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

2019-11-12 08:10许辰可叶琳
价值工程 2019年28期
关键词:创新绩效

许辰可 叶琳

摘要:近期国内研究大多聚焦于和的重要性,本研究探讨区域创新体系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影响,从区域创新政策、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和价值链信息资源三个维度分析区域创新体系如何影响该区域企业知识获得、同化、变通与利用能力。对158家浙江省企业进行实证调研,对研究中的假设进行检验,分析得出价值链信息资源对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有促进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on corporate knowledge absorption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t analyzes how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ffect the regional enterprise knowledge acquisition, assimilation, adaptability and utiliza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and value chain information resource. An empir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on 158 enterprises in Zhejiang, and the hypotheses in the research were tested. The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value chain information resources can promote the knowledge absorption ability of enterprises.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made.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知识吸收能力;创新绩效

Key word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knowledge absorption capacity;innovation performance

中图分類号:F273.1;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28-0154-04

0  引言

浙江省正在从生产型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进入了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区域科技主体与区域创新政策在为企业创造适宜的知识创造与转移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域政府可出台创新政策、创造创新机会、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促进人力资源发展、促进科技扩散以及鼓励科技创业来促进区域内知识创造与转移。换言之,企业间知识创造、转移与吸收受区域创新体系影响。

已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区域创新体系自身,或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研究区域创新体系如何影响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分析如何通过完善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来提高浙江省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知识吸收能力,对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调整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有一定现实意义。

1  区域创新体系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理论模型构建

1.1 区域创新政策与知识吸收能力维度

为了深入研究区域创新政策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在分析国内外前期研究后,本研究将采用区域创新政策、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与价值链信息资源作为衡量区域创新体系的三个变量,探究这些变量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由于企业吸收能力是过程性的多维结构,故将企业吸收能力细化为知识获得、同化、变通与利用能力这四个变量。

1.2 区域创新政策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

区域创新政策可以激励公司创建知识吸收能力有三个原因。首先,区域创新政策帮助建立促进知识溢出的基础设施,如科技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引进高新技术人才,从而鼓励企业吸收新知识进行创新(Blind,2012);第二,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在不同程度上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发展,私人资金的使用或者风险投资不仅为企业提供创新所需的财务支持,也有助于他们识别理想知识和潜在协同效应从而抓住商业化机会(Owen-Smith,2004);第三,通过税收减免、资金补助等激励与选择机制,区域创新政策能够为当地企业特定领域的研发与学习提供机会。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设 H1:区域创新政策对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有正向影响。

H1a:区域创新政策对企业知识获得有正向影响。

H1b:区域创新政策对企业知识同化有正向影响。

H1c:区域创新政策对企业知识变通有正向影响。

H1d:区域创新政策对企业知识利用有正向影响。

1.3 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

首先,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作为全球信息或专业领域知识的中介,帮助企业获得更全面的知识(Miles,2005);第二,为企业从其他创新来源吸收知识铺平道路,比如为客户企业提供培训以提高员工技能水平,使公司能更好地利用新知识;第三,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机构自身可作为外部知识来源促进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设 H2: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对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有正向影响。

H2a: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对企业知识获得有正向影响。

H2b: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对企业知识同化有正向影响。

H2c: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对企业知识变通有正向影响。

H2d: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对企业知识利用有正向影响。

1.4 价值链信息资源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

企业、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位于同一条价值链上,和价值链伙伴合作可以促进外部补充知识的转移,并获得知识开发所需的互补资源(Vanhaverbeke,2007)。企业通过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有利于获取客户知识、市场细分和产品应用(Chesbough,2006)。和其他企业的研发合作能够扩大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激励企业投资于内部研发,这增强了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与供应商的互动为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无法获得的外部投入,使企业能够积累关于技术、市场的信息,并获取各种其他资源,以补充内部学习过程。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设 H3:价值链信息资源对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有正向影响。

H3a:价值链信息资源对企业知识获得有正向影响。

H3b:价值链信息资源对企业知识同化有正向影响。

H3c:价值链信息资源对企业知识变通有正向影响。

H3d:价值链信息资源对企业知识利用有正向影响。

1.5 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知识吸收能力作为企业对知识的一种反应能力,在研究初期就被与企业的创新能力联系起来(Escribano & Fosfuri,2009)。大部分实证研究证明了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不同维度也在促进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钱锡红,2010)。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设4: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H4a:企业知识获得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H4b:企业知识同化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H4c:企业知识变通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H4d:企业知识利用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1.6 模型构建

由此,与四大假设相对应,建立区域创新政策对知识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見图1)。

2  研究设计

2.1 变量选取及测量

本文研究的自变量选择区域创新体系的三个维度:区域创新举措、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价值链信息资源,因变量选择知识吸收能力的四个维度:知识获得、知识同化、知识转化、知识利用。企业创新绩效分为销售表现、创新比率、销售增长三个维度。

2.1.1 自变量——区域创新体系

在区域创新体系的测量方面,Buesa(2006)采用了奥斯陆手册中的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价值链信息资源两个维度。本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区域创新政策这一维度,每一个区域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创新政策以及相关的创新举措以激励创新活动。测量的具体指标采用了区域创新相关研究的指标(Buesa,2006)。

2.1.2 因变量——知识吸收能力

Cohen & Levinthal(1989)最早提出识别、消化、利用三维度视角。Zahra & George(2002)将知识消化进一步划分,引入知识转化的新维度,从而提出了知识获得、知识消化、知识转化、知识应用四维度模型。Jansen(2005)、Nieto & Quevedo(2005)在分析知识吸收能力时采用了该四维模型。本文基于Zahra & Geogre(2002)提出的四维度对知识吸收能力进行划分,采用Jansen(2005)的量表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四维度进行测量。

2.1.3 企业创新绩效

企业创新绩效的维度包括:销售表现、创新比率、销售增长(Yam,2011),本文基于该量表对创新绩效进行测量。

2.2 问卷设计

问卷总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所在企业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知识吸收能力四个维度的调查,第三部分为企业创新绩效三个维度的调查。计量尺度均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

2.3 样本选择

本次问卷调查的研究对象为浙江中小企业,问卷填答者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等比较了解企业信息和产品创新情况的员工。

问卷共计发放175份,回收169份,回收率共计96.6%。其中去掉有明显矛盾的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158份,有效率为93.5%。

3  数据分析

3.1 信度检验

通过信度分析可以得到各维度对应的Cronbach's α系数。从表1可以看出,知识同化维度中kas1题项的CITC值为负数,故删去kas1和“知识同化”维度,表1、表2、表3反映其他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5,测量的一致性较高且内部结构良好,达到研究要求。

3.2 效度检验

①对知识吸收能力的12个相关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接近1,且Bartlett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小于0.001,适合进行因子分析。ke1在两个因子负荷量大于0.5的情况,故将其删除。删除题项后的知识吸收能力包括11个题项,其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4。根据因子载荷分布来判断,提取“知识获得”、“知识变通”与“知识利用”三个因子。

②对区域创新体系的11个相关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为0.934,且Bartlett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小于0.001,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按照变量删除原则,将跨因子题目删去,依次删去5个测量题项kibs2、kibs3、kibs1、rii1。删除题项后的区域创新体系包括6个题项,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5。根据因子载荷分布来判断,提取“区域创新政策”、“价值链信息资源”两个因子。

③对创新绩效的3个相关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KMO检验与巴特莱特球形检验,KMO值为0.702,且Bartlett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小于0.001,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创新绩效”因子。

3.3 相关分析

经过信度效度检验,删去“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及“知识同化”两个维度,假设H2、假设H1b、H3b、H4b不支持,以下检验余下假设:

①区域创新政策、价值链信息资源与知识吸收能力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如表6所示。从表6可以看出,区域创新政策与知识获得、知识变通、知识利用以及知识吸收能力整体相关性系数极小,不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可以得到假设H1不成立。同理,知识获得、知识变通、知识利用以及知识吸收能力整体与创新绩效的相关性极弱,不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分析结果,可以得到假设H4不成立。部分学者认为在许多情况下,企业仅有吸收能力并不能创造竞争优势,而是要通过整合能力来弥补吸收能力的缺失。简兆权等(2008)的实证检验也证明了知识吸收能力并不会直接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而必须通过知识整合这个中介变量来促进组织创新能力的提高。

②“价值链信息资源”与“知识获得”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与“知识利用”及“知识吸收能力”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表明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但“价值链信息资源”与“知识变通”相关性较弱。相关分析结果,可以得到假设H2成立,假设H3a、H3d成立,假设H3c不成立。浙江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现象明显,擅长通过与供应商、客户、同行企业交流与合作获取产品及市场信息,价值链信息资源有利于提高企业知识吸收能力。

4  结论及对策

本文探究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创新政策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不明显,而价值链信息资源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高度正相关。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为提高企业知识吸收能力,需积极与供应商、客户及同行企业交流与合作。政府为促进企业进行创新,提高其知识吸收能力,推出涵盖金融、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区域创新政策,但这些政策需要结合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其他因素,进而充分发挥作用。政府需从区域内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出发,进而从多层面改进区域创新体系,继而推动二者互为促进。

参考文献:

[1]Blind,K.,2012. The influence of regulations on innovation: a quantative assessment for OECD countries, Res.Policy, 41,391-400.

[2]Owen-Smith, J., Powell,W.W., 2004. Knowledge networks as channels and conduits: the effects of spillovers in the Boston biotechnology community, Organ.SCI.15(1),5-21.

[3]Miles, I., 2005.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prospects and policies, Foresight, 7,39-63.

[4]Vanhaverbeke,W., Van de Vrand, V., Cloodt, M., 2007.Connecting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open innovation.CAS Workshop on “Innovation in Firms” 2007.

[5]Chesbrough, H., 2006. Open Business Model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6]Escribano, A., Fosfuri, A., Tribo, J. A., 2009.Managing external knowledge flow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 Res.Policy, 38, 96-105.

[7]錢锡红,杨永福,徐万里.企业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一个交互效应模型.管理世界,2010(5):118-129.

[8]简兆权,吴隆增,黄静. 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科研管理,2008, 29(1):80-86.

[9]Buesa, M., Heijis, J., Pellitero, M. M., Baumert, T., 2006.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the Spanish case. Technovation,  26,463-472.

[10]Yam, R. C. M., Lo, W., Tang, E. P. Y., Lau, A. K. W., 2011.Analysis of sources of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of Hong Kong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Res.Policy, 40,391-402.

[11]徐勇强,王堃,张奇芹.河北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33):4-5.

猜你喜欢
创新绩效
股权结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创新绩效
企业战略差异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产学研联盟结构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创新动机对民营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自我决定理论的调节中介模型
企业创新研究文献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