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历史观浅析

2019-11-11 13:39孟艳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历史观特色习近平

孟艳

摘要:习近平历史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为指导形成的关于世界和中國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大历史观。习近平历史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立场,是科学的历史观。习近平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历史观,解决当代中国问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站在习近平的大历史观上,才能深刻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大的思想魅力、实践意义与历史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历史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oi:10.16083/j.enki.1671-1580.2019.11.034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10-0163-04

一、习近平历史观的基本内涵

历史观是对历史的整体看法与总体观点,包含了与之相适应的历史思维、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研究立场等。习近平的历史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为指导形成的关于世界和中国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大历史观。习近平历史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立场,是科学的历史观。习近平的历史观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要学历史”“学习什么历史”以及“怎样学习历史”的基本问题。

历史是联系过去、现在、未来的纽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我们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是关照现实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将这样一个“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问题,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关系问题。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也始终强调这个问题。“过去是现在与未来的模范。一般来说,它代表了能解开遗传密码的钥匙,透过这把钥匙每一代人可重制其按遗传密码‘复制出后代并且规范彼此的关系。”

2015年11月3日,在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这种历史感,从国家的宏观层面讲,就是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对于个人来讲,“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学习历史可以增进个人的智慧。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的智慧。

全面地学习历史。学习历史,既要学习中国的历史,也要学习世界历史。学习中国历史,既要学习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更重要的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要了解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屈辱历史,深刻汲取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负的教训,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中,要特别注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发展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党史、国史作为“必修课”,他说:“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学习世界历史,汲取世界各国历史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将中国的发展放到全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去,要看到“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一历史规律,从而坚定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与信心。因此,学习历史要把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同党史紧密结合起来,同世界历史结合起来。

学习历史的方法与立场。学习历史,要实事求是地学习、科学地学习,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学习。首先要看到历史的客观性,历史是不能任人打扮的、任意选择和任意篡改的。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其次,学习历史,要下苦功夫学,学真学问。“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必须要勤学苦学真学、严肃地学,自觉抵制近年来泛滥的历史虚无主义,揭露其学术外衣下掩盖的“挖地基”、“否认老祖宗”,从而达到全面否定民族、国家和党的历史的图谋。另外,学习历史,要“以史为鉴”,既注重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又要看到各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是“以史为鉴”,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分析解决中国当下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学习历史,要坚定人民的立场,既看到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即“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也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只有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才最先进、最有自信,才最值得我们去追求。

总之,习近平的历史观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和新成果。

二、习近平历史观的实际应用

(一)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共产党向来擅长“讲故事”。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法对外讲好中国的革命故事。1936年初,延安迎来第一位外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一本《西行漫记》红遍世界;之后延安迎来了一批批外国记者、国际友人、国内著名民主人士和华侨。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袖,高瞻远瞩,认真谋划,精心组织,率先垂范,在与所有来延安客人的交流交往中,向世界讲好了中国革命故事,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声音,赢得了来到延安各方代表与人士的肯定与同情。党的对外宣传工作取得重要成效,为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党对外宣传能力的建设,不断改进教育宣传工作方式,要擅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善于讲中国故事,形成了独具风格和魅力的外交风格和工作方式。在出国访问时,习近平讲中国与到访国之间友谊的故事,讲中国传统文化;到高校调研时,习近平讲求知上进的故事,讲自己的经历,激励大家;离别时,讲有情怀的故事;到基层,讲古人的故事;到地方,讲通俗易懂、能说明问题的故事;论证观点,讲两个小故事,一正一反,对比着讲。“会讲故事、讲好故事”一方面体现了个人的博学睿智以及对对方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原理——人们对历史怀有普遍的尊重与敬畏。虽然各国、各地的历史不尽相同,但其中总有一些普遍的规律、共通的道理和共同的情感,足以引起人们的共鸣与共情。正是基于这一点,讲好中国故事在对外交往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习近平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精辟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同时,全面评价历史人物还要看到个人受制于客观的历史条件,也要看到个人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亦即“时代造就伟大人物,伟大人物又影响时代”。评价历史人物也要从人物本身,即从人物性格、品质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正如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样的人物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建立了丰功伟绩,而且因为这样的人物在艰苦磨砺中铸就了坚强意志和高尚人格”。评价历史人物的根本问题不在于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而在于探索个人活动获得成功的条件和保证,从而避免个人活动“成为孤立的行动而沉没在相反行动的汪洋大海里”。

(三)科学分析重大历史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历史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要看到两个历史时期在本质上的同一性,看到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没有变,也要看到这两个时期存在重大区别。具体来说,首先,“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要看清两个时期历史的连续性;其次,人们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的,要看清两个阶段的差别,看到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的成就与我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认识的不足。这种不足是历史的局限性决定的,不能苛责前人。最后,“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要看清这个问题背后的政治严重性,看到一些人利用所谓的“学术争论”,试图在意识形态领域搞乱人们的思想,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阴谋企图。

三、从历史观视角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要从内容上全面把握、深刻理解,也要从其中蕴含的历史观和历史思维上提升认识、加强学习。

从宏观上看,习近平的历史思维、大历史观贯穿十九大报告始终,只有以习近平的大历史观为视角,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核。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的“历史方位”,本身就是历史的视角、历史的维度。这就要求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學习应当从多维度的历史视角去理解,既包括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也包括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全球化的历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主张,这些新内容是新时代特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科学反映。所谓“科学”就是运用先进的方法,从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客观性上,实事求是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个先进的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就是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发展的内在历史逻辑性。一方面,我们要深入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创立的深刻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根本前提,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接续奋斗而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是习近平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理论总结,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任务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是党的初心与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高目标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进行探索,实现救亡图存、求富求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个体系的最新成果。因此,必须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到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中去学习、去理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性问题。党从成立之始,就旗帜鲜明地与第二国际改良派划清了界限。从思想渊源上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分析、解决中国问题的崭新成果。这要求我们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内在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受的理论与现实的挑战与冲击而给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的分裂,看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看到中国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全面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必须具备世界历史的视野。这里的“世界历史”不是各个国家历史的简单总和,而是“涵盖包括世界历史各个组成部分在内的一个全新的整体”,其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或者可以说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全球化时代于历史研究领域的应用,以世界历史的视野来看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世界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的历史,是伴随着殖民与战争的历史,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历史进程,无论是洋务运动、百日维新、立宪运动,还是“走俄国人的路”,都表明中国人民在努力地从西方发达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中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最后发现照搬别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探索的成功,打破了“大国崛起必有战争”的历史逻辑,而且为其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走向现代化的另一条路径。此外中国在全球减贫、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公共问题上也都起到示范与引领的作用。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新理念新战略的提出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面向中国、面向社会主义,而且面向世界和人类社会未来发展。

“每一代人都必须撰写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过去的历史不对,而是因为这个急速变革的世界提出了新的问题,需要新的回答。”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习近平唯物主义历史观,坚定人民立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猜你喜欢
历史观特色习近平
浅谈中职学校的“历史观”教育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试论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可行性
标题党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