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哲学的八大要素
——名、义、术、道、行、评、予、乐

2019-11-13 07:15李继兴
海外文摘·艺术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评判哲学马克思主义

李继兴

(北京大学中国平衡论研究中心,北京 10009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讲话、尤其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集中阐述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问题,通过对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梳理,我们发现一条新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脉络:名、义、术、道、行、评、予、乐——八大哲学要素贯穿其中。综观这八大哲学要素,当是新时代大道至简、通俗易懂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实践的新模式。这使得新时代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比较、了解世界各大哲学门派有了“定性定量”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标尺,也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升到了引领世界的新高度。这对促进哲学学科的比较、升级发展、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更加积极的实践意义。本文将以习近平新平衡哲学为例,就哲学的八大要素展开具体阐释、解读,力求为哲学研究、哲学比较探索一条新思路、一个新方法、一把新标尺。

1 名

名即名称,笔者以新平衡一名来指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提法首见于2017年4月的《平衡论坛》和《时代报告》2019.1期,“新平衡”一名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义涵,还兼容了某些西方思想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中国及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认识和把握,是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

新平衡是对当今世界“实用主义”哲学的反思与扭转,即从“只讲目的不讲方法”的实用主义哲学转向“既讲目的又讲方法”的“适用主义”哲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发展经济,公平正义),进而又提升到“目的、方法有机统一”的“同乐主义”哲学(实用适用只是方法不是目的)。“同乐主义”哲学的目的是万物同乐,与一己之乐不同的是,同乐主义旨在构筑与人乐、与众乐的和谐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特别讲究人欲自然万物、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如《周易》提出的“保合太和,乃利贞”的和谐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讲过中国与世界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一外交原则旨在维系世界各国之间的平衡有序、公平正义,体现了中国追求和平相处、和谐共赢的外交思想。

2 义

义即根本目的、目标。毋庸置疑,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目标是共产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终身奋斗的永不改变的总目的、总目标,这个总目的、总目标的实质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公平正义”。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以来都有“以民为本”的历史传统,如《尚书》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甚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的基本内涵,也极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负责任大国的理念和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时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共产党肩负的道义便是为人民谋福祉,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秩序,时刻把握“以人为本,以理为准”的总方针,以服务人类为根本目的,尊重自然规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族复兴为职志、以世界大同为总目标的新时代科学发展观。

3 术

术即方法、路径,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路径,其核心原则是“实事求是,变而不变”。“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遵循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因人、因时、因地、因势制宜,实现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有机融合。

“实事求是”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重要传统,唐代颜师古主张做事要“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凸显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而在明确之际,实事求是则成为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力求经世致用的实践路径和实践精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产物,早在革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应坚持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路线,提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态度,强调一切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实事求是贯彻到领导工作全过程,自觉做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已经成为我党正确的政治路线形成的理论基础。

“变而不变”是指共产主义总目标不变,但其实现路径则可以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时变则变。“变而不变”同毛主席的三大一贯作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可以说是做到了一脉相承的境界,全力做到并实现实际方向与方法的有机统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分析方法不同的是,“变而不变”更为重点的提到和指出辩证把握方向和方法的统一性、灵活性。正比如习总书记所提到的:“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坚持在社会主义基本的制度和市场整体经济的相结合上,做足工作和下足功夫,把这两个方面的优势性,放大化,发挥出更好的作用,不仅要对“市场”有更好的效果,又要做到对于“政府”有更大的支持——在积极提升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要坚定公平正义。”“变而不变”其实可以理解为,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方法、新原则。完全是对马克思主义里的精华进行了至深的理解,可谓是新解读、新发展。

4 道

“道”这里所指:原理、道理,是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说是一门非常注重辩证的哲学说,“辩证”这个词语,原本是指在中医里,根据“望闻问切”所得的病人患者基本信息,加以辨别、剖析、归纳、总结的整个过程,从而断定疾病的性质、病因、发展走向,然后为病患指定出有根有据的治疗和康复的方案或医学方法。中医辨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辨证法本质上有其内在一致性,“辩证”在中医那里有“非绝对”之意,注重对象的整体性、系统性、相对性。譬如物质与精神、唯物论与唯心论,它们是一个整体的、相对的的关系,实际上是对一个认识对象的两个侧面的认知,通俗讲,就是相对地……看问题。

在西方哲学那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一种超验的精神性的存在,绝对理念作为一切存在的本质和根据,派生了自然万物和人的意识。黑格尔哲学体系充满了主体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合一的特色,绝对理念通过辩证法得以认识到到获取现实意义的路径唯有自我外化或异化,绝对理念需要在异己力量中保持自我(相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就有相对性思维的历史传统,如《周易·系辞》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蕴含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佛教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体现了鲜明的辩证色彩。在早期道家那里,道通常是指天道、天则,“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之本原,是宇宙万物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道不可名状,道又无所不在,道是一种精神性的绝对至上的道德准则。道家“反者道之动”、“无为而无不为”、“无用之用”的朴素相对思维以及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成为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依据。

5 行

行即践行、落实,是指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落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实践也是升华认识的现实路径,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想家们极力主张由宋明空谈之虚转向实干之实,通过实践、实行、实干来兴业救国。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曾讲:“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撸起袖子加油干理论必须落实于实践才能展现理论的生命力,不能付诸实践的理论是苍白无力的。

建基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新平衡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落实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必须要找准位置,即根据自身情况来找准位置,高度明确目标。明确“我是谁、想干啥、能干啥、该干啥、容干啥”,根据轻急缓重之势依次行动。事实来看,我们从小体到大体,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工作单位、每一个国家首先都必须要明确和找准自身的位置所在,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和最终目的,明确我们去实现目标的程序、规则、标准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现实实践所应遵循的基本程序。其次我们需要找准问题、掌握方向。在整个实践的过程里,需要先从相对更复杂的矛盾中找准最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从主要矛盾开展,集中火力逐个突破掉。再次,必须要注重提升成本意识。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中其实是需要学习西方国家可资借鉴的成功案例,比如成本核算如何做好,在尽可能降低成本的同一时间内,实现更高更优质的经济质量发展。

6 评

评即评判,评是对行的理论总结,行是对评的实践验证,评判并总结经验教训是为了更好的践行实践。评判的标准是人民的满意度,邓小平同志说过:“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也讲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所有工作,必须要以人民满意程度、高兴程度、是否答应作为最基本的评审标准,这种标准在新时代体现得更为规范,应该从评判主体、伦理、评判标准、评判清结四个方面做一个更具体的讨论。

评判主体:历史和人民。中国共产党必定是以人民中心点,为民服务是我们不变的宗旨,评判主体则必定是人民。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只强调了从整体看问题,还强调了要从发展角度看问题,要求做到从整体到部分、当下与未来、内外部的有机统一,这是由为多数人服务的公有制性质、公平正义的根本目标所决定的。

评判伦理:业不自评。最终的成败优劣不由自己评判,而是由历史和人民评判,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的真理就已经决定的。这样就从伦理上、哲理上乃至法理上进一步清晰了人民、公仆的位置与职责,也为其它工作业绩的评判理顺了关系。

评判标准:整体增减良性循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发展不是绝对的射线发展,而是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有增有减的往复循环发展,发展过程中有高峰有低谷、有直线有曲线都属正常情况。

评判清结:即工作的清理、完善和总结,为下阶段工作奠定基础并提出建议。工作奖罚标准理应事前公开,事后兑现。这一点主要取决于领导层的公心,即古人所谓“君正,莫不正”。毛泽东通知也曾讲过:“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主要领导公心越多,社会风气就越正,正气就越足,凝聚力越强,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软实力就会硬起来,国家就越安全,我们生活的新时代就会成为引领世界的公平合理的新时代。

在评判主体、评判伦理、评判标准和评判清结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防微杜渐,本着“梅花香自苦寒来,幸福只能靠勤奋”的大平衡原则,坚持扎实工作,相信有努力就会有收获,为实现中国梦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7 予

予即预设、预测、预估、预判,即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预先推测、推演、评判。古人讲:“凡事予则立,不予则废。”预先推测、评判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予,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评判:

7.1 因果不空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善恶必有报,只是迟与早。因果不空有两个自然科学依据,其一是牛顿力学的第三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二是中国人新发现的“物理不灭定律”,即物质及其存在之理都不会消灭,而是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也叫“守恒定律”或“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因果不空时刻警示人类:相信善恶有报,鼓励多行善事,多种善因,不种恶因,这与古人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7.2 公则天助

大道至简、大道在公,只要真正出自公心行事,就如同上天相助一般游刃有余。《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祈求天地万物能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美美与共。古人还描述过天地大公的昌明景象:“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四时无私行也”。

7.3 良性循环

循环是宇宙万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周期性环节,是物质能量流动的周期性转换,如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循环,土山水气林田湖草的循环。当今社会倡导的“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适减量、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良性循环增减模式。循环经济是对大生产、大消费、大废弃传统增长模式的扬弃,是低成本、高持续发展的良性经济运行模式,以其“发展生态经济,共建人文家园”的文明生态理念成为中国生态家园建设的主流模式。

8 乐

乐即高兴、喜悦、愉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喜悦、自在之情,也是天下万民共同向往的美好心境,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平衡论追求的至高境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曾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梁惠王下》亦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之说,佛教之乐亦有身心适悦之乐、入禅定境界之乐、极乐世界超脱之乐之说,极乐世界便是“没有众苦,但受诸乐”的众乐世界。新平衡论的快乐原则就是“与众乐乐”,即与家人同乐、与国人同乐、与世界各国友人同乐,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家庭和谐建设、一带一路与人类文明共同体建设的深意所在。乐同样也是宇宙间自然万物的共同喜好和共同向往,古人讲山乐水乐则天乐地乐,人类“与众乐乐”本身也包含着与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万物同乐的涵义,儒家亲亲之仁由近至远向外推广至自然万物即所谓“仁民爱物”,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注重从整体观出发顺应自然、关切自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尊重自然、尊重他人他国,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世界各国之间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9 结语

总之,纵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平衡的八大要素:名、义、术、道、行、评、预、乐,凸现了新时代哲学人文学科的名称、目的、方法、原理、知行、评判、预测、循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操作性,为世界人文交流学习提供了一个新模式、新方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作出了操作性探索。

猜你喜欢
评判哲学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评判陌生人的两条黄金法则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