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杜甫“赠李白诗”的诗论主张

2019-11-12 05:42黄继泓
鸭绿江 2019年16期
关键词:庾信杜甫李白

黄继泓

杜甫在我国诗歌理论方面颇有建树,其善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从而使诗歌呈现出“地负海涵,千汇万状”的特征。而当前学界主要通过把握《戏为六绝句》《偶题》的具体内涵,或是横向比较杜甫与其他诗人的诗歌理论主张来研究杜甫的诗论。然就后者这一方面的讨论尚不足深,目前所见,较有此意识的有周大力的《从杜甫诗作看其诗歌理论》。周氏耙梳整理了杜甫的各类诗及诗句,从而进一步掌握杜甫的诗歌理论主张,予笔者以极大启示。兹就解读杜甫的“赠李白诗”,概述其诗论主张。

杜甫对李白的诗歌推崇备至,其书写怀赠李白的诗歌就多达十四五篇,笔者整理如下:《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赠李白》(“二年客东都”)、《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不见》、《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饮中八仙歌》、《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昔游》、《遣怀》。其中,杜甫直接论李白诗歌的作品就有七首,它们分别是:《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春日忆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遣怀》、《饮中八仙歌》、《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不见》。在这七首诗歌中,杜甫对李白诗歌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清新庾开府”

对于“清新”二字,杨慎在《升庵诗话》有言:“清者,流丽而不浊滞;新者, 创见而不陈腐也。”其认为“清”在诗歌中即体现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畅达流顺的表达。而所谓“新”,则是诗歌在立意、取法等方面立异革新,展现出不拘一格的风致。沈德潜就庾信的诗歌评价道:“子山于琢句中,复饶清气”,其意在指出庾信的诗歌清丽、疏朗的情调,如“水流浮磬动,山喧双翟飞”(《入彭城馆》)、“野戍孤烟起,春山百鸟啼”(《至老子庙应诏》) 等诗句都流动着清新之气,即便偶有绮艳之作,庾信也能间以清新之句,如《咏画屏风诗二十四首•其三》一首,于风华流转之中展现出一种清新之气,这在当时以追求绮丽文辞为胜的魏晋六朝大背景下确是开了一道新风。而李白所想要改变的诗歌创作风貌也正是六朝以来一直沿袭到初唐的“争构纤维,竞为雕刻”的诗歌创作倾向,他在(《古风•其一》)中阐述道:“大雅久不作, 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齐梁诗歌的雕琢和涂饰之法是他极为反对的,李白认为诗歌的语言和风貌应当清新真率,出之于自然,故而发出“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见解。可见,庾信与李白对追求诗歌的流丽自然有着一致的倾向。

而杜甫敏锐地察觉到李白的诗歌与六朝大家庾信的诗歌在“清新”上的相似,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屡屡提及“清”“清新”“绮丽”“佳句”“秀句”等审美范畴,还在诗歌中明确推崇“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词人取佳句,刻画竟谁传”(《白盐山》)、“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清诗句句好,应任老夫传”(《赠严武》)这种纯澈自然的诗风,这不仅反映了杜甫对庾信、李白“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的肯定,更体现出杜甫在审美趋向上对这种诗歌创作风格的倾心,彰显了其主张清新秀丽的诗歌理论。杜甫在其重要的论诗诗篇《戏为六绝句》中也指出“清词丽句必为邻”,以“清丽”为诗歌不可或缺之要件,足见其对自然清新风格的诗歌的重视与强调。

二、“俊逸鲍参军”

另一方面,杜甫察觉到,洒脱恣肆、浪漫俊美的鲍诗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影响。李白对鲍照诗歌的惠爱多次流露于其诗文中, 如“君同鲍明远, 邀彼休上人”( 《酬裴侍御留岫师弹琴见寄》),又:“卓绝二道人, 结交凤与麟。行融亦俊发, 吾知有英骨。”( 《赠僧行融》)这主要是缘于鲍照在诗歌创作时,常以奔腾回旋的气势流贯于摇曳多姿的神奇景象中,从而构筑出别具一格的立意,这种纵横开合、以气夺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正符合李白对轩昂磊落、飘逸不羁的诗歌个性的追求。李白的诗歌多运用阔大壮美的意象,飞腾想象,笔势大开大合,常常从千回万转后倒折过来,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的艺术境界,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至此肠断彼心绝,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久别离》)等诗歌,在空无依傍的想象中表现出“振摆超腾, 既俊且逸”的艺术效果。

鲍照和李白诗歌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特点,正是杜甫倡导的“凌云健笔”风骨雄壮之审美范式的一面。所谓“凌云健笔”,即强调诗歌应该具备文笔纵横、才气飘然、直冲云天的气概。这在杜甫的诗歌中具体表现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有言:“杜七言律有不可及者四,学之博也,才之大也,气之盛也,格之变也。五色藻绘,八音和鸣,后人如何仿佛。”称赞的就是这般慷慨劲健的博大气格。与鲍公、太白一样,子美在诗歌创作中也自觉表现出相似的诗风,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欲填沟壑惟流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狂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等等。不仅如此,杜甫在论诗过程中也极力倡导这种苍劲有力、慷慨任气的诗风,如其诗论《戏为六绝句》中频频提及的“龙文虎脊”“才力”“出群雄”等字词,正是杜甫推崇雄壮遒劲诗风立场的直接表露,其他如“子建文笔壮”(《别李义》)、“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寄高适》)、“雄笔映千古”(《寄贾至》)、“文章曹植波澜阔”(《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等诗评,都再现了此番钦羡之意。此外,杜甫还喜用“力”“老”等字样来评价诗人劲健苍凉、力透纸背的诗歌笔力,如 “才力应难跨数公”(《戏为六绝句》其四)、“才力老益神”(《寄薛璩》)、“坐中薛华善醉歌,歌辞自作风格老。……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照愁绝倒”(《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这些字样,实则是“苍劲”“风力”的引申词,它们共同体现着杜甫沉郁顿挫的诗美理想。

三、“似阴铿”

晋宋以后,谢灵运、谢朓等人在诗歌创作上大力发展炼字造句的技巧,到了阴铿、何逊这里,他们更是苦心孤诣地在这方面下功夫,积累了不少经验。杜甫对诗歌语言的锤炼也极为重视。他在早期的诗歌中就注意到阴铿造语的才智:“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阴铿的诗歌具有省净深婉的语言风格,并以善于锻炼字句闻名后世。陈柞明就曾在《采菽堂古诗选》中指出:“阴子坚诗,声调既亮,无齐、梁晦涩之习,而琢句抽思,务极新隽,寻常景物,亦必摇曳出之。务使穷态极妍,不肯直率。”又杜甫敏锐地察觉到阴铿“简省”的语言风格,故称赞“阴何尚清省,沈宋教联翩”。

阴铿现存诗歌数量不多,但是他这种省净深婉的诗歌语言风格却对唐代诗人产生良好而重大的影响。以李白为例,将其诗歌与阴铿的诗歌对比较之后,可以

得出,二者在诗歌的遣词、结处、句式都有相类之处:

1.遣词相同

阴铿:惟有孤月明,犹能送远人。(《昭君怨》)

李白:惟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谢公宅》)

阴铿:谁能无别恨,虽守一空楼。(《秋闺怨》)

李白:踏远人罕窥,谁能见清澈。(《桓公井》)

阴铿:惟有莲花蕚,还想匣中雌。(《经丰城剑池》)

李白:惟有安期岛,留之沧海隅。(《赠张相镐》)

阴铿: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李白: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树中草》)

阴铿:何必横南渡,方复似牵牛。(《渡岸桥》)

李白:但得长把袂,何必嵩丘山。(《酬崔五郎中》)

阴铿:悬剑今何在,风扬空自吟。(《行经古墓》)

李白:明发新林浦,空吟谢朓诗。(《新林浦阻风寄友人》)

2.结处法同

阴铿:寄言一高士,如何麦不收。(《闲居夜雨》)

李白: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送友人入蜀》)

阴铿:谁能无别恨,虽守一空楼。(《秋闺怨》)

李白:踏远人罕窥,谁能见清澈。(《桓公井》)

阴铿:惟有孤月明,犹能送远人。(《昭君怨》)

李白:惟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谢公宅》)

阴铿:惟有莲花蕚,还想匣中雌。(《经丰城剑池》)

李白:惟有安期岛,留之沧海隅。(《赠张相镐》)

阴铿:可惜逢秋扇,何用合欢名。(《班婕妤》)

李白:人生且行乐,何必组与珪。(《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

3.句法相似

阴铿:眉含黛欲敛,啼将粉共流(《秋闺怨》)

李白: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

阴铿:罗浮银是殿,瀛洲玉作堂(《咏得神仙》)

李白: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奔亡道中》)

阴铿:触石朝云起,从星夜月离。(《闲居对雨》)

李白: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送友人入蜀》)

阴铿:朝游云暂起,夕饵菊恒香。(《咏得神仙》)

李白: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春日游罗敷潭》)

由以上例子,可见阴铿对李白诗歌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杜甫对阴铿的诗歌也是十分推崇的。李调元《雨村诗话》谓阴铿诗琢句职工,开杜子美一派。于此再举证杜甫学阴铿之诗。杜甫与阴铿在诗歌创作方面,都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和创作技巧的运用。他不论在评论前代同代诗人,还是谈论自己创作时,总是非常重视用词造句之妙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其五)、“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其六)、“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解闷十二首》其八)、“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难”(《偶题》)、“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因此,杜甫在造句时,能够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恰当地提炼字词,重视平字见奇,使平时常见、常用的字饱含力量和情感,做到稳健生动,力透纸背,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效果。

纵观杜甫对李白诗歌的评价,见解深刻,内涵透彻。这些评价中不仅有对李白人格魅力的赞扬与诗歌风格的认可,更有杜甫本人对诗歌创作的思考,这使其创作出自己独特的文学特色,成为前无古人的集大成者。

猜你喜欢
庾信杜甫李白
尺子在量人的时候别忘了量己
220kV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及处理
杜甫改诗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杜甫与五柳鱼
倒下的那一刻
杜甫的维稳观
论庾信礼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