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视作品中李玉刚反串现象的批判思考

2019-11-13 07:15张萌
海外文摘·艺术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京剧舞台艺术

张萌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

1 反串艺术的产生

1.1 反串的定义与历史渊源

反串属戏剧用语,在中国传统戏曲中,通常是指戏曲演员临时演出与自己本身行当不同的戏,如京剧旦角演员演生角角色。而现代意义上的反串是一门新生艺术,是形容“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的舞台表演艺术。在过去指角色的客串,现在已被广泛的用于性别、声音的反串。

反串作为一种新兴的表演艺术最早出现于戏曲表演中。在原始社会,歌舞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现象,原始歌舞是巫觋的一部分。王国维推考戏剧之源的时候,也是从歌舞之兴起笔的。魏晋之际,战乱纷飞,人生恍如隔世,引发了及时行乐的社会风气以及男性对容止情态的刻意追求,使男子更加注重对仪貌风度的修饰。隋唐朝代更迭之际,歌舞之技渐变为戏剧。如《乐府杂录》中提出“弄假妇人”一词,说明唐代教坊已经出现专门的表演伶人,戏剧舞台上男扮女装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并达到一定的技艺水平。元代都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市民阶层审美情趣的变化使得城市出现了许多瓦肆勾栏,而且男旦艺术也有渐趋精雅化的倾向。清朝统治者曾屡次明文禁止女优进入京城,但民众反抗的力量却使清代观剧奢靡之风愈加盛行。就在这时,秦腔男旦魏长生毅然走出家乡,献艺北京,表现出自少年时期便练就的高超演技与钢筋铁骨,引领了京剧旦行的第一次走红。一般认为,清道光二十年至咸丰末年,徽剧内部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孕育了京剧这一新的剧种的出现。京剧旦角的明星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梅兰芳当选为“伶界大王”,又捧为“四大名旦”之首。它表示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男旦群体彻底摆脱了附庸的地位,成为自清代以来旦角艺术的第二次走红。自20世纪80年代,港台影视界就出现了反串热潮。其中以林青霞、叶童为代表的女扮男形象和以张卫健、周星驰为代表的男扮女形象,在影视圈掀起了一股娱乐风潮,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大众的狂热追捧。有得也就必有失,靓女反串古装男得天独厚,扮相俊秀脱俗,比现实中粗鲁硬朗的男子形象更多一些清秀爽朗;而男性反串女角,则大多以搞怪逗乐为主,难登大雅之堂。然而1993年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则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反串的负面印象。张国荣异性扮演虞姬,他的一臻首、一抬眉,甚至是眉眼间的一转动,无不是风情万种、仪态婀娜,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审美快感。自张国荣以后,2007年,李玉刚凭借音乐在《星光大道》一夜成名,由此又掀起了音乐界的反串热潮。李玉刚在他的表演中,既呈现出女性的柔情软语,又对传统程式化的京剧唱腔进行了改革,由此推出了一系列京剧韵味十足但又受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以下笔者将以李玉刚为研究个案,分析他在反串表演中的特点与新变。

1.2 反串在当代流行的原因

受众范围的扩大。鲁迅曾说过:“戏,男人爱看,因为他看到那个男人在扮演女人;女人爱看,因为她知道舞台上的那个女人是男人。看戏,便是双重意淫。”反串表演的盛行,是因为他们制造出比女人还美的男人,让男女生不同的心态和气质在一个人的身上进行了完美的糅合,这恰恰迎合了当今社会女性观众的某种心理和男性观众的猎奇想法,让受众群体不断增加。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断接受挑战,传统的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因此,文化的革新和思想的进步已成为必要的发展前景,反串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对经典的回放。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倒,就是因为它早已深入人民的骨髓,与人民血肉相连。在现代社会低俗和恶搞肆意的时代,埋藏在人们心中的传统文化的种子会慢慢发出嫩芽,茁壮成长。尤其是戏曲艺术,它凝聚了中国传统的娱乐思维与美学理想,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戏剧观赏群体。李玉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正是迎合了观众的审美要求与艺术期待,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戏剧与京剧旦角的记忆,让观众重新回到梅兰芳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舞台上的李玉刚,风华绝代,国色天香,既将男性的阳刚与帅气表现的淋漓尽致,又同时可以把女性的温婉与柔美表现的细腻传神,把一种生命形态对另一种生命形态的探索上升为一种艺术追求,令无数观众为之拍案叫绝。

对异性心理的体验。戏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带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视觉与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它是一种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服饰、舞蹈等多门类的古典艺术,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一场视觉盛宴。演员在进行反串表演的时候,通过演员性别的转换,可以体会不一样的性格人生,展示性情中的另一面,从而满足自身性格中的缺失感。表演的魅力,就是让你尽情体会自己想要的人生,展现一个不同的自己,以获得最大的精神满足。

2 李玉刚反串之特点谈

2.1 李玉刚反串之“女性美”

李玉刚凭借《新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枉凝眉》、《四美图》等作品而大获成功。他通过反串倾城倾国的绝代佳人,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在艺术的幻境里领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般的女子。而李玉刚之于她们的重新演绎,不依附于政治立场,亦不考虑人伦道德,单从人性入手,从“美”的本质入手,探讨她们作为一个“人”的人欲的追求,亦探究在当代审美形势下,人们对“美”的重新审视。

下面通过李玉刚表演的《新贵妃醉酒》,分析一下其独到的人物塑造。“爱恨就在一瞬间,举杯对月情似天。……”这是李玉刚在2012年春晚上仅仅两分钟的表演。一出场,红衣如火,肆意张扬。一句“爱恨就在一瞬间”,唱出了杨贵妃与唐明皇之间生死相随的爱恋。一个眼波柔转的温情眼神,恰到好处的将杨贵妃声情的娇媚与炙热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用24米的彩色“水袖”和曼妙舞蹈进行诀别,娇媚的面容,华美的长绸,把一个绝代芳华的杨玉环演绎的恰到好处,使观众久久回味缠绵……在他沉浸于对美人的表演时,美人即是他,他即是美人,这种对艺术、对美的献身追求,成了李玉刚舞台表演中最动人的篇章。所以,“美”的不仅是容颜,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承载了中华民族心中那对于美人的最完美想象。朱光潜先生曾提出:“美学”即“直觉学”,从这可以看出,人们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更倾向于形象的直觉,即“外形结构美”。其长达24米的彩色长绸在李玉刚的手中翩翩起舞时,不仅可以传达出美人身姿舞步的轻盈,更是给人一种色彩的绚丽感。那种震慑全场的艺术感染力,使人油然生出“美人在骨不在皮”的想法。李玉刚对“外形结构美”的整体把握与其对“内涵意境美”的把握形成互为表里的美学追求,他对“内涵意境美”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他演唱的歌词上。2011年,李玉刚演出《四美图》,整场诗剧讲的是四大美女的故事,但故事的叙事性没有被放在第一位,而是将诗化的意境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如在西施篇中,他将《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放在整场歌剧的开场表演,不仅没有显得突兀,反而增添了舞台表演的古典韵味。其独唱《浣纱曲》的曲词:“ 一阵花香梦醒了千年,苎萝山下春光醉长天……望梅柳佛天,看嫣红开遍,就让此生不渝梦永远”。如此歌词,则完全是以古诗意象为主,春光、霓裳、涟漪、烟波、白云等等,皆是古诗的意境在现代语境的回响,让我们有“如在画中游”的审美观感。

诗,不仅有文学的韵味,更有艺术的美感。可以说,诗画的艺术正是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的肥沃土壤,以至于在后来的词、曲、小说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起源较晚的京剧,虽说在后来的表演中叙事性越来越强,但无不从诗化的艺术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李玉刚的表演明显继承了这种诗化的艺术,以满足现代人回归古典的艺术追求。李玉刚对古典女性的反串演绎,不仅满足了现代人对古典美的艺术追求,更是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范式,创造了一种新的舞台美。这种美,不仅在于直观的外在形象,更在于它内在的精神气韵,是将二者完美结合的典范。

2.2 李玉刚反串之唱腔新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戏剧形式的新变已迫在眉睫。众所周知,国粹京剧越来越失去市场吸引力,无论是观众还是献身于此艺术的人都在逐渐减少,使戏剧的传承越来越难以为继;特别是21世纪以来,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快餐文化”以及“读图时代”的到来,使人很难有闲暇的时间来欣赏慢节奏的戏曲表达方式,它的审美功能也无法满足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京剧的唱腔和动作又比较格式化,缺乏流行音乐那种在声音和动作上的张扬与爆发力,所以很难在大众市场站稳脚跟。为了让京剧重新焕发生机,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发展的要求,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规范,必须在继承发展的同时融入更多的现代流行元素。

京剧的唱腔无论是标准还是程式都是特定的,但受制于这些范式,京剧始终局限于戏剧的圈子,无法打开现代市场。为了弥补京剧在程式上的不足,李玉刚注重运用“双声演唱”:即在一首乐曲中,用两种完全不同的音色或技法进行演唱,并辅以电声乐队、民族管弦乐队、以及大型交响乐队为伴奏,这对演唱者真假声的灵活转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李玉刚将京剧唱腔与民族声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音色更加明亮、圆润,旋律起伏变化的同时又流畅自然,恰到好处的诠释了戏曲艺术的深层意蕴,同时开创了艺术表演的新天地。如在悉尼歌剧院的舞台上,李玉刚用民族唱法演唱了《黛玉葬花》,用京剧唱腔演绎了《新贵妃醉酒》,他还以莎拉布莱曼般的天籁之音演唱了《斯卡博罗集市》,用量身定制的海豚音演唱了流行乐曲《飞》。在演唱会的结尾,他将男女声的双声转换变化到极致,“通俗”与“美声”两种唱法,从一句一转,到一句两转,最后到一字一转。他说:希望通过这样的技巧转换,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歌唱的魅力,从而真正爱上音乐。“通俗”与戏曲的结合,使其不仅具有京剧的典型艺术风格,而且富有民歌的特色,将李玉刚柔美婉转的演唱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制造了强大的市场效应。

且李玉刚在舞台表演上同样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造,不仅在扮相上俞趋于华美,化妆技术和服装设计更是师从行业大师,以求给人带来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力和新鲜感;在表演上更是将古典舞与现代舞相结合,长达24米的彩色长绸伴随着他的舞姿,千姿百态,美轮美奂;与古典舞步相辅相成的是李玉刚对服饰、发饰、花钿的创新,使女装扮相更趋于立体、质感;舞台表演最重要的是通过演员的动作来传情达意,而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是我们感受演员情感最直接的窗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新贵妃醉酒》中李玉刚那眼波流转的柔情,每一个眼神都传递出无限的娇媚与柔婉;最重要的是,李玉刚能摒弃反串以“色”恃观众的陋习,摒弃迎合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而致力于提高自身的表演技艺和戏曲素养,使通俗的反串表演登上高雅的艺术殿堂。所以褪去女装扮相,还原男儿身的李玉刚,虽不如反串表演带来的强大震撼,但帅气的外形与双声演唱所形成的强大视觉与听觉的反差,也足以让他歌舞剧中脱颖而出。

3 反串带给人的现代思考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被视为中国国粹,在201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他之所以没有像流行音乐一样在文化市场上迅速火爆又迅速湮灭,正说明它是一种永不过时的艺术,是集众多表演体例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如此看来,李玉刚走出的“京剧新歌”艺术之路,无疑是在前人基础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李玉刚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点,在吸收中国古典戏曲元素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于舞台表演之中,成功实践了艺术创新的奋斗之路。诚然,梅兰芳大师创立的梅派京剧,是中国京剧界的一座高峰,令后人望其项背。但大师已经逝去,京剧处于当下男旦紧缺且将后继无人的时代下,李玉刚置身于传统的京剧艺术,并将之改编为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音乐形式,这理应获得我们的尊重。这一现象的出现,同时也预示着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它体现出人们对集审美性、娱乐性与表演性和谐统一的文化娱乐的追求。

但同时,娱乐的扩大化与无底线行为也影响了节目的实际效果,性别反串最初出现在戏曲领域,后来逐渐发展到电影、电视、歌曲、综艺等各类节目中,这与受众的接受心理不无关系,电视媒体同样在里面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社会上有些反串演员为了扩大知名度,“博出彩”,故意奇装异服、奇声怪调,打着“反串”的名头,实际没有一点艺术含量。而一些电视节目单方面为了追求收视率,利用炒作的手段,来获得巨额的经济利益。这种不合理的商业手段所引发的社会现象与现在人们的“碎片化”时间有着重大的关系。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之余,以猎奇心理来搜寻各种视频,调解日常生活中的沉闷与不愉快,这是目前反串表演获得人们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毋庸置疑,我们是需要娱乐节目的,但作为大众娱乐的电视节目,必须坚守一定的底线。首先,作为观众的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不被表面的奢华所迷惑,而要品味其内在的精神气韵,欣赏真正美的有价值的东西。其次,电视节目必须坚持社会和文化的底线。在最高的要求上,电视节目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必须生产积极正能量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在最低的限度上,至少要坚持“无害”原则,不给受众带来负面影响或是造成某种精神和物质上的损失。最后,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积极鼓励像李玉刚这样有真正表演艺术和才华的艺术工作者出现在舞台上,为我们带来更多艺术上的享受与审美的愉悦。每位优秀的表演者都有不同的艺术人生,无论是遭遇事业低谷,还是享受鲜花掌声,李玉刚都做到了宠辱不惊。他凭借自己独特的嗓音、表演的天赋以及不懈的追求与努力,再加上他对艺术的认真和对京剧的喜爱,使他成为当今歌剧舞剧院当之无愧的艺术之星。李玉刚的反串表演能否自成一家,或是成为“快餐界”的一份子而迅速泯然于众人矣,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京剧舞台艺术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我们的舞台
京剧的起源