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论述类文本阅读
柳田国男民俗学形成过程的研究
试论民俗学对中国戏剧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仓颉造字”引发的思考
跟踪导练(四)4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日“高学历风俗娘”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