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型社科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社会对接机制探索

2019-11-11 12:55李德波秦庆段永纯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4期

李德波 秦庆 段永纯

摘要:校外实践教学是普通高校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文章通过对云南农业大学社科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发展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在建设应用型社科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将专业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宏观、中观和微观对接机制,构建多层次的、可持续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应用型社科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4-0035-02

校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社科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关键性教学环节。为了保障学生按质按量完成大量的专业实习,需要构建能长期持续运转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云南农业大学社科类专业均为应用型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基层,掌握必要的专业实务技能是培养重点,因此社科类专业一直比较重视校外实践教学的开展。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云南农业大学应用型社科类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和发展经验,提出如何构建社科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一、建设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是将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有效对接

我国已经进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期,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需要高校社科类专业响应社会发展需求,加强社会问题的研究,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型人才。但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办学经费一直比较紧张,社科类专业更为突出,专业建设投入不足,落实到校外实践教学的经费更为有限。不少高校应用型社科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校外实践教学的形式化和“放羊式管理”屡见不鲜。校外实践教学的长期弱化导致部分社科类专业脱离社会发展实际,教学内容陈旧,学生的专业实务技能培养不足,毕业后的社会适应性较差。因此,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理论优势、科学研究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通过主动参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整合社会资源,引进社会力量弥补办学资源不足、提升办学水平十分必要。

在校外实践体系中,学校和实习单位都是主体。单纯满足学校培养学生的需求而罔顾实习单位的需求,显然是不会受到社会力量欢迎的。在应用型社科类专业校外实践体系建设中,关键是找到社会力量和大学的需求结合点。高校建设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是满足学生深化专业认识,提升专业技能,助力专业发展。而以行政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为主的社会力量主要是完成其特定的目的和职能,通过满足社会的特定需求实现自我发展。初看起来雙方并没有相同的目的,那双方的结合点在哪里?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双方的最佳结合点是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虽然满足社会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并不是高校办学的直接目的,但却是高校办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是高校应用型社科类专业存在的主要价值所在,这与社会组织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在实践中还有一些高校社科类专业缺乏主动和社会融合的意识,和社会组织谈合作时往往强调自己要实现的目的,没有主动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结合点,往往造成合作失败。

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接口”

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结合需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接口”来实现具体对接。通过这些“接口”,畅通和巩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深化合作关系,才能实现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通过对本校实践的总结,笔者发现以下三个接口最为有效。第一个“接口”是社会组织(企业、社团、民办非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完成一定的社会任务,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高校可以通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组织建立联系,通过提供专业理论支持和大学生人才资源支持,协助社会组织完成各类社会任务,各取所需,优势互补,从而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第二个“接口”是社区。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通过社区可以了解人们的需求及存在的问题。社区需要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类合理需求,还需要完成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各种公共管理任务。目前,社区普遍面临缺人手、缺资源的困境,高校应用型社科类专业有很大的介入空间。第三个“接口”是政府及事业单位。作为提供公共管理的部门,各级政府和事业单位经常要解决现实中的社会问题,他们的社会需求多种多样,一般也有政策和经费支持,但经常面临繁重的工作任务,在一般性公共事务管理方面比较欢迎高素质的大学生参与。

三、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长效对接机制的建立

从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主体来看,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主体分为个人主体和组织主体。个人主体包括学生、教师、校外实习导师,组织主体包括学校、院系、校外合作单位等。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长效对接机制就是能把上述主体长期稳定地联系在一起,顺利完成学生较长时间专业实习的相关制度和运行方式。这些对接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宏观对接机制——单位之间的对接机制。学校、学院通过与校外合作单位签订协议,把双方的合作关系固定下来,形成稳定的联系。这是所有长效机制的基础性对接机制。在云南农业大学社科类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中,这种合作关系其实也存在不同的类型。一是紧密型合作关系,双方关系密切,互动频繁,一方有义务满足另一方提出的要求。如校外合作单位在开展大型活动需要较多人员时,学校或院系能及时提供大学生参与活动。而学校或学院的大学生需要大量实习机会时,校外合作单位也需要尽量提供实习岗位。这种类型的合作关系能发挥实际作用,是双方都比较欢迎的,但同时需要双方高水平的协作和较大的投入,也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过程。一般来说,这一类型的校外合作单位实力较强,其提供的实习机会比较稳定,这样才能方便学校对接。二是松散型合作关系。双方只有再有具体需求时才互相联系,一般双方都没有固定义务一定要满足对方的需求。这种类型的合作关系稳定性较差,对学校来说可靠性也不高,但能满足部分学生实习需求。

2.中观对接机制——系(教研室)与实习部门的对接机制。学校、学院与校外实习单位建立的合作关系基本是一种框架式关系,要将合作内容具体化、可操作化,还需要建立中观层面的对接机制。通常情况下,系(教研室)负责具体的专业管理工作,通过院系(教研室)与实习单位各部门的进一步沟通,明确合作的具体目标,建立学生校外实践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安排相关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学生校外实践,才能确保学生校外实践的顺利完成。

3.微观对接机制——人的对接。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微观层面的对接主要是实习学生、督导教师与实习单位工作人员的对接。这个对接过程需要完成: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让学生了解实习单位的情况和岗位职责;实习单位将实习学生分配到具体岗位,并安排本单位人员指导或联系实习学生;实习督导教师与实习单位人员保持联系,跟踪了解学生实习动态,协调解决学生实习中的问题,等等。

以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学院与云南省部分地州的民政部门、街道社区和社会组织等共12家合作单位签订了校外教学实踐基地协议,其中有5家是长期稳定开展合作的紧密型合作关系。为了更好地对接双方的需求,社会工作系成立了专业实践教学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学生校内外实习事务,中心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分设实习管理部、督导部、对外联络部等,各部既分工合作,又紧密协作,并通过QQ、微信公众号建立了信息收集平台和发布平台,方便掌握学生实习需求和实习动态。在微观对接层面,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时,每一个学生都有专业教师作为督导,又有单位的工作人员担任校外督导。同一实习单位的学生及其督导教师、督导工作人员建立微信群,方便信息交流和工作开展。

总之,高校应用型社科类专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时,需要将专业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发挥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建立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对接机制,构建多层次的、可持续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沈奇,张燕,罗扬.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

[2]吴立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130-131.

[3]张赛男,王伟.农业院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