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言”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19-11-12 05:42张露胜
鸭绿江 2019年16期
关键词:技艺遗传文化遗产

王 丽 张露胜

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一个国家的集体认同,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阐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历史上创造的,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表演艺术类、工艺技术类与节日仪式类传统文化事项。其中,民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传统工艺美术、传统生产知识、传统仪式、传统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代表性的七大领域。非遗的非物质属性决定了大量传统遗存、文物、民俗用品无法归于非遗类别,更无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例如章丘铁锅的传统制作技艺可以申报济南的非遗名录,但铁锅本身和铁锅制作工具则无法申报;同时,非遗的保护也不能离开物质单独存在,杨家埠的木版年画技艺的传承离不开纸张和雕版的制作,也离不开杨家埠古村落深厚的民俗氛围,没有物质和环境的支撑,任何非遗的传承都是无水之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保护一种技艺、一项知识,更多的是保护传承了千百年来代表中华文明价值的传统道德。曲阜的“祭孔大典”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祭孔仪式不仅仅是尊崇和怀念先师孔子,更成为对中华传统礼学文化的推崇,传承两千余年不曾间断,被称为“国之大典”。通过祭孔大典来坚持传统文化的特色,增强全球华人的认同感,通过向世界各民族展示我们的文化包容性,进而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二、山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发展

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海岱文明、河济文明、淮海文明的发祥地,齐鲁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其浓郁的文化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山东传统文化鲜明的地域特征。山东作为文化大省,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27项,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2项,山东省通过推动非遗传承,不断加大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遗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建立非遗保护中心,启动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建立了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自评体系,并开展了培训班,通过研修实践及时记录抢救了大量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也使传承人和非遗保护从业者加深了对非遗文化和文保政策的认识。

多领域宣传,提高公众对山东非遗文化的认识,培育了非遗传承环境和传承人群。山东省文化馆举办的非遗传习大课堂就是走进学校、与小朋友交流非遗技艺的宣传媒介。非遗传承大课堂不仅让更多的参与者接触到地方民俗,也让一个个非遗传习基地落地生根。

建设文化传承平台,依托“四馆一站”(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和文化站)开展各类非遗文化展览。尤其是一些非遗专题博物馆的建立,既科学保存了珍贵的文化遗存,又将它们向公众展示。小磨香油博物馆是一家展示600多年香油文化的企业博物馆,将崔字牌小磨香油这项非遗项目以博物馆的形式保存和展示,陈列了大量小磨香油的历代制作技艺流程、传统制油工具、潍县沙滩大集以及潍县发展史料,表现了小磨香油这一中华老字号的历史贡献。

在国家社会全力抢救和支持非遗保护、传承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当前非遗保护形式依然严峻。在调研工作过程中发现大量非遗项目面临着后继无人、资金缺乏、众多非遗濒临失传等问题。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1082人,平均年龄63.29岁,80岁以上的107人,70-79岁的237人,60-69岁的287人,40-59岁的444人,40岁以下的为7人。国家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传承人的传习补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为每年2万元,各省、区、市为本级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了3000元至2万元不等的传习补助资金。但是面对众多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群,尤其是一些对地方旅游、产业化等带动性不强的传统技艺而言,通常是杯水车薪。还有一些传承人已年迈体弱,面临着“身在艺在,身亡艺亡”的现象。山东潍坊黄家庄泥塑失传50年,徐文忠老人通过记忆与努力将其“复活”。但徐文忠年逾八十,技艺传承活动已无从进行,寻不到新一代传承人。有些非遗项目由于自身特点,其制作工艺复杂,学习时间长,市场开发潜力不大,甚至还有一些传内不穿外、传男不传女的特点,导致了没有后辈继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持“原汁原味”的、活态的传承,但在各种现代文化的轮番冲击下,传统非遗项目为了生存而迎合市场,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现代文化的改造。这脱离了非遗保护的初衷,让我们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1)完善非遗保护体制,健全管理考核机制

根据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中央到省市地积极推动非遗传承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各省分别颁布了非遗保护条例,建立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成立了非遗传习补助机制,建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和文化中心,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些措施从制度建立到非遗保护工程的落地,从根本上形成了非遗保护传承的完整体系。此外还要健全管理考核机制。非遗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应做到传承人群全覆盖,尤其是针对那些依赖传统技艺谋生的贫困人群,应该加大帮扶力度,不要让贫困成为非遗消亡的原因。除了政府部门需要年度考核、评估,非遗传承人同样需要考核。针对非遗项目能否保持原始状态、能否保证活态延续、有无下一代传承、非遗项目有无投入和收入资金以及运转情况如何、获奖及学术成果等情况进行考察及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下一周期财政对该项目的帮扶手段。

2.形成整体性保护理念,构建可持续文化生态

非遗保护强调技艺或仪式本身的保护,而任何非遗不能脱离环境独立存在。非遗属于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传统非物质形态,是一种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原始的文化形态,一旦环境变化,由于其无法抵抗现代文化的冲击,要么被同化,要么消亡,所以,需要整体性保护非遗的原始状态和原始环境,将现代因素对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脱离环境谈非遗保护是不切实际的。就像泰山皮影戏作为世界十大濒危非遗项目,它的技艺传承离不开驴皮道具、影窗以及伴奏乐器的制作,离不开泰山皮影戏演出团队的配合,离不开泰山老城热爱皮影戏的居民形成的泰山皮影戏繁荣的氛围。可见非遗保护并非单纯技艺的传承,而是非遗生存土壤的培育和保护,需要形成一个整体性的保护理念,将某一项非遗的保护转换成区域性整体保护,建设“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3.以宣传促保护,形成非遗传播新格局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协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将中国传统文明传承成果传播出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已连续举办四届,全国共开展其他非遗宣传展示活动32万余场次,累计参观观众5亿余人次。开展大量、高规格的非遗展示活动,不仅对非遗项目进行了宣传,提高了非遗及传承人的社会关注度,也加深了不同区域传承人之间的交流与借鉴。以展会促宣传的活动应进一步提高覆盖面,让大量不为人们所知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走到台前,让藏匿于深巷中的传统文化浮出水面。山东省举办的“非遗传承发展成果展”系列活动举办了多期,展示葫芦雕刻、木板年画等多项本地非遗项目。在“2019韩国•中国山东文化年”活动中,山东向韩方带来了鲁绣、古筝演奏、惠民面塑等传统非遗项目,向韩国民众展示了齐鲁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了“孔子文化周”活动中,泰山皮影戏传承人范正安、剪纸传承人卢雪、济南中国结编制、淄博内画、木板年画和葫芦雕刻等六位非遗传承人参与其中,其精湛的技艺和其表达的民俗文化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在国际舞台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只有认识到非遗对于中华文化发展的意义,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才能保持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的异彩纷呈,推动山东文化强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让非遗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言人。

猜你喜欢
技艺遗传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非遗传承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