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9-11-12 07:45张朋刘娜常静林漫漫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8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创新创业教育教育资源

张朋 刘娜 常静 林漫漫

摘 要 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驱动国家战略的逐步实施,大力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如何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视角定位、创新型价值观建立,以及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培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人工智能技术下创新创业教育策略,智能化创新创业教育应具有面向未来视角,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型价值观建立和夯实方法,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等,可为人工智能时代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和人才提供指导。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人工智能;公共精神;创新驱动;教育资源;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8-0003-04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ZHANG Peng, LIU Na, CHANG

Jing, LIN Manman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ernet+,

big data and other technologies, on the one h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brings about the serious pro-blems of ho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elated new technologies can

be integrated int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ow to

create innovative values, and the training of public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on these issues, first,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nder artificial intelli-

gence technology is proposed. The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intellig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hould have

a future-oriented perspective. Thirdly, it puts forward the method of

establishing and tamping the new valu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cultivate the

public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e achievements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 and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in the era of 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ublic spirit; innovation driv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college students

1 前言

創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近年来,各国相继制定各种政策来支持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2-3]。我国相继制定并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互联网+”“一带一路”以及“新工科”建设战略[4-6],要求高等教育机构革新传统高等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和模式,积极迎接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挑战,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倡导创新文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态度、技能和知识的青年科技人才和新工科人才。培养和激化创业精神,培养和造就创新型工程技术大军,为建设以“四新”为标志的我国经济新态势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夯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人才战略资源基础。

与此同时,作为近年来发展最迅猛、影响最广泛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在深刻地改变现代高等教育的形式和内涵,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7-8],纷纷把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2,9-10]。

2 人工智能技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

虽然智能化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但其所代表的现代教育发展进步水平已经凸显出来。鉴于人工智能技术极为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巨大的市场经济前景,越来越多的国家、研究组织和人员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开发中,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推动政治、经济、教育领域发生重大变革[2,11-12]。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未来几十年,将有40%~50%的教学岗位被机器人的人工智力教育资源替代,有相当一部分普通教育工作者将被剥离于教育系统之外,我国一直以来依靠的廉价劳动力教育资源优势将在未来国际教育竞争中被大大削弱甚至消失。智能化教育时代的教育服务、平台、机构的发展,可能发生实质性甚至颠覆性变化。

智能化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具有人工智能资源密集型发展特征,未来,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将成为更重要的教育资源,未来世界教育格局将出现人工智能化的发展态势,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和人工智能设备普及律差异导致世界教育发展不平衡将可能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长期特征。

智能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由于人工智能资源对教师人力资源的大规模替代,教师等人力智能资源对智能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贡献率将下降,人工智能资源在智能化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贡献率将迅速提高。受人工智能资源富裕程度和技术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智能化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竞争劣势非常明显。相反,在发达国家,相比高昂的教师人力资源成本,发达国家强劲的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可以为智能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和运行提供更完备的人工智能资源保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我国的智能化现代教育能否获得可持续快速发展,除技术创新外,愈发取决于我国自身的人工智能资源快速积累。

传统教育模式具有“弱孤岛”特征,常常诱发大规模毕业生专业配置不合理和毕业生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智能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教育机构、学生、企业间的互动更为频繁。企业的特殊专业、技能需求和学生的定制化新教育模式有助于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供需失衡困境,这种从“社会市场需求—订制教育教学模式—订制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新型教育范式,具有教育机构内部配置资源特征,教育教学机构和资源规模扩张与教育规划决策将更趋理性。

在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协同管理将显得尤为重要。智能化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可以将地理和空间上广泛分布的创新创业服务资源统一协调管理、高效应用,全球分布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资源配置和管理具有局部内部化特征。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存在的局部配置不均问题,可通过教育实体间的按需有序流动和交流得到即时解决。不同区域分布的创新创业教育实体之间可以通过智能化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将社会整体教育服务和学习需求有效协同管理和控制,不同类型、层次之间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可以即时得以有效组织和协调管理,并在创新创业需求的指引下进行有组织的重组和再供给。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资源和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需求的相对过剩和不匹配问题亦将得到有效缓解。

3 智能化创新教育应具有未来视角

教育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实施的最直接的推动力之一,某种程度上也是国家发展的晴雨表。传统教育模式从总体上看容易产生短期成效,也易为社会所接受;从个体上分

析,也是因为人们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中能较为容易地获得当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教育模式迎合与解决的是被教育者短期发展的需要,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契合度较低。而创新性教育是要帮助学生挖掘和解决所处时代与社会的长期发展问题,甚至是人类共同困惑的一些终极命题,既能解决学生短期的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需求,又要解决学生的人生进步发展问题。

教育与国运紧密相连,教育方向是社会发展方向的风向标,是国家发展时间长河中的航标灯,因此,国家教育的时间指向坐标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远古时代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还是当代的《三体》、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FAST射电望远镜、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中国人无论历史还是现代,都有着足够的资质和素材让国家教育率先穿越时间和空间,保持国家面向未来、勇往直前奔跑的姿态。所以,更深一层思考的问题应该是创新型教育视角如何更多地朝向未来,深刻地关切与挖掘未来[3,13]。

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人喜欢回忆向后看,西方人喜欢创造向前看。”我国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习惯于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创新精神、创新视野不足,较少对未来的关注,普遍缺乏未来视角,这种教育方式在华人世界里也很容易被接受。而西方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更加关注未来,更关注未来视角,一般其教育工作也更有创新性。但实际上中国人的追求向往從来就不在过去,而是与未来密不可分,当前全体人民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现在教育工作者若只满足于对已有知识、技能的传授,而缺乏对未来科技大势、社会大势的关注,这将配合和呼应不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代所需。

从这个角度说,创新创业教育既要以悠久的历史而自豪,又要注意不被丰厚的历史所牵绊,不拘泥于过去、不身陷在现实,善用未来视角,用各种鲜活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和范式,为时代、国家、人民和社会搭建登高望远的进步基石。

如果我们还不是一个善于看向未来的民族,教育就应当担负起刺激、调动社会方方面面聚焦未来的责任。它应该唤醒和催生不仅是教育本身的工作,科技创新、管理完善、教育进步,都需要我们从现实纯粹的物质欲望中突围,因为善用未来视角才能拥有未来。

4 创新创业教育应具有创新型价值观

当下,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种相关创新创业服务和推广平台发展迅猛,不断提高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层次与水平,已经成为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对提升国家科技、经济和文化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12-14]。

然而,当下面向创新的新型教育模式、方法、平台、实体在创新教育业务迅速扩张、影响力迅速提高、对国家发展贡献度迅猛增长的过程中,不时面临各种风险的考验和来自各方的社会压力。或明或暗的问题,往往通过重大危机的突然发生而暴露。

纵观任何一种主流创新创业教育方法、服务和模式,必然受到数以千万学生或者服务对象的追捧。有时候,快速成长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业务规模会让教育机构或者从业者多少存在过度乐观的感觉,而危机的发生正在提醒他们:学生规模越大,意味着教育机构和从业者的责任就越

重;教育服务带来的收入利润越高,意味着运行规范就要越强;教育模式影响越大,意味着监管压力会不断增加。概言之,一个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要真正为社会所接受,需要有行稳致远、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同时要把对这种价值观的坚守作为自我修炼的过程,伴随该新型模式的成长加以有效贯彻、不断完善、持续夯实。

创新型教育价值观追求,来自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的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往往依靠社会驱动、教育技术创新和创新教育资源的广泛积累,对教育技术变革和应用趋势的敏锐把握,往往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秘籍。然而,技术一旦缺乏人文价值引领,则必然陷入立场游移和精神空虚。只有建立更高的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价值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设计和教育创新发展才会保持稳健,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服务才不会受到日益扩大的社会需求诟病和质疑,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才不会面临突如其来的危机威胁和挑战;否则,危机发生后即便教育机构做出重大调整,依然会给社会带来较长时期的不良影响。

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的夯实,来自教育服务不断提升的需要 诚然,学生的背景状况、兴趣和性格特征存在巨大差异,然而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是通过纯粹刺激学生的直接学习需求来获取教学效果的改善,还是适度引导学生的潜在内在发展需求来提升教学服务品质,是有所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既需要满足,也需要引领。从长远看,未来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只有实现技术性吸引和价值性驱动的双重目标,才能有效平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赢得学生喜爱和追捧基础上的信赖和赞赏,才能真正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的坚守,来自社会进步的文化动力 我国正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攻坚阶段,正在逐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文化自覺和自信是助力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动力,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生成和形塑的重要力量,成为主流文化以及主流价值观传播的核心阵地。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观是中华主流文化能否积极、健康、向上发展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和培训技能的基础形式,而是社会向前发展运行的基础智力保障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之一。

通常,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管理和危机沟通需要有三个圈层的支撑:最外围是应对危机和风险沟通的战略策略,中间层是与学生长期信任关系的建立和维系,核心层则是真善美的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只有真正建立并实践真善美的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才能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受体的体验才能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业绩才能不断扩大。

5 创新创业教育应重视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

当前,融合了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和课程已开始逐步融入大学教育教学中,这将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素养且富有全球视野、未来视角的新型科技人才提供有力保障。智能化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密切了广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学校、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大学生活动的空间将急剧拓展。同时,作为国之娇子、家庭希望的大学生承载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他们爱国、爱家、爱集体、关注社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树立与培养具有重大意义[15]。

我国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阶段[1],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四个伟大工程,需要千千万万具有公共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需求。创新创业教育既要为大学生就业和发展培养专业技术和能力,又要着力培养大学生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社会公共精神。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1)充分重视学校在理顺社会与学生关系中的基础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学校是培育学生公共精神的重要载体。学校并非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是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联系。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凡是学校运行完好,仍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功能调整的学校,学生的公共精神保留得就好。原因是学生可以在学校内部算“平衡账”,学生的相对平衡权利义务关系因可见、可期、可约束而可行。

2)激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工作方法。客观而言,高校传统的教师、学生共同体正在走向解体,传统学校规范很难再约束越轨者。而依靠行政和法律压服,不仅成本高,且难以持续。唯有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工作中的说服方法,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之真正成为理解国家精神和公共主义的政治主体。

3)正确推动基层教育组织治理法治化。某种意义上,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工作中,高校内部组织管理的法治化比政府治理法治化更为重要,也更加任重道远。在法治社会中,学生的正当权益应该受到保护,但“无公德的个人”现象也需得到有效规制。

6 结语

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新工科等技术和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创新创业教育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较多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从人工智能技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策略,智能化创新创业教育应具有面向未来视角,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型价值观建立和夯实方法,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等方面开展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方案,希望对人工智能时代培养符合国家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许涛,严骊.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模型和要素研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7(4):15-29.

[3]殷丙山,高茜.技术、教育与社会:碰撞中的融合发展:2017高等教育版《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解读[J].开放教育研究,2017(2):22-34.

[4]“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DB/OL].[2017-04-08].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

201704/t20170412_302427.html.

[5]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6]周绪红.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现状与展望:在2015国际工程教育论坛上的专题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

[7]陳凯泉,何瑶,仲国强.人工智能视域下的信息素养内涵转型及AI教育目标定位:兼论基础教育阶段AI课程与教学实施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8(1):61-71.

[8]莫诗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N].光明日报,2016-07-03.

[9]牛云云,方坤.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教育变革与创新[J].科技视界,2017(33):3-4.

[10]阮俊华.面向工程类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44-48.

[11]徐小洲,臧玲玲.创业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合:美国欧林工学院教育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

103-107.

[12]闫志明,唐夏夏,秦旋,等.教育人工智能(EAI)的内涵、关键技术与应用趋势:美国《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报告解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7(1):26-35.

[13]徐锋华,赵飞.公共精神培育:高校德育的应有向度[J].江西社会科学,2013(1):214-217.

[14]李小兰.协同治理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4(2):25-28.

[15]周婧,王晓楠.人工智能时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7(12):109-112.

作者:张朋,中原工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主任,兼职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网络中心远程教学部主任、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刘娜,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网络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物联网技术(839001);常静、林漫漫,中原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计算、网络化测控(450007)。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创新创业教育教育资源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