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课程体系下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19-11-11 12:11杨朝童吴玉辉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3期

杨朝童 吴玉辉

摘要: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友谊大街小学进行了全课程体系下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唤起了学生对经典的思考与传播,更带给学生们文化上的自信。在全课程的开发建设中,各科老师都参与进来,也使经典诗词的传承摆脱了以往单纯跟语文老师有关的狭隘认识,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立体的研究体系。

关键词:全课程;三位一体;四项原则;五大板块;六层递进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3-0279-02

经典,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流传于后世的传世之作。拥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经典华章,而古诗文就是这众多经典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她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闪耀着中华民族的善良、坚强和浪漫。从牙牙学语时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耄耋之年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每个中国人,都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经典诗文,使其在21世纪小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流动起来,友谊大街小学以“立德树人”为中心,通过“传承经典”与“修德育人”这两轮共同驱动,着力打造“3456+”的完整课程体系,聚焦学生的生长,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设置多样化的古诗词教学课程,多维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即三位一体

我们知道,教育是一个综合体,包括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位”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相辅相成而为“一体”。于社会而言,现在都在倡导学习传统文化,国家领导人在重要讲话中频频引用经典诗文,各种电视节目中,古诗大赛精彩纷呈,使人们耳濡目染之处皆可见古诗古文,国际上也成立了很多“孔子学院”,这些都激发了大家学习古诗文的热情。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孩子都有学习古诗文的愿景。于家庭而言,孩子就是一切,每位家长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我们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并鼓励家长,跟孩子一起学习,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有了社会的大气候,家长的鼎力支持,学校制定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三位一体,三效合一,古诗词教学就能获得最大成功。

4即四项原则

提到经典诵读,很多人头脑中闪现出的一定是古时孩童们不求甚解、一遍遍摇头晃脑地读书的镜头。但今天的世界,多元文化已向我们的孩子扑面而来,再千篇一律地死记硬背,必然会使学生反感,因此我们探索的经典诵读课程的开发,要秉持“融合、实践、自主、创新”的四项基本原则,深入挖掘课程内涵,融合多学科特点,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社会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性传承。

5即五大板块

杜威认为,如果学习的内容未能转化为生活,只是纯粹的形式与符号,以外加的或既成的方式呈现给儿童,儿童缺乏旧经验以吸收新经验,也无法经由操作预体验而构建出知识与能力,进而就失去了学习的动机。我们的全课程理念,就是要将学生现有生活体验通过“文学、艺术、德育、活动、社会实践”这五大板块与古诗词学习相对接,达到知行合一的最佳效果。

文學板块“以文带诗”、“以诗带诗”。我们都知道“以文带文”是阅读课的一大杀手锏,受到这一模式的启发,我们在经典诵读的指引下,开启了“以文带诗”“以诗带诗”的探索。如学到课文《燕子》的时候,老师会让孩子们找出描写燕子的古诗,学到《走月亮》的时候背诵关于月亮的古诗。学习了《天净沙·秋》,学生仿写了《天净沙·春》:余光艳日红霞,春风拂柳桃花,残月花影树下。春光如画,只见故人篱下。

艺术板块,有声有色。依托谷建芬老师谱曲的“新学堂诗”,结合我们自己的经典诗词内容,音乐老师们每学期教唱两首古诗歌曲,让孩子们在音韵中传唱经典。美术老师们教给学生绘画技法后,让学生利用新学的方法,或水墨、或工笔、或刻板,表现本学期背诵的经典诗词。

6即六级递进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而且在《课程目标》中分学段提出了“背诵优秀诗文”的具体要求。在全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组织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编辑整理出一套《经典诵读》读本。读本按年级编排,共六册,收录上至先秦,下至近现代的优秀传统古诗文320余首(篇),涵盖了新课标要求的小学阶段所有必背古诗词和初高中阶段的45篇必背诗词、短文以及论语20则。六册读本,每册50首古诗词,立足学生小学六年的发展,由五言绝句逐渐向七言绝句、律诗、宋词、古文、论语等过渡,使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同一册书中,我们还依据难易程度、题材类别进行了分级,如,一、二年级以五言和七言绝句为主。一年级上学期的学习时间为秋冬季节,我们选的《江雪》、《悯农》、《中秋夜》等古诗文,既让学生背诵了诗句,又植入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情感教育。在六年级的篇目选择中,我们增加了小古文及《论语》的内容,如:《陋室铭》、《爱莲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前渗透文言文的知识,为学生小升初的衔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作为文学素养的补充,每五首后面还加上了一篇“小知识”:低年级注重趣味性,如《骆宾王“咏鹅”的故事》、李白名字的由来;中年级注重知识性,如《寒食节的来历》、《中秋节》的介绍;高年级更与历史相结合,《李白与酒》、《安史之乱》等可以帮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诗人,探寻古诗的创作背景。这些内容的加入,让教材的知识性更丰厚,可读性更强。

课程的表现形式也由低年级的诵读、绘画逐渐向创作古诗、戏剧表演、泥塑、衍纸等多种艺术形式拓展。力求呈现出“课课出新,堂堂出彩、展现活力、富于创造”的课堂状态。让所有孩子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有所感悟。

+多重评价,体验成功

每一种课程都要有评价,这样对学生才能有激励作用。我们的评价摒弃了考试打分的生硬方式,以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生成为出发点,采用了多重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古诗过级

每学期25首的诗词背诵成效如何?期末,学生会通过《古诗检测单》请家长、同学和老师,共同验收自己的收获。鲜红的过级证书是每个孩子一学期诵读成果的最好见证。六年下来,12张过级证书将记录下孩子在经典诗词方面的成长印记。

(二)以赛促背

1.班级背诗竞赛。根据小孩子喜欢竞争、集体荣誉感强的特点,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古诗背诵比赛:有全员参与的集体赛,有随机抽查的日常赛,还有“吉尼斯”式的选拔赛,并评出一、二、三等奖,由校长在全校颁发奖状、奖杯,进行表彰。

2.班级诵读比赛。在背诵的基础上,真情诵读,精彩演绎,更能展现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于是“经典诵读”大赛,成了各班争相亮相、一展风采的最好舞台。《明月几时有》和着学生弹奏的古筝曲,尽显诗人的踌躇情愫,《秦风·无衣》配上铿锵的鼓点,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雄壮军魂。

3.古诗词大赛。利用读书节,我们还成功举办了“风雅颂”诗词大赛。大赛题库由我校大赛组委会编写,题型灵活多样,有补充诗句、填作者朝代、猜谜语,更有看图片猜诗句、判断对错、飞花令、九宫格等《中国诗词大会》上的常用题型。大赛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班级选拔赛,第二阶段个人决赛,第三阶段团体赛。团体赛是诗词大赛的最精彩环节,除了各班派出的参赛选手外,我们还邀请了家长代表、啦啦队,并请到了教育局的部分领导、新闻媒体的朋友观看了这场激烈的赛事。

(三)作品展示

“六一”期间,学校会以年级为单位组织一次“经典诗词”书画作品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内容,精心设计,或水墨写意,或浓墨重彩。一幅幅精彩的作品,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隔阂,将读者带入了那个诗人描绘的美好意境中。而学生更是通过读、背、思、写、绘这些方式,调动手、口、心、脑多种感官全面参与,不仅理解了经典,也培养了思维、记忆的能力。

经过几年的探索,学校全课程下的经典诵读课程体系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据我们毕业的学生和中学老师反馈,有了小学阶段古诗词的积累,孩子们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很占优势,无论是课上理解古诗文意思还是课后的背诵记忆,都比较轻松。更有很多学生在习作中能够引经据典,成就一篇篇美文,这也为我们的继续探索提供了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